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戰爭的悠悠長史中,有一種武器憑借其駭人的火力與傳奇的風采,在戰場上獨領風騷,它便是“喀秋莎火箭炮”。
在志愿軍的回憶中,喀秋莎火箭炮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大顯神威,特等功臣譚秉云回憶道:喀秋莎太厲害了,一輪齊射后,美軍陣地幾乎沒有活物。
顯然喀秋莎在那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戰場利器,為我國在朝鮮戰場中取得了很大的優勢。
喀秋莎火箭炮究竟有怎樣的威力,才能讓眾多軍人對它贊譽有加?
喀秋莎的威名由來
“喀秋莎”學名BM-13 火箭炮,雖在他國惡名遠揚,可蘇聯人卻對它鐘愛有加。
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喀秋莎在俄語中意為“美麗的姑娘”,可見在蘇聯人的心中喀秋莎的地位。
但它的火力卻與這個溫柔的名字截然相反。
喀秋莎素有“斯大林的管風琴”之稱,為德國人所賦予。其啟動時“啾啾”作響,然而它帶來的傷害絕非管風琴般無害,而是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德國的軍隊,曾切切實實地領略過喀秋莎的強大威力。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2 年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喀秋莎初露鋒芒。幾輪齊射后,德軍陣地再無生者。后來1945年的柏林戰役中,喀秋莎也立下了大功。
柏林戰役
蘇聯只用喀秋莎就攻破了德軍的防御工事,之后便勢如破竹,當時的柏林在喀秋莎的轟炸下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正因為這幾次深刻的教訓,德國對這樣一個可以連發16枚火箭彈的武器記憶深刻。
而后來美國也與德國一樣,親自面對了喀秋莎的恐怖,美國還將其稱為“金日成的大嗓門”。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傷亡,在戰場上創下了屬于自己的赫赫威名。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喀秋莎
在抗美援朝志愿軍的記憶深處,喀秋莎乃是極具威力的強大兵器。
當時的志愿軍在武器裝備上明顯是不如美國的,尤其是重火力的缺乏,讓每場戰爭都打得極為艱難。
即便裝備極不對等,志愿軍仍憑借鋼鐵意志,斬獲了前三次戰役的勝利。
在戰場上,美軍領略了我軍的英勇無畏,深知僅憑他們的軍人之力,根本無法戰勝志愿軍。
于是美軍便采取了炮火轟炸的戰略,靠著更先進的武器對我軍進行覆蓋式的打擊。
這一度讓戰局陷入僵局,但很快轉機就來了,那就是喀秋莎的到來。
在蘇聯援助下,此批 120 門喀秋莎火箭炮,構建了我軍首個“火箭炮”師。它們的加入,為我軍實力的提升注入了強大動力。
也是后來聲名赫赫的21師,同時也是烈士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
但“火箭炮”師的組建卻并不如想象中順利,因為這是由步兵團轉換而來的,也就是說戰士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所以在學習操作上就有很大的困難,而且當時部隊的指揮員文化水平大多不高,對于這類高精武器理解起來很艱難。
不過這些困難都不能阻擋志愿軍的腳步,有困難就想辦法解決困難。
為了盡快適應戰場,21師制定了特殊計劃,且嚴格遵循“先技術、后戰術”、“急用先學學以致用”的原則。
整個21師都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飛速進步,很快就成長為了一個合格的火箭炮師,而21師的戰場首秀也沒有讓眾人失望。
