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奇嵐
策展人、作家、文化學者
經常有人問我,美術館和博物館究竟是做什么的?最簡單的答案 :那里陳列著美的東西。如果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就會有個復雜的答案 :這是一個人們用來辨認美和價值的系統。
我的工作需要天天與美術館博物館打交道,我深知這個系統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時間中不斷與人和時代對話。這個系統一直在默默地更新,當然也有調皮搗蛋的藝術家揭示它的脆弱。
2017年的時候,我去威尼斯看雙年展。印象最深刻的展覽竟然不是主題展,而是達明 · 赫斯特在Grassi美術館舉辦的籌劃了10年的展覽《不可思議的沉船廢墟中的珍寶》(Treasures of the Wreck of the Unbelievable)。
當人們踏入展廳時,猶如置身歷史博物館。展品是不同的古代文明雕塑,有獅身人面像,有埃及神像,甚至有難得一見的獨角獸的骸骨。展覽說明上寫著這些展品的故事:這些珍寶來自一艘兩千多年前在東非沉入海底的沉船,船上裝載了當時各個古文明的精湛工藝品,直到 2008 年才被發現重現天日。美術館里還展出了打撈珍寶的現場圖片,幾個專業人員穿著潛水服深入海底,將長滿了珊瑚的神像拉出水面。我細細看著展品,突然發現有幾件很眼熟,這不是米老鼠嗎?怎么它也長滿了珊瑚?
謎底揭曉,這整個沉船和所有的古文明珍寶,都源自達明· 赫斯特的工作室。神像是做舊的,甚至上面長出的珊瑚都是人工雕刻的。藝術家虛構了一個文明。有關于這份古文明的錢幣的大型展柜,展品被梳理得猶如大英博物館一樣門類清晰,展出方式和標簽都具有一流博物館的嚴謹,偏偏這些錢幣從未在歷史上存在過。赫斯特在這個展覽中,借用了現代博物館的系統,將確保知識嚴謹的展覽秩序演變為了自己的敘事手段。 他堂而皇之地將謊言供奉起來。
他在第二個展廳的門楣上寫道 :在謊言和謊言之間,真理叢生(Truth lies in lies)。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古文明的打撈過程,是一個當代藝術家對知識系統的嘲諷,是一個關于信仰和真理的追問,還是一場大型的商業秀?或者都是。 這整個展覽,是一場巨大的故事營銷,據說展覽中的展品銷售成績極佳。
歷史是合力的結果,美學同樣如此。文明究竟是什么,文明是人類發明的無盡的樂高玩具,他們壘起城堡、山川、世界奇跡,但他們又常常不知珍惜推倒重來,或者心情一變覺得之前美的現在不美了要換新的。后人在前人的散裝樂高中,發現了一些寶貝,于是組裝成了他那個時代的珍寶。這些珍寶是否能抵達下個時代,還真的要看天時地利。
我在上海博物館東館看過一個叫做“滿庭芳菲”的美妙展覽,展出的是卡地亞典藏中的精品。卡地亞與中國之間的聯系,在不同的珠寶之間緩緩展開。
創作于1927年的插屏式座鐘喚起了我的注意力,這是卡地亞對中國藝術品進行再創作的典范 —中國的古董文房白玉插屏成為了座鐘的細潔鐘面,設計師給四周邊框鑲嵌了珊瑚、縞瑪瑙和琺瑯。玉屏的正反面是江南傳統山水人物圖的淺浮雕,有亭臺樓閣、山林松竹。原來當時卡地亞派遣人員在中國考察,并購買了各種富有潛力的材料。這個展覽讓我感慨,原來另一文化中的人早早慧眼識珠,知道這些東西的好。這些材料進入另一個語境、成為了另一件作品,卻獲得了新的生命。不止如此,他們在百年之后,讓這些物品再進一次博物館,再認定一次它們的美和價值。由此反復鞏固,這件插屏式座鐘就是人類文明的物證了。
用當代藝術的眼光來看,中國的玉屏是這件座鐘的材料,也是這件作品的現成物。翻翻藝術史,杜尚在1916-1917年,開始大量使用現成物進行創作,當然,他的材料是自行車輪子、凳子和小便池。他把“現成物”(ready-made)一詞引入了藝術史,也植入了后世所有理論家的論述之中。評價杜尚作品的價值系統和評判玉屏座鐘價值的系統并不一致,卻可以同時存在,并同時給它們認定價值。
我非常喜歡“美術館博物館”這個系統的多元包容性和內在的生長性。達明· 赫斯特挑戰和利用這個系統,因為功課做得漂亮,而獲得了掌聲。杜尚嘲弄這個系統,但最后他被吸納進了這個系統,擴大了這個系統,成為了它的一部分。他們和這個系統發生了真實的連接,他們是這個系統的好玩家。
如今許多品牌也開始使用這個系統,畢竟是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建設之中。但不要低估美術館啊,這個系統也有自己的挑剔和規則,如果只是把美術館和博物館當做一個場地使用,那最后這些酷炫的藝術展是會在時間中被淡忘的。流量時代,每 個人的指標不同,我理解。
展出的作品要和這個“辨認美和價值”的過程發生真實的關系,才可能與這個精神系統真正相連,才能與這遠古神秘的文明力量相接,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我理解制造繽紛色彩的時代弄潮兒,但我更敬重那些遵循文明邏輯的創作者。我曾經覺得赫斯特的那句話很難反駁,但始終有些不甘心,現在找到了一句可以回應的話,是當代詩人翟永明寫的一句詩 :“一物降一物,時間降一切。”巧的是,這是詩人看到黃公望在六百多年前畫下的《富春山居圖》后被激發的詩句。
本文收錄于《世界時裝之苑ELLE》2025年7月刊。
內容監制:孫哲
策劃:ELLE專題組
編輯:Sherr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