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祿在金宮的晨光中醒來,哈德良在蒂沃利花園漫步沉思,提比略在卡普里島懸崖監視海面——這些場景不僅關乎奢華,更是破解羅馬帝國權力密碼的密鑰。在將近4個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的皇帝統治著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帝國——囊括了當時西方人所認知的世界的大部分。
城市復原圖大師 讓—克勞德·戈爾萬 在他的大量古羅馬復原圖中重現這些面積和奢華程度都令人瞠目的皇帝住所,讓讀者可以走進皇帝的私人房間,漫步在他們的花園,參與他們的休閑活動。
這組“名信片”式的收藏向人們揭示了古代愛好者尚知之甚少的世界,并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古羅馬的世俗建筑、宗教建筑,以及古羅馬人的娛樂場所。走進皇帝的家苑,你看到的不是冰冷的大理石,而是一部用建筑寫就的帝王心術史。
“鳥瞰古文明”系列
《鳥瞰古羅馬》
帕拉蒂尼山:從公民宅邸到神權殿堂
羅馬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終身生活在他成為皇帝前就已修建于帕拉蒂尼山上的略顯簡陋的宅邸里。由于行使權力的需要,皇帝必須將自己寓所附近的其他私宅買下充公,用以安置越來越多的與自己統治相關的服務機構。1世紀末,圖密善終于在帕拉蒂尼山上建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筑群。
在這一個世紀中,帕拉蒂尼山上的皇帝住所加強了元首的權力,也體現出帝國意識形態的不同階段。從奧古斯都居住的“簡陋”住所到此后共和意識尚存的一段時間里,元首只是“羅馬的第一公民”;在建造了圖密善的豪華宮殿之后,元首則變成了既是“主人”也是“上帝”。
住所的擴張史,恰是元首制蛻變為專制皇權的建筑注腳。當皇帝從“同輩之首”變成“俯瞰眾生的神明”,帕拉蒂尼山上的磚石成了最赤裸的意識形態宣言。
帕拉蒂尼山奧古斯都宅邸
羅馬城宅邸:沒有宮廷的皇帝日常
在自己家里,皇帝的生活與同時代貴族的生活別無二致。每天早晨他都和元老院元老們一樣,要參加源自共和國時期的覲見。公民們成群結隊地涌入中庭向他致意,皇帝必須向每個公民說一句好話。
在一整天的時間里,皇帝的時間依照羅馬人一天的日常生活傳統來安排。上午去元老院審讀請愿書,會見外國使臣,指示秘書給重要的人、總督及外國君主回信。下午開始時,進食少許,之后便進入私人活動時間。晚飯前或午后的洗浴是皇帝享受時間。晚宴時間皇帝會宴請一些賓客或去一個友人家用餐。同帝國其他公民一樣,皇帝也會參與戰車比賽、戲劇演出或者角斗士競技這類娛樂活動。
對一個皇帝時間安排的梳理清楚表明在公元紀年的頭兩個世紀里并不存在與皇帝職能相關的正式禮儀。所以當我們言及某位羅馬皇帝的“宮廷”和“朝臣”時,不應與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建立的宮廷相提并論。羅馬皇帝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個體,與家人、仆婢一起在家(domus)中生活。
鄉野殿堂:Otium 哲學與景觀霸權
早期幾位皇帝從自己氏族手中繼承了家產。而自韋伯薌起,這些家產都被并入帝國遺產,進入公共領域。因此,皇帝大興土木,擁有許多自己的第二住所,修建自己專有的建筑。
公元前2世紀時,修建意大利鄉村別墅的風氣開始在羅馬貴族中盛行。這也變成了社會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