喀秋莎的戰績
1951年敵軍發動了“秋季攻勢”,從東線、中線、西線三線同時出發,開始對我軍發動浩浩蕩蕩的攻勢。
當時的美軍主要優勢就在于強大的空軍力量和炮火攻勢,所以為了不讓敵人第一時間發現喀秋莎,我軍經過研究后決定先讓喀秋莎隱藏起來。
到了夜晚時分,空中看不清地面時再發動攻擊。
這個戰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4臺喀秋莎成功隱藏到了樹林中,在黃昏時分開進了陣地。
在美軍空軍以為戰斗已經結束放松警惕時,這24門喀秋莎火箭炮同時齊放射擊。
每門火箭炮都有16枚火箭彈,這24臺一起發射,便是384枚火箭彈同時轟向敵軍陣地,喀秋莎在朝鮮戰場上再次顯露崢嶸。
在如此強大且密集的轟炸之下,敵軍陣地瞬間化作一片火海,整個陣地幾近被夷平,此次進攻取得重大勝利。
喀秋莎火箭炮強大的火力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噩夢。
與曾經的德軍一樣,美軍第一次在戰場上見識到喀秋莎的威力時也嚇得肝膽俱裂。
彼時,美軍全然未設防。抬眸瞬間,漫天的火箭彈如狂潮般向著陣地洶涌襲來。
美軍根本就來不及撤退或做防御措施,只能被動接受轟炸。
后來,有幸存的美軍俘虜坦言,他們竟錯認為志愿軍啟用了原子彈!此言論足以表明當時戰斗的激烈程度,更凸顯喀秋莎火力的威猛。
喀秋莎對志愿軍的幫助還遠不止于此,后來火箭炮師還與步兵協同作戰,劍指美軍王牌騎兵1師。
這是一支極為強大的部隊,不僅士兵素質過硬,還配有強大的火力,所以這支部隊對我軍的威脅極大。
而21師在接到命令后很快到達陣地,與47軍的步兵和炮兵開始研究合作戰術。
經過嚴密分析后,我軍決定采用靈活的作戰方式,充分發揮出“喀秋莎“彈群密集、覆蓋面廣”的優點。
然后讓47軍依舊按照過往的攻擊方式攻擊,讓美1師放松警惕,引誘他們出防御工事。
敵人果然上了我軍的當,他們一出工事迎來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齊射。
這樣猛烈的炮火敵人根本抵擋不住,喀秋莎的一輪齊射就炸飛了800多名美軍。
而早就在一旁待命的步兵見此立刻沖向敵軍奪回陣地,這是一場值得學習的勝利,是“步炮協同”的絕佳案例。
喀秋莎給我軍帶來的勝利還遠不止于此,火箭炮21師正式進入戰場兩年半時間。
在我軍步兵、炮兵的配合下,殲敵十萬余人,擊毀敵軍火炮30余門,還有坦克、汽車、飛機數架,可謂是戰績斐然。
當時的火箭炮師被志愿軍們稱為“炮兵之王”,志愿軍們都很期待喀秋莎的到來。
為我軍挽回頹勢,避免無數損失的喀秋莎也成功獲得了志愿軍的尊重。
于洪學智將軍的回憶里,步兵對喀秋莎炮兵師的到來甚為歡迎。但凡部隊瞧見喀秋莎的車隊,皆會主動予以讓路。
在特級功臣譚秉云的回憶里,喀秋莎乃無往不利之利器,他感慨道:“若非蘇聯老大哥送來喀秋莎,結局實難預料。”
它在朝鮮戰場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果沒有喀秋莎的到來,面對美軍的炮火轟炸,我軍肯定會有更多戰士壯烈犧牲。
在志愿軍的心中,喀秋莎絕非僅是火箭炮之名,而是力量的象征。它能助力奪取勝利,減少戰友的犧牲,意義非凡。
每一次喀秋莎那獨特的發射聲響起,一道道火舌劃過天際,戰士們心中必勝的信念就會更加堅定。
結語:
在漫長的戰斗歲月里,喀秋莎見證了無數志愿軍戰士的英勇無畏,見證了他們的犧牲,他們的堅守,他們的信念。
時至今日,喀秋莎在全球武器中已經成為了被淘汰的過去,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卻亙古長存。
在過去的戰場上,喀秋莎每一次射擊,那漫天的火光就是在為志愿軍照亮他們為國家、為人民戰斗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