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村
乍聽這標題,就有新意。饅頭就饅頭唄,怎會有饅頭蒂之說?
一日,在早餐的桌子上,老王的兩個小孫子嚷著。小孫女撇著小嘴說:爺爺,我要吃蛋糕和雞蛋,不吃饅頭。小孫兒也嘟嚷道:奶奶,我要吃面包加牛奶。奶奶說:好好好,啥都有,寶貝們,自己選擇吧!我和你爺爺只吃白面饅頭和綠豆稀飯。
此時此刻,老王不知咋啦,有點發愣,他一邊就著榨菜吃饅頭,一邊喝著稀飯。忽然間,一樁往事,又浮現在眼前——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還是熱血青年的王德勝,在祖國西北邊陲當兵。那時,部隊訓練強度大,夏練三伏,冬練數九,摸爬滾打,在所不辭。每個戰士的體能消耗不小,而一日三餐,以白面饅頭,玉米粥為主食,以泡壇里的咸菜和地窯里的大白菜,炒回鍋肉為副食。說是回鍋肉,實則每個班的菜盆子里,幾乎見不到幾片肉,一句話,油葷少。遙想困難年代,連隊的伙食一般般,只有逢星期日,才能吃到一頓大米飯和羊肉、牛肉等,但比起農村貧困家庭,又不知要好多少倍。
有一天,經劉連長細心觀察,他發現餐桌上,有丟棄面蒂的不良現象。
何為饅頭蒂?就是人們平常說的面蒂。準確講,就是連隊炊事班炊事員在和面制作饅頭,準備往蒸籠放置發酵面團前,在蒸格涂抹一層菜仔油,以免饅頭經大火蒸熟后,粘連在蒸格上。形成的面蒂,有點褐色油膩,不好看,但并不會影響飲食。
斯時,睿智的劉連長不露聲色,沒發牛脾氣,也沒有橫加干涉,而是在自己心里琢磨如何整治,盡快糾正這一帶傾向性的浪費問題。辦法想好后,他與白指導員通氣商量。指導員道:好哇,最近,我也發現有部分戰士吃飯時,丟面蒂的怪現象,正想找你碰頭呢!不能慣著這種壞惡習,不治治,那還得了。
這天早上,軍號響起,各班排列隊,迅速帶到食堂門前集合。帶紅袖標的連隊值日干部整隊完畢,先領著大家唱了一首嘹亮的軍歌,然后,向連長報告,請示是否可以開飯?此刻,劉連長陰沉著一張臉,一改往日就餐前,對戰士們的和顏悅色。他瞪著眼,高著嗓門講道:同志哥,你們看看,我手上端著一碗什么?是面蒂。是誰扔在桌子上的?我沒有調查,也沒有發言權,也不點名批評。但是,今天,我要在這里說的是,浪費糧食,就是一種天大的犯罪行為!這時,隊列中有點躁動,有幾個城市兵面紅耳赤,心里發悚。
話到此,不少戰士傻眼了,特別是丟過饅頭蒂的戰士。甚至有個別戰士在心里犯嘀咕:不就是丟幾個饅頭蒂嗎,何必大驚小怪,小題大做?
爾后,劉連長話鋒一轉,又推心置腹道: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子弟兵,歷來有著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你們當中,絕大多數出自農家寒門子弟,眼下,是三五個農民種糧食,才能保證一個戰士的生活,知不知道,你們怎么可以忘本呢?
緊接著,白指導員給大家美美地上了一課。他表情嚴肅,一本正經地說:唐朝大詩人李紳在《憫農》(其二)中曰:鋤禾日當午,汗水禾下土;誰知盤中裻,粒粒皆辛苦。古人們都知道每一粒糧食,是勞動人民用辛勤的汗水耕耘出來的,難道我們不懂。再說,勤儉節約,是泱泱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傳統美德,更是我軍奉行傳承多年的優良傳統,我們的官兵,切忌不能因當了幾年兵,就把老祖宗的至理古訓,忘到九霄云外吧!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當下,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我們應倍加珍惜每一顆糧食,不就是蒸格下,有一點點油乎乎的面蒂嘛,難道就著粥吃,會噎死人不成,我們必須杜絕這種陋習,這種怪現象……
這時,劉連長又接著講:這一碗饅頭蒂,是我昨天叫通訊員小何收攏的,這就是我和白指導員今天的早餐,我希望從此餐桌上,不再有扔面蒂的壞毛病發生。話畢,他和指導員用手抓著面蒂,就狼吞虎咽起來。貼切地說,是就著咸菜和玉米粥大口大口的咀嚼,就像在品三珍海味。因他們相信,身教勝于言教。這感人的一幕,不僅感動了副指導員,副連長,司務長等連干部,而且還感動著每一個在場的戰士。
連首長的苦口婆心,實際行動,又換來了什么呢?
當日下午,連隊的十來個城市兵和個別農村兵,就陸續跑到連部,遞交了態度端正而深刻的檢討書,并保證決不在丟饅頭蒂。面對此情此景,劉連長和白指導員欣慰地笑了,劉連長伸出大拇指夸道:嗯,知錯就改,這就對了嘛!
爺爺,您在想什么呢?還不快吃飯。小孫兒的話,打斷了老王的回憶,他對著兩個小寶貝道:爺爺在想關于節約每一粒糧食的事,下次講給你們聽喲!
【作者簡介】老村,本名丁友成,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重慶鐵路地區作協主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