一座古城,人山人海叫人氣,可要是空空蕩蕩,恐怕多少有點氣人。近日,央視《焦點訪談》對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進行了調查。據報道,該項目占地面積240畝,不僅是張家界市十大重點產業項目和重點工程,還是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和重大產業建設項目,定位為打造具有全國示范意義的文化旅游新標桿。然而,這座投資規模達24.43億元的仿古建筑群,自2021年6月試營業以來,持續虧損累計達10.8億元,如今已瀕臨破產。
按理說,張家界作為聞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2024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超過4000萬人次,最不缺的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游客。可是這座位于市區繁華地帶的古城,卻在不收門票的前提下依然門可羅雀,來的基本都是打球、遛狗和帶娃的附近居民。在項目所屬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堅持看來,盲目跟風,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道:“看人家古城古鎮搞得好,總認為自己造一個出來,我也可能運營得好。”
他的回答很坦誠,也說到了點子上。大庸古城盲目跟風的痕跡,在項目啟動之初就暴露無遺。審批材料顯示,該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了3個月時間。因為論證不足,一些項目內容邊建邊改、停停改改、反復多次,甚至出現“施工等設計”的情況。原本計劃550天的建設工期,實際用了近五年才完成。建成后,很多項目內容縮水或沒有落地,除了兩個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其余大多是商業街區和客棧酒店,業態非常單一。
如此稀里糊涂造出來的古城,難怪游客不買賬、市場不給“好臉色”。說得再直白一些,設計和施工階段迷迷糊糊的狀態,就已經注定了今天這般冷冷清清的局面。
更讓人更難以接受的是,就在大庸古城西北方向10公里處,還有一處同樣失敗的仿古建筑群——古庸城。該項目也屬于市級重點文旅項目,投資17億元,立項、開工和大庸古城同時期,甚至建筑風格、業態布局也都雷同,時至今日尚未正式營業。
看來,人造古城沒有人的尷尬,在張家界不是孤例。如果再把視野范圍擴大到全國,還有更多類似的教訓。今年4月,據齊魯晚報報道,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存續的古城古鎮置業或旅游開發公司就有近3000家,另有約1500家公司已經處在注銷狀態。
這么多古城古鎮項目中,真正能讓人叫得上名字的,占比并沒有多高。它們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比如像是云南麗江古城或是湖南鳳凰古城,依托的是悠久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民族文化,主打真實體驗的參與感;再比如浙江嘉興烏鎮或是北京古北水鎮,則是憑借創新運營和打造IP,打破了同質化的藩籬,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可以說,失敗的古城千篇一律,成功的古城各有千秋。古城的靈魂不僅是建筑外形的復刻,更是歷史文化的延續與創新。一味用鋼筋水泥堆砌“假古董”,而忽視了古城的底蘊,自然只能打造出乏善可陳的小吃街、裝修雷同的民宿房。這樣的古城,自然難逃關門大吉,甚至“建成即擱置”的命運。
據了解,有關問題曝光后,張家界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目前,當地已組建成立“張旅集團債務風險化解工作專班”,推動大庸古城公司與張旅集團協同重整,力圖通過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分類清償債權、引進投資人等方式化解債務風險,多措并舉盤活大庸古城。
用數十億代價換來的教訓,實在太過沉重。但愿張家界的“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更期盼“人造古城熱”能就此降溫,各地有關部門尤其要少一些“拍腦袋決策”的沖動,力求把每一分錢花在正地方。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