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再次成為全球科技界的焦點。在最新發布會上,馬斯克公布了多項突破性進展,并描繪了一幅令人震撼的未來圖景:人類不僅可以通過思維直接操控人形機器人,更可能在2028年實現與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開啟"人機共生"的新紀元。
目前Neuralink已有7名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包括4名脊髓損傷患者和3名肌萎縮側索硬化癥(ALS)患者。數據顯示,這些受試者平均每周使用設備達50小時,峰值使用時長超過100小時,標志著腦機接口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日常生活。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脊髓損傷患者Alex即將實現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機械手的直連,通過思維控制完成抓取、握持等精細動作。馬斯克現場演示的腦控機械臂倒咖啡場景,展現了這項技術已具備實用化潛力。
Neuralink公布了極具野心的三年發展計劃:
2026年:將植入電極數量提升至3000個,首位Blindsight參與者將通過腦機接口重獲視覺能力,初期實現低解析度導航,最終達到超越人類的多波段視覺感知。
2027年:通道數量擴展至10000個,首次實現多區域同步植入,覆蓋運動皮層、言語皮層和視覺皮層,使癱瘓患者能同時恢復運動、語言和視覺功能。
2028年:單個植入物通道突破25000個,支持多植入物協同工作,實現全腦任意區域的信號存取。這一階段將突破醫療范疇,具備治療精神疾病、慢性疼痛及神經失調的能力,并完成與通用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
馬斯克特別強調,Neuralink的終極目標是與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建立無縫連接。通過高帶寬腦機接口,人類可直接用思維操控Optimus完成危險環境作業、太空探索等高難度任務。現場展示的概念視頻中,使用者通過想象動作就能讓Optimus完成拆彈、焊接等操作,延遲控制在毫秒級。這種"意識延伸"技術有望在2027年進入有限場景應用測試。
這項突破性技術也引發激烈討論。斯坦福大學神經倫理研究中心主任指出,全腦接口可能帶來"認知依賴性"風險——當人類習慣借助AI增強思維后,原生認知能力或出現退化。更嚴峻的是,馬斯克提出的"2028年人機意志匹配"愿景,實質上模糊了生物智能與人工智能的界限。歐盟人工智能倫理委員會已緊急召開會議,擬制定腦機接口的"意識主權保護條例"。
據彭博行業研究測算,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達到2800億美元。醫療康復領域將率先爆發,截癱治療、漸凍癥干預等應用可創造約900億美元價值。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人機交互革命: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30年,35%的工業機器人操作崗位將被"腦控技師"取代,而消費級腦機設備可能像智能手機一樣普及。
在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科學家正開發非植入式"腦語"系統,通過超高靈敏度傳感器實現類似Neuralink的功能。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則聚焦"雙向交互",不僅讀取腦信號,還能向大腦寫入信息。這些技術路徑雖在精度上稍遜于Neuralink,但規避了開顱手術風險,更適合大規模應用。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從最初被視為科幻概念的腦機接口,到如今即將改變人類文明形態的顛覆性技術,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正在書寫新的歷史。當被問及"人類是否準備好成為半機械人"時,馬斯克的回答意味深長:"進化從不等待猶豫者,我們要么主動融入技術,要么被時代淘汰。"這場靜默的腦際革命,或許將比蒸汽機、電力或計算機更深刻地重構人類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