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烏軍東線核心部隊——第110機械化旅,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古利艾波爾被兩枚俄軍伊斯坎德爾-M導彈精確點名,連人帶樓一起削掉。旅長謝爾蓋·扎哈列維奇上校陣亡,多名軍官、士兵傷亡。烏克蘭官方確認旅長死亡,卻刻意淡化損失,不肯透露是否“一個旅被團滅”。
而24小時之前,俄軍第8集團軍的代理軍長——戈里亞奇金剛被烏軍用“風暴陰影”導彈,在頓涅茨克精確斬首。
兩次打擊,都不是胡亂扔炸彈,是明確要干掉一個人。我們正在見證戰爭的新規律:不再追求戰線推移,而是直接打爛你大腦。
俄軍“報仇不隔夜”的傳統,不是空穴來風
俄軍這種反應速度,一點都不意外。歷史上,車臣、敘利亞、格魯吉亞,包括最早的阿富汗戰役,俄羅斯就有這種“等價復仇”的操作方式。你炸我一棟樓,我反手給你整平一個村;你斬我一官,我就滅你一個編制。
這不是沖動,是戰略。
俄羅斯知道自己打不贏速度戰、信息戰,那怎么辦?那就打“反威懾”:你敢動我高級軍官,我不跟你吵嘴,我直接把你一整個旅從地圖上劃掉。
這種操作不是要你現在多崩潰,是要前線其他旅、營、排長們都心里打鼓:“我一露頭,會不會也被點名?”
這就是心理戰。
但從指揮價值看,這一回,烏軍損失恐怕比俄軍更重
名義上看,第8集團軍是個“軍”,烏克蘭這只是“一個旅”,但從實戰含金量說,差距反而在烏方。
戈里亞奇金只是個代理軍長,按公開資料,他并沒有參與近期的前線具體指揮,更多是在后方管理性調度,說直白點,是個坐辦公室的。
扎哈列維奇是烏東線最活躍的實戰旅長之一,他指揮的110旅,在古利艾波爾一線堪稱骨干部隊,是扛住俄軍推進的關鍵節點。
也就是說,俄軍這一炸,不只是“還人”,而是打了烏軍防線的中樞神經。一個旅級單位沒了主心骨,整個戰術鏈會瞬間崩塌,從調度到響應都會陷入混亂。前線像極了一臺斷電的無人機——能飛,飛不準,飛不穩。
打軍官,不是偶發,是戰法進化
很多人還以為戰爭是比誰炮多,坦克多。但你看最近這幾個月,從以色列對伊朗的外科手術式空襲,到這次俄烏“互斬”,戰爭真正“值錢”的,不是導彈,而是誰能干掉對方的作戰大腦。
這就好比兩個格斗高手不比拳頭,而是直接照太陽穴招呼。誰先癱,誰就輸。
你有衛星,我有電子監聽;
你有隱身無人機,我有反輻射導彈;
你敢用指揮車指揮,我敢精準鎖定你腦袋。
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場爭奪”,而是指揮鏈層級的消滅戰。
為什么這事跟中東的12日戰爭有關?
很簡單,以色列那波空襲伊朗,震撼了全世界。不是因為轟炸力度多大,而是操作流程極簡明:
精確情報
戰術級武器打戰略級目標
攻心為主,物理為輔
俄羅斯和烏克蘭不可能不學。尤其俄羅斯,它的重工業不差,反應速度也在提升,但短板一直是實時情報、體系聯動。現在,它不再執著于“戰線推進十公里”,而是直接搞掉“誰負責推進”,這才是反殺的升級。
戰爭升級邏輯:從“炸死一人”到“癱瘓一線”
不要小看這種精準斬首的戰略意義。未來烏克蘭如果再想推進,不光要考慮有多少兵、有多少炮,還得考慮誰敢指揮,誰能站在最前線發號施令?
同樣的,俄軍也知道了:軍官不是安全的,后方也不保險。你能打我頓涅茨克,我就炸你第聶伯——這已經是徹底跨區打擊,前線后方的界限正在消失。
一線主官以后不敢亮相、不敢用明線、不敢駐留一地太久,這不是虛驚,是新的戰爭成本。
小結:誰能打掉對方的指揮系統,誰就擁有戰場主動權
打不打得動旅級單位不重要,敢不敢打、打不打準、打完能不能癱瘓指揮系統,才是未來戰場的核心能力。俄烏這輪“互斬”,不是意氣之爭,是信號,是戰爭進入到“人腦系統戰”的第一階段。
接下來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打人不打墻”的局面,炮火不會再無差別覆蓋,而是精準點到誰腦門誰下線。戰場的未來,不在坦克數量,而在于哪個指揮官先被斬首。
戰爭,從拼資源進入了拼神經的新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