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寫了《》,需要說明,“自由雇傭”在美國指無固定期限合同,也就是簽訂合同的時候,雙方未明確約定合同期限,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本篇文章提到的“不得歧視”“禁止報復”“法律另行規定的特殊情境”等以外,默認采取“自由雇傭”方式,也就是可以采取“無理由、無通知、無賠償”的裁員方式,既特朗普最喜歡說的“You're Fired”。
但約定也可以被撤銷,只需要一紙書面通知。
這篇文章小鎮明確引用了美國相關法律文本,也有多位IP在美國的朋友現身說法,所以評論區非常和諧,基本沒有不相信的。
小鎮已經非常收斂了,也是為了盡可能客觀地對美國的勞動雇傭制度進行整體概括,這難度已經很大了,畢竟美國法律體系太松散了,這也是美國律師特別賺錢的根本原因。就算一個法律專業的學生,也未必能夠搞清楚自己專業領域的美國種種判例法案,所以,法律AI在美國才最應該廣泛推廣應用,但眾所周知,號稱自由的美國,有兩個領域最封閉,那就是法律和金融。
美國搞“自由雇傭”也就罷了,就算是有童工、奴工也可以理解,但最讓小鎮無法理解的是:美國為什么不保護孕婦?
從全球看,美國簡直就是一個奇葩。也就仗著美國作為世界第一霸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是全球GDP第一大國,所以才讓美國民眾的福利水平還過得去。但如果排除國力帶來的民生改善,放在同一水平下對比,美國的“低人權”堪稱全球領先。
2000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第183號《保護婦女生育公約》,替代了1952年通過的同名舊公約,下面就用《生育公約》替代。新《生育公約》最核心的條款非常簡單:
1、雇主不得隨意解雇孕產期婦女;
2、婦女產假不低于14周,其中包括6周產后強制性休假;
3、在產假期間,除特殊情況外,婦女收入不得低于以前收入的三分之二。
目前全球不少國家對批準新《生育公約》存在顧慮,按照國際勞工組織2025年剛剛發布的《縮小帶薪育兒假性別差距》報告,至少有54個國家已經達到了第183號公約的要求,但仍未批準該公約。
勞工組織最關注的是讓雇主從籌資責任中解放出來,希望各國能夠基于社會保障建立融資機制,從而覆蓋非正規、非標準就業的勞動者,尤其是惠及中小微企業。
《報告》還特別關注男性和女性在帶薪育兒假權利方面的差距,稱平均差距超過5個月,全球母親平均享有24.7周帶薪育兒假,父親僅有2.2周,而且在71個國家,父親完全不享有法定帶薪育兒假。所以報告在最后特別強調要承認并支持父親的照護角色,重點是父親也應該享有帶薪陪產假,還認為應該以個人而不是家庭為單位,向所有父母提供帶薪育兒假,從而鼓勵父親們使用帶薪育兒假。
不過父親的帶薪育兒假并非2000年第183號公約包含的內容,因此也只是鼓勵。
目前中國就屬于國際勞工組織認為符合標準,但尚未批準的國家。根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女性最低享受98天帶薪產假,難產加15天,多胞胎每多一個加15天,另外各省根據自身情況,在此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男性帶薪育兒假也在推進中,港澳臺以外31個省份都已經明確男性享有育兒假,具體天數各有差別。
雖然多數國家還沒有批準第183號公約,但婦女應該享受帶薪產假,這已經是全人類的共識。截至2017年底,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只剩下新幾內亞、蘇里南還有幾個非常小的太平洋島國以及美國,還沒有全國性的帶薪產假法律。
在美國看來,全世界都在逆行。
新幾內亞是因為本國存在嚴重的治安問題和部落沖突,中央政府根本管不了全國,所以只有零散的地方性政策;蘇里南則是效仿美國,只規定了12周無薪產假;至于太平洋幾個小島國,很多法律他們都沒有制定,這些島國本身就非常特殊,可以不計算在內。
在OECD成員國中,只有美國沒有在國家層面規定法定帶薪產假。僅根據1993年簽署的《家庭與醫療休假法》,規定婦女享受12周無薪休假,就這部法案,還是博弈了整整8年才通過。
但注意是有條件的,有三個前提條件:產婦所在公司員工數大于50人,產婦本人工齡超過1年,還要滿足在本公司的工時要求。
