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日本不動產市場對外資逐漸開放,越來越多中國人將目光投向了大阪、京都等地的“酒店房產投資”項目。然而,這一看似穩賺不賠的投資方式,近來卻接連爆出糾紛,甚至走上了法律途徑。
近日,一起引發廣泛關注的案件再次將此類投資模式推向風口浪尖。來自中國的22名投資者,日前向日本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某酒店運營公司歸還其購買的酒店房間,并解除雙方的租賃合同。據訴狀顯示,這些中國籍男女此前購買了位于大阪市內某酒店的多個房間,并與運營公司簽署了“包租運營合同”。按約定,運營公司負責將房間作為酒店客房對外營業,并每月向房主支付租金,投資者則可以坐享穩定回報。
然而,自2023年起,運營公司卻未按約支付租金,卻仍持續營業使用房間。22位投資者在長期溝通無果的情況下,終于決定通過法律手段要求運營方“歸還房間、解除合約”。有原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感到非常不安,也非常憤怒。希望今后能將房間交由值得信賴的酒店運營商管理,重新獲得收入。”
面對指控,運營公司則辯解稱,“合同簽署之初,未預料到會產生額外的日本所得稅,現階段投資者未履行相關稅金支付義務,因此公司無法繼續履約”。這一回應不僅未平息投資者的不滿,反而引發更大爭議。
事實上,這并非個案。據日本媒體報道,近年來,類似糾紛在大阪、京都多次發生,僅涉及中國投資者的類似訴訟,就超過50人之多。大多數案例的結構相似:外國投資者購買“酒店式房產”,再將其出租給運營公司,后者以“統一管理”的名義收取運營費用并承諾回報。然而,受疫情沖擊及運營管理不善影響,不少運營公司資金鏈緊張,甚至發生“收錢不還租”的情況。
專家指出,這一現象反映出“海外投資者對日本本地法律和稅務制度了解不足”,再加上缺乏第三方監管,使得整個行業在快速擴張后暴露出諸多隱患。
這起由中國投資者發起的集體訴訟,揭示了近年來跨境投資背后潛藏的風險。它提醒著廣大投資者,在追逐高收益的同時,更需對“日本的稅收制度”、 “合同條款的細節”、“運營方的信譽”等多方面進行仔細了解和評估。
大阪和京都作為國際游客熱衷的旅游目的地,其酒店業吸引了大批海外資本。但如何在規范中發展、在信任中合作,將是下一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
版權說明: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屬原創作者,文章源于授權作家或網絡,網絡其他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如有侵權,原創作者煩請聯系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