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富春山圖》
鏡心?設色紙本 68.5×135 cm
題 識 江凈潮平豈偶然,一山才過一山連。釣臺近處行當緩,何用風牽上瀨船。六十九年庚申嘉平月,八十二爰翁。
鈐 印 張爰之印、大千居士、大千豪發、己亥己巳戊寅辛酉、摩耶精舍
出 版 1.《張大千書畫集(第三集)》,第50-51頁,歷史博物館(臺北),1982年版。
2.《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三》,第1064-1065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張大千一生行跡遍布中西,五洲行遍,談到世界各地名山大川,始終覺得黃山為第一。“黃山風景,移步換形,變化很多。前后海數百里方圓,無一步不佳。”他說“以石濤、漸江皆往來于黃山者數十年,所寫諸勝,并得茲山性情,因命予往游。三度裹糧,得窮松石之奇詭,煙云之幻變,延譽作展于成都、重慶。”其從二十八歲起,一生三上黃山,寫生畫稿盈篋,拍攝風景照片數百幅,作詩百十首贊美吟哦黃山奇景。他以多重角度,深度發掘出黃山的特征和美。被譽為是“黃山畫派最后的集大成者”。
從1927年和二哥張善孖第一次游黃山。1931年再登黃山。張大千在文殊院對面文殊臺石壁上留下“云海奇觀”四字,請篆刻家方介堪刻“兩到黃山絕頂人”印章。張氏兄弟對開荒和黃山建設有功,特制紀念墨,墨正面由大千題“云海歸來”,又在上海出版張氏昆仲攝影的《黃山畫景》,張大千拍攝的黃山風景照還獲得比利時萬國博覽會“攝影金獎”開中國畫家出版黃山攝影集先河。三游黃山,都走水路從湯口而入,從浙江溯新安,經過富春江,新安七里瀧、嚴灘,風牽上瀨船,入湯口。硃砂泉的冷冷珠璣,人字瀑的匹練寒光天都峰、蓮花峰,東西海,前后澥,十分清晰地烙印在他的記憶中。
大千對黃山用情至深,留下諸多書、畫、影精彩至極,并留下吟哦黃山的紀游詩逾百首,將黃山的每一處勝景攬入他的詩情畫意之中。在他漂泊異鄉的晚年,黃山意象仍然常常出現,1969年,他在巴西創作了一生可數的杰作《黃山前后澥圖》;在臺北摩耶精舍,他種植了四盆名貴的黃山松盆景,盤曲虬勁,千姿百態。至生命的最后,他還在創作《黃山百步云梯》,平生最后畫一幅黃山水墨畫。
1980年,這一年國際社會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年初,大千接到了來自大陸的子女、親屬、學生、老友們紛紛來信,歡喜無極。臺北歷博也決定由此開始對大千生平作品作全面系統的介紹,“凡大千先生的書法和繪畫,均予以整理編印”,并出版“張大千書畫集”。春日,旅日老友李海天、黃天才等到摩耶精舍拜訪大千,向大千求為橫濱新建的旅舍作一大畫。不服老的大千欣然應允,并囑黃天才在日本找一匹大絹。到七月,定制大絹送到臺北,大千十分滿意,豪興大發,決定放手大干。并找來木匠定造了一張三丈多長,七尺多寬的特大畫桌,又大興土木造畫室,連出大手筆。而大場景的營造,必然要憶及他最愛的黃山。九月,大千作《黃山光明頂》,題曰:曠絕光明頂,天南四望空,誰去孤嘯入,身在萬山中。呼吸風雷過,巑岏日月通,仙蹤如可接,何必夢崆峒。憶與先仲兄虎癡同游黃山之作,忽忽已是五十余年前事矣。此寫光明頂在東海之南,尋常游人所不到者。
而本幅也是登黃山途中,泛舟富春江上,釣臺、嚴陵瀨,千古風物,俯視江邊兩岸,草木蔥蘢,帆影片片。江凈潮平,山脈連綿,那是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居,也是大千追憶中黃山奇景的入口處。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