因此,就算僅僅是“12周無薪休假”,美國也只有約六成女性有資格,注意僅僅是有資格。因為美國“自由雇傭”并未將孕婦視為裁員的例外理由,所以,就算是孕婦,如果產后還不趕緊到崗,公司完全可以直接開除,沒有任何賠償,法院也不會受理。
雪上加霜的是美國的醫療私有化和醫療保險的系統性壓迫。在美國醫療體系中,醫生和醫院是合作關系,大部分產檢在醫生的診所完成,只有分娩才去醫院,這就導致產檢非常粗糙,存在很多安全隱患,而且由于醫院普遍私立化,為了提高床位周轉率,產婦如果是順產,僅能住院1到2天,剖宮產可以住院2到4天,超過這個時間,絕大多數產婦就必須出院。
因為,美國生育保險基本只覆蓋3天的住院時間,超期的醫療費用高得驚人,除非實在無法出院,否則大多數美國產婦會理性地選擇回家。
所以,不要奇怪為什么美國女性沒有“坐月子”的習慣,不是美國女性人均超人,而是實在沒辦法。這已經是美國極為普遍的社會問題,長期以來,美國女性抗議極為強烈,但是美國媒體很少報道,目前紐約州民主黨參議員等發起了《支持母嬰健康法案》,已經提交到美國參議院,這部法案主要內容是強制私人保險公司全額承擔與生育相關的所有醫療費用。
這筆費用并不低,在美國懷孕、分娩、產后護理的平均費用為18865美元,私人保險報銷后,每個家庭平均還需要承擔2845美元,這還是順產、沒有任何并發癥等情況下的費用,而且是被不住院的拉低了平均線。
實際上平均住院費用大概3萬美元,剖宮產費用大概是5萬美元,另外每次產檢僅醫生收費1百到2百美元,如果開超聲檢查,就更高了。
但就算這個法案通過,也解決不了上面提到的住院期平均只有3天、產后必須立刻上班的問題。
而在共和黨主政的情況下,這個法案通過的概率很低。
當然,美國也并非全國都沒有帶薪產假。
目前美國有十幾個州推出了帶薪產假制度,主要參考加州的模式。加州的模式被稱為CASDI計劃,也就是在州傷殘保險SDI中,增加了懷孕傷殘保險,加州所有雇員每月繳納工資的0.8%作為保費,產后可申請帶薪休假,順產是8周,剖宮產是10周,在此期間支付工資的60%到70%。
美國其他效仿加州,除了紐約州設置了12周的帶薪休假,其他基本不高于加州,基本集中4到6周。
后來,加州還通過了《帶薪家庭假法案》,提供最長8周的育兒假,同樣支付60%到70%的工資,因此最極限的情況下,加州的產婦可以享受最高18周產假,這已經是美國的福利巔峰了,實際上但凡還想要工作,沒幾個美國產婦真敢休這么久。
美國也有享受特權的群體。
一個是聯邦公務員。2020年10月,《聯邦雇員帶薪休假法》正式實施,美國聯邦雇員可全員享受12周全薪產假,而之前美國聯邦雇員只有12周無休假,另外默許可以用病假、年假抵扣。
另一個就是硅谷科技公司。畢竟科技公司爭的就是人才,所以基本提供了4到6個月的全薪假。
以上兩個群體,基本是美國20%帶薪產假孕婦的主要構成部分,其他職業,屬于被平均的。
這在美國絕對是超國民待遇。
在美國,只有60%產婦有資格享受“12周無薪產假”,21%有資格享受不高于10周的帶薪產假,還要擔心工作不保,所以產后就要立即回國工作,其中至少兩成在產后兩周內就要返回工作崗位。實際上大多數美國女性根本不敢多用產假,而是用之前積累的帶薪病假、年假來填補。
還說什么呢?美國自有國情?
無論什么國情,作為全球霸主,總不能比非洲最貧窮的國家還差吧?實際如何另說,最起碼應該立法規定吧?
如果法律都沒有規定,又何談執行?
所以,民主黨得票率不斷上升,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是民主黨內斗激烈,特朗普未必能贏。
國內有些人把美國想得太好了,總覺得美國這么強大,福利一定很好。但眾所周知,美國堅決反對福利,強調個人責任。之所以不特殊保護孕婦,就是因為多數美國人認為生育是個人選擇,政府無需補貼,也無需特殊保護,所以在美國,孕婦不被保護才是正常情況,沒有任何媒體會作為新聞去報道。
正因此,TikTok成了很多美國產婦發泄情緒的地方,比如有一名雙胞胎母親在TikTok發視頻哭訴,引起美國人極大共鳴。她的雙胞胎早產了5周半,在重癥監護室住了幾周才回家,幸運的是她有3個月的產假,已經遠高于美國平均水平,但從人道主義角度,仍然遠遠不夠,只是必須去上班了。
所以,如果真的向往西方國家的福利,切記一定要去歐洲,美國那種地方,墨西哥人比中國人卷多了。
很好奇,美國人怎么這么能忍?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