夏季酷暑來臨,城內炎熱的空氣讓人無法呼吸,龐普廷沼澤帶來的熱病肆虐,所有有條件的人都會離開羅馬。羅馬人甚至把8月夸張地稱為“收尸月”。能夠隨意離開羅馬的喧囂與污染,到鄉下閑居很長時間,那里的舒適與典雅程度還與城里府邸不分伯仲。
為了給這些意大利住所起個名字,羅馬人使用villa這個詞。無論是靠近羅馬近郊,還是靠近海邊,羅馬別墅都保留了大片陸上農業生產用地(果園、菜園、葡萄園、畜牧用地)或者海產養殖區域。但與主人和賓客的娛樂活動項目相比,這些農業活動都是次要的。
自公元前1 世紀末起,關于羅馬別墅的一股潮流逐漸發展,并最終成為主流:“休閑”型(otium)別墅逐漸取代了“事務”型(negotium)別墅。
為自己留下一份空閑,遠離城市的種種事務,去一個擁有一切、環境宜人、美麗又遺世獨立的地方來恢復活力,是一位羅馬貴族,尤其是一位羅馬皇帝理想的生活。別墅中的休閑有助于人通過反思充實自己的思想,用西塞羅的話說,就是“在休閑中思考事務”。
當然,不同的皇帝對休閑的運用是不同的:提比略在卡普里島、哈德良在蒂沃利建造自己的退休別墅是為了進行哲學沉思;其他皇帝,如卡里古拉、尼祿、圖密善,他們的第二住所的用途是放松和享樂。
給別墅選址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健康衛生、好的朝向,環境也要宜人。意大利某些地區得天獨厚:薩比納地區的恬靜風景、阿爾巴諾山的清爽微風、拉丁姆地區的海岸、那不勒斯海灣的絢麗景觀和溫泉。皇帝的別墅大多分布在這些地方,臨近和容易返回羅馬是很重要原因—條條大路通羅馬。
哈德良別墅
磚石心跡:別墅中的帝王人格
考古遺址與古代作家的描述讓我們對這些鄉村和海濱別墅的奢華有了一個概念。建筑師們希望每幢房子都別出心裁,依地勢而建。有的建筑跨河而立;有的擇峰而居,巖石上的階梯通向山頂峭壁的房子;有的寓所圍繞著一棵巨樹,樹冠覆蓋周邊的房間;還有的別墅,以湖水的波濤作為“背景畫面”。臨海別墅被設計成一面可俯瞰大海和群島,另一面朝向靜謐的田園的結構。
當別墅主人從一側穿行到另一側時,便仿佛又換了一幢別墅。皇帝必須用自己第二住宅的雅致和別出心裁取悅賓客。
臥房簡樸少有裝飾,因為原則上說賓客們不會到這里來。反之,對門廳、大堂及餐廳,建筑師們要精心選擇最好的朝向和最精美的擺設:一間帶有巨大窗戶的圓形房間,可以讓人們一邊欣賞美景一邊休息;一間懸在海上的客廳讓人感覺是在船上;在一座角樓上,人們可觀看日出日落;圍繞一個大理石水池擺放露天餐廳的躺床,水面漂浮著微縮艦船造型的器皿,上面載滿了美味佳肴。
別墅的內部結構需要盡量貼合皇帝和賓客們在羅馬城里房屋的裝飾,書房四壁是高大的書柜,要有陳列繪畫、雕塑、石刻的展覽廳。有些皇帝出門時會把最珍貴的藏品、家具、餐具用馬車隨身帶走,讓他們在夏季別墅里感覺和在家里一樣。
塞涅卡曾嘲笑那些隨身攜帶自己美麗水晶花瓶、銀制餐具的趕時髦的人,這些寶貝被精心包裝以免在旅途中損壞。而愷撒在出征時,也從不離開他從羅馬家中帶出來的馬賽克鑲嵌地板和精工鑲木條地板。
離羅馬城不遠的內米湖中的卡里古拉船宮,此遺址保存良好,這艘長75 米、寬25 米的巨艦被找到了。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浮動島嶼,被改造成用于消遣的極其奢華的宮殿,船上有柱廊和花園
梵蒂岡戰車競技場(羅馬)
從阿格里帕別墅看到梵蒂岡看到的梵蒂岡卡里古拉戰車競技場全貌。分隔島中央矗立著從埃及用船運回的方尖碑(現矗立在圣彼得廣場)。這艘運輸船后來被沉到水下成為奧斯提亞港等燈塔底座的一部分。這座戰車競技場最終由尼祿建成
巴亞的克勞狄泉水池(那不勒斯灣)
克勞狄泉水池在巴亞的皮索別墅里,可乘船抵達。在這里,招待客人的躺床環拱廳擺放,周圍裝飾著神祇和許多人物雕像。盡頭是波呂斐斯故事群雕(奧德賽),告訴人們這曾是斯佩隆加巖洞中的裝飾
極致奢華:感官統治與工程奇跡
