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七七,前美股上市公司市場總監,深耕母嬰行業12年了,努力工作的同時和13歲的兒子“糖球”斗智斗勇。育兒和教育的路上,咱們一起切磋吧~
“你在哪一刻,感覺特別無力?”
深夜12點,閨蜜給我發信息,開頭就是這么一句話,直接把我濃濃的睡意給嚇跑了!
我擔心她遇到什么事情了想不開,連忙把電話打了過去。
原來是兒子讓她心煩意亂。
初二的兒子仿佛一個火藥桶似的,總是一點就炸,但凡哪句話不符合他的心意,他輕則生氣怒吼,重則摔門而出。
在家里,她和她老公幾乎不敢大聲說話,生怕刺激兒子的情緒。
久而久之,她老公有點受不了了,話里話外都在指責她,認為是她慣壞了孩子,才讓孩子變得這么喜怒無常。
但閨蜜心里也有很多委屈,她跟我說:
“兒子以前真的很聽話,進入初中就這樣了,想著他學習壓力大,青春期情緒波動也大,我們做父母的多理解一些。
可是,我每天上班也很忙,考慮完兒子的感受,還要安撫老公的情緒,躺在這,這些壓抑和委屈全跑出來了,怕是孩子還沒抑郁,我先抑郁了……”
我拼命安慰閨蜜:別著急,先深呼吸,事情都會慢慢變好的。
聊了快兩個小時,閨蜜的情緒有所緩和,去睡覺了。
我卻怎么也睡不著了!
想到后臺很多父母給我留言,不知道該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離得近點吧,會被孩子嫌煩;離得遠點吧,又實在不放心,擔心一撒手孩子就走偏了。
剛好糖球也處在青春期,在我們的日常斗智斗勇中,我也算摸到一些這個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規律。
就想借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到底該怎么做?
01
青春期的孩子,哪哪都變了?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
昨天還膩在懷里撒嬌的寶貝,仿佛一夜之間就變得陌生了:說話愛答不理的,房門一關就是半天,一點小事就能炸毛……
家里有個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僅說話要注意幾分,做事更要瞻前顧后,難免感覺畏手畏腳,心里不舒服。
盡管如此,我也必須說句大實話,真孩子不是故意和父母作對,而是順應成長節奏,開啟了應有的“變化模式”。
首先,是身體突飛猛漲。
很多家長會發現,到了某一天,家里原本不愛吃飯的孩子突然胃口大開,幾分鐘就能干完一碗飯,別詫異,這代表孩子進入“瘋長”模式了。
糖球去年的身高就像按了快進鍵,嗖嗖地長高10厘米,鞋子更是換了一雙又一雙(我都懷疑是不是晚上偷偷給他澆水施肥了)。
體重增加了,肩膀變寬了,聲音變低沉了,軟萌小奶音啊,也成了過去式。
其次,是情緒擴大化。
很多父母跟我吐槽:“孩子剛才還好好的,轉眼就陰云密布,真不知道該咋辦?”
這感覺,我懂!
糖球有一段時間也這樣,我隨口問一句“作業寫完了嗎”,他說快了。過一段時間我再問,他就火了說:“能不能別管我!”把門一關,直接不理我了。
起初我也很困惑,直到看到一句話,說每個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背了一個“情緒擴大器”,心里的疙瘩解開了。
想想我們年輕的時候,也差不多這樣,只是當時網絡不發達,父母沒有機會說出來而已。
斯坦福大學一項腦成像研究指出,青少年對情緒刺激(尤其是負面情緒)的反應強度有時能達到成年人的200%。也就是說,孩子的情緒只有5分,但遇到青春期這個“擴大器”,瞬間就能放大到10分乃至100分。
快樂容易倍增,憤怒容易爆表,表現出來就是激烈和極端。
第三,是大腦還有待成熟。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飛速發育,情緒表現明顯,但負責理性思考、沖動控制、長遠規劃的前額葉皮層通常要到25歲左右才基本成熟。
所以,他們遇到事情容易沖動,經常做些讓父母抓狂的事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此時父母用錯了方式,不僅不能幫到孩子,反而會破壞親子關系。
02
父母的三個做法,容易踩到孩子的雷區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以下三個雷區要盡量避免。
第一雷區:無視孩子的面子。
還記得那個悲劇嗎?
武漢一名14歲的男孩,因為在教室里和同學打撲克,被班主任叫了家長。母親心急火燎地趕來,在眾目睽睽之下給了男孩幾個耳光。
幾分鐘之后,男孩就從陽臺一躍而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這個悲劇,每次想到都讓我無比心痛……
這位母親肯定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會把面子看得比天還大,要是當時收住情緒,或許悲劇就能避免。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愛面子,女孩關注外貌和穿著打扮,男孩則注重形象、力量感,要是父母當眾數落或質疑他們,會讓他們情緒暴走。
我在這方面也踩過雷!
有次和糖球一起下樓,電梯里有兩位外賣小哥。糖球在看手機,我隨口就問了一句:“糖球,你今天手機時間是不是快到了?”
就這么簡單一句,我沒有帶上批評的語氣。結果,出了電梯,糖球瞬間怒了,氣呼呼地說:“不出去吃飯了!回家!”
我當時懵了:“明明說好一起吃飯的,怎么突然變卦啊?”
