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不斷攀升,又到一年“吃蝦季”。根據《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去年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3050萬畝,同比增長3.39%;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面積2600萬畝,占比八成以上;池塘養殖、藕田和茭白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分別為320萬畝(10.49%)、80萬畝(2.62%)、50萬畝(1.64%)。
小龍蝦總產量達344.76萬噸,同比增長9.07%,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9.76%。僅次于草魚(616.49萬噸)、鰱魚(391.11萬噸)、鳙魚(348.78萬噸),排名第四。從養殖模式來看,稻蝦種養產量300萬噸,占比87.02%。
2024年,我國有27個省份開展小龍蝦養殖。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沿江湖區的湖北(143.73萬噸)、安徽(67.20萬噸)、湖南(48.22萬噸)、江蘇(29.22萬噸)、江西(23.4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90.45%,主要得益于水熱同步、水域及稻田資源豐富等天然優勢,以及政策支持。
全國小龍蝦加工量同比下降1.33%至138.37萬噸,占養殖產量的40.13%。上述五省加工量占比超過95%,其中,湖北以93.96萬噸加工量位居第一,占全國接近七成;全省擁有規模以上小龍蝦加工企業109家。
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超過3萬噸的縣市區有26個,其中,湖北11個,同比增加1個,前十名占據6席。安徽6個,湖南5個,較上年分別增加1個;江蘇2個,江西、山東各有1個。前五名產量均超過10萬噸。
排在第五位的南縣,隸屬于湖南省益陽市,被譽為“中國蝦稻米之鄉”“中國生態小龍蝦之鄉”。當地因地制宜推廣“稻蝦共作”生態種養模式,培育了“南縣稻蝦米”“南縣小龍蝦”一縣兩特金字招牌,稻蝦種養面積達62萬畝,從業人員13.5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湖南“洞庭湖小龍蝦”入選國家農業產業集群,實施區包括望城區、南縣、沅江市、赫山區,岳陽縣、華容縣、君山區、漢壽縣、澧縣等9個縣市區。
盱眙縣以13萬噸的產量排在全國第四位,是長江中下游主產區的核心力量。目前,目前全縣龍蝦養殖面積達98.5萬畝,全產業鏈總產值378億元。歷經12年培育的全國首個國家級小龍蝦新品種“盱眙1號”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可實現畝均增產18.68%,帶動盱眙苗種繁育面積超18萬畝(占當地養殖面積18.3%),苗種產量2.7萬噸,產值9.6億元,實現了小龍蝦新品種零的突破。
2024年,湖北小龍蝦養殖產量同比增長15.6%,綜合產值同比增長9.7%至1841億元。監利縣(18.24萬噸)、洪湖市(16.50萬噸)、潛江市(15.72萬噸)蟬聯縣域產量前三。
潛江市被譽為“中國小龍蝦之鄉”,小龍蝦養殖面積達到94.7萬畝,已建成13個萬畝和70個千畝集中連片蝦稻共作標準化生態種養基地。潛江龍蝦綜合產值已突破870億元,小龍蝦年交易總量達80萬噸,占全省總產量的60%、全國總產量的25%。
洪湖市小龍蝦養殖面積115.9萬畝,去年產量16.5萬噸,同比增長11.5%;已形成苗種繁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農旅融合、品牌創建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安井、新宏業、萬農等28家小龍蝦加工企業落戶于此,加工產值超60億元。
享有“百湖之縣”美譽的監利縣,地處江漢平原南端,南臨長江,北枕東荊河,東銜洪湖。擁有蝦稻共作面積110萬畝,蝦蟹混養40萬畝。小龍蝦產量已連續13年位列全國第一,去年達到18.24萬噸,同比增長5.8%。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00億元大關,帶動30萬養殖戶增收致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