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年巨額虧損的張家界大庸古城,因為被央視《焦點訪談》公開點名批評,再次沖上輿論風口浪尖。
張家界大庸古城的失敗,在文旅業內早已是被聊爛的一個話題。
但是此番被央視直接點名還是引發行業不小波動。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官方借機向業內釋放一些明確的新信號,這將給文旅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思路提供有效指引。
01
大庸古城的失敗,標志著文旅業賣方市場地位走向終結。
眾所周知,賣方市場地位的形成,本質上是源于供不應求,導致賣方牢牢掌握市場主動權。
然而最近幾年,文旅業賣方市場地位迅速垮塌。
一方面,文旅供給多且濫,呈現出低質量無序增長。
這點在國內A級景區領域尤為明顯。
截止2023年末,全國共有A級景區15721個,實現旅游收入 4068.7億元。
從2019年到2023年,國內A級景區共計增加3319家,年平均增長量760家,新增數量最多的2020年達到930家,旅游復蘇元年的2023年新增數量亦達到804家。
與國內A級景區數量穩定增長形成鮮明反差的是,A級景區整體營收不但沒有隨之穩定增長,反而深陷暴跌漩渦。
2023年,當年全國15721家A級景區共創造了4068.7億元的收入,平均每家A級景區收入規模為2588萬元。
2019年,當年全國12402家A級景區共創造了5065.72億元的收入,平均每家A級景區收入規模為4085萬元。
2023年每家A級景區的平均收入規模僅僅是2019年同期的63%,景區行業陷入典型的“增量不增質”的陷阱。
另一方面,資源驅動型文旅經濟逐步失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景區行業是典型的誰能夠掌握優質資源,誰就能夠躺著賺錢。
畢竟老祖宗留下來的青山綠水,人文古跡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且不可再生的資源。
令人意外的是,最近兩年恰恰是這些手握優質資源的頭部景區企業卻率先業績拉胯,是市場上虧得一塌糊涂,簡直是捧著金飯碗要飯吃。
2024年,桂林旅游、云南旅游、曲江文旅、華僑城等一眾景區類上市公司深陷巨額虧損,其中自然包括此番被央視點名的張家界。
頭部景區僅僅依靠優質資源就能大把攬客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即便是你手里握著再好的資源,也必須要學會將其打造成更加符合大眾需求的產品,從資源驅動走向產品驅動,否則被時代拋棄就只是時間問題。
張家界大庸古城的失敗,成為國內景區乃至整個文旅業賣方市場地位徹底衰落的標志性事件。未來無論是官方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此類過于依賴資源驅動的巨額投資文旅項目將很難出現,一個文旅時代默默走向終結。
02
賣方市場終結后,買方市場隨即崛起。
消費者成為文旅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話事人。
2020年以來,文旅業買方市場正在出現兩個與眾不同的新變化,對未來5-10年的文旅消費將帶來顯著影響:
文旅消費社群化。
商業領域有個關鍵詞叫做DTC要Direct To Consumer,強調企業營銷要直接觸達消費者。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則對此提出一個不同的見解,他認為這種模式是正確的,但卻對Consumer定位不夠準確,有些模糊不清。
針對國內大消費特點,吳聲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概念——“超級用戶”。
這個“超級用戶”的定義不再是單個的Consumer,而是community,即社群。在他看來,文旅企業想要迎合并抓住消費者,不再是盲目去大海撈針,而是要有針對性的選擇那些認同企業價值觀,認可文旅產品理念,信奉企業所提生活方式的消費群體。
Labubu的成功就是最典型案例,不同于以往某個新IP獲得廣泛的大眾喜愛,Labubu帶有更強的社群標簽,簡單來說,就是喜歡的人恨不得為之發瘋,無感的人則完全不感興趣。對于泡泡瑪特來說,Labubu原本就不需要討好所有人,只需要牢牢抓住喜歡并認可自己品牌理念的消費者就足矣。
文旅消費絕對不再是吃大鍋飯,文旅產品找準自己的community才是王道。
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掌握消費話語權。
一手締造烏鎮的陳向宏最近拋出一個大膽的觀點:
