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指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也指寫了字的竹片。
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制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
根據《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以及商代甲骨文中的“典”、“冊”等字符,可以看出早在商代,人們已利用竹木制簡,用繩編連成冊。從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來看,在商周時期,簡冊已經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當時載錄檔案文書與書籍的主要載體。到了戰國時期,竹簡的使用變得十分廣泛。
但是,雖然很不方便,現代卻有一些書本的裝幀設計使用了這種很古老的方法,目的一個自然是引人注意,另一個也是想要傳承下去吧。
今天就一起來看一看,竹簡到底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竹簡也根據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稱呼,每片竹簡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按照先后順序編聯起來的,稱為“簡牘”,用于書寫文字的木片稱為“木牘”,多數情況下用于書寫短文。
制作竹簡,首先自然是要挑選合適的材料,即竹子,然后用適當的工具,將竹子裁成筒狀的竹段,并進一步制作成竹片。
從竹片到竹簡的制作過程,要經歷一道煮竹的工序,將竹片與防蟲的草藥一起用沸水煮,避免蟲蛀。之后要把竹片放在火上烤,或是放在特殊的烘房中,使竹片原有的汁液蒸發,避免腐壞。在烤的過程中水珠就會凝結在表面,如同人出汗一般,這被稱為“汗青”。因此“汗青“用于指代書籍或者歷史,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烘烤過程中,竹片會褪去天然的青色,所以這個過程又被稱為“殺青”,殺青在今天就是定稿的意思。
之后進行二次裁竹,進一步裁成寬窄、長度一致的細長竹片。竹子表面的一層青皮富含油脂,如果直接用墨水把字寫在上面,墨跡是不會往下滲的。所以需要進行刮青,順著竹子生長的紋理刮去表面的青皮,這樣后續寫字時墨水往下滲,就不會輕易被擦去了。
書寫。春秋時期的竹簡,都是先用專門的刻刀把文字從上到下刻在竹簡的條上。為了使文字的字跡清晰,用類似于毛筆的刷子蘸染一些礦質顏料,涂抹在刻字處。“刀筆吏”由此而得名。大漢開國丞相蕭何,曾經就擔任秦國的刀筆小吏。
最后進行打眼和編冊。書寫有些時候是在編冊之前,也有在編冊之后。
之后,古人就可以書寫了,書寫好了就是鉆上小孔用于穿繩子,將它們編在一起,成為一卷完整的竹簡,或稱為簡牘。孔子晚年喜歡看《周易》,“韋編三絕”。看的次數多了,拴竹簡的牛皮繩都磨斷了。
竹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