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
雖然不像肺癌、胃癌被熟知
但作為膽道系統
最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隱匿性強、發展迅速
預后極差
成為一種極具威脅的疾病
南京市第一醫院普外科主任馬永介紹,多數膽囊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晚期,治療難度極大,因此定期篩查與健康管理十分重要!
從膽結石到膽囊癌
不可忽視的早期信號
一年前,李先生在體檢中發現患有膽囊結石,當時因無明顯不適,他并未重視醫生建議的手術切除方案。然而,近期頻繁出現右上腹隱痛和食欲下降癥狀,最終他被診斷為晚期膽囊癌。這一結果讓李先生及其家人深感震驚與痛苦。
專家表示
膽囊癌往往由膽囊良性疾病演變而來,早期干預完全可以避免惡變。大多數膽囊癌患者合并膽囊結石,結石直徑越大,癌變風險越高,尤其是直徑超過30毫米的結石。
小結石≠低風險
警惕“沉默殺手”
膽結石又稱為膽石癥,包括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膽囊和膽管組成人體的膽道系統,其功能是分泌、貯存、濃縮以及運輸膽汁。當膽汁排出不暢時,會析出晶體并漸漸鈣化,形成膽結石。
許多人認為小結石無需處理或無癥狀便無需擔憂,這種觀念存在嚴重誤區。馬永強調,小結石更容易隨膽汁流動至膽囊頸部或膽管處,造成膽道梗阻,從而引發劇烈疼痛、膽囊炎癥甚至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即使結石順利通過膽囊頸部,也可能滯留于膽總管形成嵌頓,誘發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疸或膽源性胰腺炎等致命問題。
不吃早餐會導致膽結石?
食物可刺激膽囊排出膽汁,膽囊受到食物刺激后,在15分鐘內會排出一半的膽汁。
人在睡眠時,肝臟仍然會分泌膽汁,而清晨醒了之后,若沒有早餐的刺激,貯存在膽囊里的膽汁,便不能及時排出,因此誘發結石。
需要注意的是,每種食物對膽汁排放的刺激作用是不同的,蛋黃或者肉類等高蛋白食物促使膽汁排放的作用最強,高脂肪或者混合性食物的作用稍差,而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最弱。
針對膽囊結石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有切除膽囊和保留膽囊取石兩種方式,具體選擇應遵循“該保則保,當切則切”的原則。對于功能良好的膽囊,且有保膽意愿的患者,可考慮保膽取石;而對于膽囊功能已受損的患者,則應及時切除膽囊以防止進一步病變。
遠離膽囊癌
從預防膽囊良性疾病開始
除了膽囊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樣病變同樣是膽囊癌的重要危險因素。具有惡變傾向的膽囊息肉通常具備以下特征:直徑≥10毫米、合并膽囊結石或慢性炎癥、單發或無蒂息肉、生長速度較快以及腺瘤樣息肉。
值得注意的是,直徑小于10毫米的息肉也可能存在癌變風險。此外,瓷性膽囊(膽囊壁鈣化)與膽囊癌的相關性較高,需引起高度重視。
其他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的因素還包括先天性胰膽管匯合異常、膽囊腺肌癥、膽道感染、肥胖與糖尿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遺傳學及基因突變、吸煙及化學暴露等。
守護膽囊健康
科學預防是關鍵
馬永提醒,盡管膽囊癌兇險,但通過科學手段完全可以實現早期預防。
首先,合理飲食至關重要。
高膽固醇、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刺激膽囊過度收縮,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其次,規律作息對膽囊健康同樣重要。
熬夜會影響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干擾膽汁分泌與排泄。適量運動有助于控制體重,增強膽囊收縮功能,促進膽汁順暢排出。
最后,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膽囊疾病的有效手段。
建議成年人每年進行一次包含肝膽B超的體檢,而肥胖、有膽囊疾病家族史或長期高脂飲食的高危人群,則應每半年檢查一次,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
來源:健康南京、南京市第一醫院、央視新聞、科普中國
編輯:張靜
校對:嚴琳
責編:楊珍
點贊+轉發
分享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