后來溝通才知道,糖球覺得我在電梯里當著外人的面“管”他了,他覺得沒面子,被當成不懂事的小孩子對待了。
這件事給我上了深刻的一課:他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盯著看別人吃冰激凌,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不好意思的孩子了,他長大了,知道要面子了。
比起講道理,公開場合給青春期的孩子留足面子,至關重要!
第二雷區:說話帶刺兒。
一位父親苦惱地說:現在跟孩子說不上兩句話就得干仗,怎么辦?
我問他怎么跟孩子溝通的,結果發現,他特別愛用“反問句”和“否定句”——
“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潛臺詞:你真笨)
“你就考這么點分數?”(潛臺詞:你太差了)
“我說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聽?”(潛臺詞:你故意跟我作對)
這些話充滿指責和貶低,就像“帶刺兒”的木棍一樣,撓得孩子不舒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和父母親近了,遇到什么事都不想主動說了。
第三雷區:凡事絕對化。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走錯路,忍不住會用絕對化的語言來管教孩子:
“現在不好好學習,你這輩子就廢了!”
“不聽我的話,以后有你吃虧的時候!”
這種非黑即白的表達,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焦慮,并且,當孩子發現父母的話并不正確,也會慢慢變得不相信父母,實在得不償失。
圖源:電視劇《小歡喜》
在養育糖球的過程中,我盡量避免給孩子灌輸這種絕對化的概念,在我看來,很多事情是中性的。
比如,打游戲可能影響學習,也可能鍛煉反應力或社交;一次考試失敗很沮喪,但也可能是發現漏洞、奮起直追的契機。
我鼓勵糖球在安全的范圍內多嘗試、多思考,并慢慢學會自我負責,承擔相應的后果。
03
接住青春期的孩子,走進他們的心
青春期并不是洪水猛獸,面對“哪哪都變”的孩子,在這里和家長們分享三招,呵護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維護好珍貴的親子關系。
第一招:不較勁,給孩子“贏”的體驗。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渴望獨立,本能地通過反抗父母、爭取空間等方式來宣告主權。
這時,聰明的父母要懂得戰略性“后退”,讓孩子“贏”一次。
他想關上房門?
——好,尊重他的私人空間。敲門再進是基本禮儀。
他不想分享和朋友的聊天細節?
——可以,只要沒有涉及欺凌、違法等,不用刨根問底,給他保留秘密的權利。
她對旅行安排有不同意見?
——沒問題,聽聽她的理由再適當調整,咱們不就是為了讓孩子開心和放松嘛。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指出,讓青少年在安全范圍內體驗自主決策和掌控感,能有效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獨立能力。
悄悄和大家說,父母適當妥協,孩子也會更愿意和你親近。
分享一個我和糖球的經歷。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糖球每次接電話都會專門跑到自己房間,關上門。起初,我這個老母親的心啊七上八下:是不是有啥事瞞著我?在和同學密謀什么壞事嗎?
焦慮之下,我干過在門口“偷聽”的事(捂臉,反面教材)。
結果呢?聽到的都是關于作業、球賽的正常交流。
弄清這一點后,我決定選擇放手。下次再有同學來電,我主動對糖球說:“去你房間接吧,媽媽不聽。”
糖球調皮地給我扮了個鬼臉,就開心跑回房間了。
神奇的是,事后當我問起“剛才聊啥呢”,他愿意跟我分享電話內容了,比如“討論一道數學題”或者“約周末打球”。
你看,父母后退一步,孩子反而前進一步,這就是青春期親子關系的微妙“博弈”智慧。
第二招:不嘮叨,信任是最好的養分。
說到這里,有的父母或許會問了:青春期很關鍵,我實在不敢放手,要是孩子交友不慎、沉迷網絡,怎么辦?
我理解這種擔心,但也必須提醒一句:過度的提醒,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和干擾。因為背后傳遞的潛臺詞是:“我不相信你有判斷力”“我覺得你沒我不行”。
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就說了,感受到父母過度控制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主能力的發展更容易受阻。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切記,少說話,少嘮叨。在孩子愿意開口時,放下手機,專注地傾聽,用“哦,這樣啊”“后來呢?”這樣的回應鼓勵他說下去。
通過這種方式傳遞出“我在這里”“我信任你”的信號,孩子就會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敞開內心。
第三招:不控制,建立清晰且靈活的規則。
當然,“不較勁”“不嘮叨”絕不是撒手不管,青春期孩子同樣需要清晰、合理的規則,這能給他們帶來確定感。關鍵在于,這些邊界不是父母單方面強制要求的,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協商出來的、有彈性的。
劃重點:抓核心、重協商、有彈性。
比如,關于手機使用和零花錢管理,我和糖球是這樣協商的:
1.抓核心:手機不能影響睡眠、不能耽誤學習。零花錢不能用于購買危險品或違反校規的東西。
2.重協商:周末可以每天使用一小時手機,壓歲錢的三分之一作為全年的零花錢、剩下的三分之二我幫他理財。
3.有彈性:假期里手機時間可以適當延長,有特別想買但零花錢不夠時可以預支或通過額外勞動賺取。
慢慢地,我們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少,糖球也變得越發理性和成熟,能說到做到,我想,這就是成長的美好體驗吧!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感受: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父母需要再次學習和成長的契機。
如果我們能看見正在經歷劇變的孩子,看見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自己,并調整對應做法。
我相信,這段路一定能平穩度過,而未來也有無限可能。
你可能還喜歡讀
原創不易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多多點贊、在看、轉發支持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