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共讀書目
??點擊閱讀??
文穴創始人的W25讀寫實錄
這些天的晚霞(我拍的)??
繼續讀寫實錄。
補充說明一些優化和更新:
01 圖表簡化
為了簡便化,切換到了Goal Map這個APP來進行打卡,飛書其實頁很方便,不過還是要登記,Goal Map上一點,可能數據顯示沒有那么細節,但是日常進度(有顯示快慢,是否弱后),閱讀和寫作都修改為5000小時,預期的讀寫收入規劃是50萬,畢竟這只是副產品。
02 小荷包公開
先前錢放在定期里,一時間無法轉移到荷包里,干脆從零頭開始,這樣大家都能看到,因為預計會有利息,所以毛1萬干脆每日利息就歸入這里,日存1元這樣,更準確一些,也算是一種優化,大家感興趣也可以直接盯著,只是不知道這個公開小荷包產品是否會持續5年。
03 移除書目記錄和數據細控
在執行過程中確實書目記錄和增減速度檢測會清晰一些,不過之后可能會考慮不去讀那么多,那么雜的書,更多時間聚焦在重要的書上,并減少過度細節的數據。畢竟記錄簡單,才能更長久穩定,也算是遺漏一周給的教訓。
- 讀寫情況:
最近預期在7月前寫完小說,目前還在修改中,很遺憾,沒能如約完成,調整到了更寬松的7月15日前完成,不過感覺每天1小時的時間修改也是比較緊張的。
先前讀完Tove Jansson,也覺得很新鮮,算是重新認識了北歐文學,也重新認識了姆明,算是在酷兒文學和北歐文學兩個類目里增加了解。
當前在讀《奧德賽》,重新讀《荷馬史詩》,收獲還算豐厚,除了奧德修斯歷經磨難回歸的這條主線,實際上關于情緒的細節,代際的交替, Telemachus成長線這次也引起了我的關注,甚至讓我想起了柯里昂父子,共讀文友的提問和分享也給了我不少啟發,可以說它創造的母題在后續的文學中大量復現,這也是我們將其作為經典來讀的原因。
新的收獲:重構知識筆記
前段時間意外重新思考了知識庫的構建,在讀
How to Take Smart Notes(by S?nke Ahrens)再次注意到了Obsidian,此前還覺得關聯Graph有些“華而不實”,但讀了這本書之后卻發現,如果把Context關聯當作幫助自己進一步內化記憶的“小抄”,那或許整件事就完全不一樣了。
??(網圖)我的還沒重構完
我在俱樂部的一篇筆記是這樣寫的:
Fleeting notes\Permanent notes\Project notes這三類經常被混淆,除了中間這類,1、3這兩類基本上都屬于內存型,前者是最要1-2天內就要篩選,要么永久保留,要么就刪除。Project notes則是在項目結束后調整,核心是定期梳理和篩選,最終提煉出永久的筆記; 關于Category的弊病,書里也沒能避開,我理解的核心應該是通過時序來換概念區分。比如如果設置學習相關、寫作相關的框架,然后進一步細分,就會又回到原來的概念框架,而寫作相關中是否可以包含學習寫作相關?學習中是否可以包含寫作?這樣的認知如果能被突破,那么框架就解體了,這也是4個板塊“第二大腦”對于我來說并不是特別適用的一個原因。
如果單純就是編號:1-2,然后1-2之間再1a-1b,如果1a-1b之間還有就是1a1-1a2這樣,不斷擴充,形成時序的知識網格; 剩下最后1個問題,因為要筆記化,所以筆記長度必須要限制,必然大筆記涵蓋小筆記的情況出現,體系就出問題了。比如荷馬問題與奧德賽的情節概述是否能放到一起,我以為上述系統下最好是分開成兩個細的小筆記,不過這一規范也會存在限制,由此設置相關的字數或者段落限制,避免出現小標題或許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式。
關于讀寫實錄就先記到這里,咱們下半年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