奧古斯都時期,人們喜愛再現花園,因此壁畫的主題會選擇茂盛的珍貴綠植。李維婭在羅馬第一門的別墅的壁畫便是當時“花園”主題壁畫的代表作,畫中各種鳥兒于多種多樣的樹上嬉戲。在另一些別墅中,利用立體透視形成的虛幻空間將人們的視野拓展至窗外想象的建筑。
尼祿金宮的大部分壁畫便展示了另一種繪畫理念:中性色調的背景,“巴洛克”元素,蘆葦,葉形或樹枝大燭臺上鑲滿微型雕像,小建筑,后來啟發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穴怪”風格的怪異裝飾。地面鋪設著以神話故事、角斗士決斗和戰車比賽為主題的巨大馬賽克畫,絢麗多彩。所有房間、花園、林蔭道,都擺設了各式珍貴飾品,大師的畫作、古希臘和希臘化時代著名的雕塑作品、稀有的銀器,以及其他各類奇珍異寶。這些都是皇帝從羅馬帶出來的真品或者羅馬家中藏品的復制品。
鄉村別墅邊上的果園、菜園、葡萄園、禽舍告訴我們這里是“農場”,盡管它們的存在已經失去了實際用途,只是一種裝飾。在最大的鄉村度假地,如圖密善在阿爾巴諾山的別墅,還有野味園,里面有野兔、野麅、野豬,可以讓人們既體驗狩獵的樂趣,又不會面臨太大危險。
最讓海濱別墅的主人們驕傲的是他們的淡水或海水的水產養殖場。西塞羅創造了“piscinae”這個詞,即“魚塘主人”,以此痛斥那些把養魚看得比共和國命運還重要的羅馬政治階層成員。此后,這個詞便用來指擁有豪華海濱別墅的人們。最著名的兩位“魚塘主人”是米塞努姆的盧庫魯斯和鮑勒的演講家霍騰西烏斯,他們的別墅后來成為皇帝的財產,而前任的這些著名魚塘被繼續維護。這些“超級”魚塘擁有珍稀品種的魚類,為修建它們曾展開巨大的工程。
別墅的花園有助于美好的生活,而“休閑”就孕育于其中。皇帝要求園丁吸取波斯人“花園”的靈感,創造景觀設計。對皇帝而言,花園不僅是從別墅俯瞰的一道風景線,而且他可以隨時走進其中享受。這個綠色空間的舞臺維度在金宮的整體設計中有著突出體現。
園丁們在過道的右側修造“法式花園”,讓其開滿鮮花的花壇呈現幾何圖案;在過道左側修造“英式花園”,讓其呈現自由生長的無序狀態。羅馬人發明了“修剪” 的技藝,“修剪者”會將樹木,特別是黃楊木,修剪成幾何形狀或動物形象。他們也懂得用攀緣植物裝飾墻體,并會支起架子養藤蘿和葡萄,創造適宜的休憩之所。
金宮:奧皮烏斯宮(羅馬)
皇帝居住的地方是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兩層宮殿,對稱結構。宮殿屋頂露臺是花園,邊上建有拱頂大廳和兩個長形花園庭院。在圖中央,是一座穹頂建筑(Couple),但無法證明這里曾經安裝有古代文獻中提到的可以觀測星宿運轉的機器裝置。高臺下的地面是傾斜的,向人工湖(stagnum neronis,尼祿池塘)延伸。這座宮殿的中心和左半部分保留在了提圖斯浴場下面,今天部分遺址保存完整,可供游客觀光
金宮:尼祿池塘(湖)(羅馬)
這個被柱廊圍繞的巨大水池在尼祿死時并沒有完成。圖中的池塘是基于皇帝計劃想象的成果。在它原址地基上,韋伯薌建造了羅馬圓形競技場(大競技場)。原本為池塘準備的強大的供水設施,被提圖斯用來在大競技場進行海戰(水上表演),特別是公元80 年為大競技場落成而舉辦的那次
沉沒與不朽:別墅廢墟中的永恒啟示
公元63年的大地震摧毀了眾多別墅,此后巴亞地區的海濱度假風潮開始衰退。公元69年維蘇威火山的爆發又加快了那不勒斯灣的衰敗。從2世紀開始,度假地被遷移到自然災害較少的托斯卡納地區、意大利北部和湖區。
那些南部別墅,仍然歸皇帝所有,偶爾還會吸引皇帝回到那里(哈德良就死在巴亞的一座皇家別墅中)。
讀者可以從皇帝的家苑看到設計者和居住者的個性:斯佩隆加的洞穴和卡普里島的朱庇特別墅展現著提比略的痛苦和多疑;金宮則是尼祿無邊雄心映照于現實的一部分;哈德良別墅則如它的創造者一樣呈現伊比鳩魯學派的高雅。至于那些海濱別墅,它們代表了一種對休閑娛樂的追求,后來成為羅馬精英階層一種真正的生活理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