文旅業的主導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互聯網平臺的話語權。
在他看來,夾在B端和C端中間的互聯網平臺,由于掌握著流量的分配權,使得他們在影響消費者的旅游消費決策方面有著天然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對平臺用戶的大數據分析,互聯網平臺往往能夠精準向他們推薦可能感興趣的旅游產品。
按照陳向宏的邏輯推理,在這種模式之下,文旅企業反而無法與消費者之間產生直接關聯,文旅企業的產品設計與創新不是跟著消費者喜好變化,而是跟著互聯網平臺流量走向在變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平臺流量走向基本代表著消費者喜好,但是隨著大消費環境的快速變化,互聯網平臺更傾向于向用戶推薦有利于提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產品,而非用戶真正喜歡的產品。
隨著京東高調官宣入局,越來越多互聯網平臺都想來文旅業分一杯羹,這必然導致文旅業話語權進一步向互聯網平臺聚焦。
在陳向宏看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旅產品勢必須要保持自己的風格和理念,而不是淪為互聯網平臺流量的打工仔。
這是一場漫長的博弈,需要文旅企業正視與重視。
03
拈花灣文旅董事長吳國平近兩年被提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
如何看待當下文旅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他的分析可以總結為五句話:
市場越來越大;變化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烈;要求越來越高;賺錢越來越難。
吳國給文旅從業者的應對之法也很簡單直接:
不能再穿著新鞋走老路,必須要有變革的決心。
對于文旅從業者具體應該如何快速變革,陳向宏則從兩個方面給予自己的觀點。
文旅產品要特別注重文化和品質。
文旅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文化,尤其是在地文化。只不過以往文旅產品在挖掘在地文化時過于看重“名利”因素,例如動不動就去挖掘這里出了多少皇帝、狀元或者名人。這些元素雖好,但是過于無形,是大眾很難共鳴與感知的。除非當地有非常完整的歷史文化遺存傳承,否則還不如聚焦一些有形的小元素,一碗當地土菜,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等。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證明了在地小吃更能引發大眾共鳴,潮汕英歌舞、蘇超和村超證明這種在地文化更能吸引大眾關注。
文旅產品最容易被忽視的反而是品質。仔細盤點文旅負面新聞,我們可以發現90%都是品控問題造成的,這些年文旅從業者習慣了用一句“文旅是非標的,非標做不了品控”來解釋文旅產品品質不穩定的難題。但陳向宏對此并不認可,烏鎮能夠做到對餐飲商戶的番茄炒蛋這道菜明確規定必須用4個雞蛋,再結合頻繁的暗訪自查,基本實現對景區各類文旅產品品質的嚴格把控。本質上不是不可能,而是文旅從業者對品質的理解和要求到底在什么層次。
文旅從業者,尤其是文旅企業家必須要堅持三個特質:
有理想、不從眾和要耐心。
有理想的文旅企業家要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要有把自己理想的烏托邦在現實落地的決心,這是需要很強的洞察力,還要有極強的定力。如果陳向宏心中沒有一個烏托邦式的烏鎮,想必他再怎么努力,都無法把一個江南小鄉村打造成一個文旅頭部品牌。
不從眾的文旅企業家要抵抗得住網紅流量效應,要學會拒絕同質化與抄作業,一個項目爆火,全國景區復制,這已經成為公認的流量捷徑。或許這一邏輯對于迫于生存的小文旅企業是適用的無奈之舉,但是對于想要做大做強的文旅企業家,則是必須要戒斷的奶頭樂。
要耐心的背后是文旅企業家要堅持長期主義。網紅效應讓文旅業充滿了一夜暴富的投機情緒,資本也好,操盤手也罷,甚至是消費者,似乎都在期待一夜之間就蹦出一個高品質文旅產品或者項目。殊不知,當下任何一個能夠堅持5-10年的爆款文旅項目,哪個不是經歷多年苦熬后的結果。回望曾經那些一夜爆火的文旅網紅項目,卻早已銷聲匿跡。
“在動蕩的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依然按照原來的邏輯做事情。”
這是陳向宏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送給文旅企業家們的一句忠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