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靶點首款上市的創新藥的時間看,中國和全球的差距已經從10年以上縮短至1-5年內;從臨床數量看,中國創新藥在全球的占比已經超過30%,熱門靶點更超過了60%;以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交易看,中國分子項目占比已經突破25%。
中國的創新藥到底發展到了哪一階段?距離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多遠?
針對以上問題,分析師認為:(1)從同靶點首款上市的創新藥的時間看,中國和全球的差距已經從10年以上縮短至1-5年內,雙抗、ADC等項目已經完成了FIC的突破;(2)從臨床數量看,中國創新藥在全球的占比已經超過30%,熱門靶點更超過了60%;以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交易看,中國分子在其中的占比已經突破25%。
立足當下,中國創新藥已經憑借堅實產業基礎,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中堅力量;License Out交易的快速增長,為創新藥企帶來可觀現金流,對其核心管線在海外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持;同時,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也為國內藥企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有望進一步加速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展望未來,中國創新藥在新機制、新靶點的賽道中,已經在部分領域拔得頭籌;在中國市場,外資企業的存量品種仍占國內的大部分市場,在政策支持和產品力提升的雙重因素下,中國創新藥有望在本土市場持續實現國產替代。
中國創新藥的追趕大幅提升:中國醫藥產業與海外差距持續收窄
資料來源:生物谷,藥渡公眾號,insight數據庫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中國企業整體臨床管線數量占比近30%,腫瘤管線占比超35%
2024年發表在CELL上的《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ncology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in China》公布了2016-2023年全球范圍內的臨床數量及中國企業的占比。從全部適應癥看,中國企業臨床占比從2016年的9.7%增長至2023年的28.2%;從腫瘤藥看,中國企業臨床占比從2016年的15.0%增長至2023年的35.5%。
資料來源:CellPress細胞科學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全球TOP10新藥靶點活躍管線,中國臨床數量占比突破60%
2025年熱門靶點管線中國占比已超過一半,截至2025年6月已突破60%。Insight數據庫數據顯示:以EGFR、HER2、VEGF、IL-17、CD19、CLDN18.2、GLP-1等TOP10的熱門靶點臨床數量看,中國(以企業總部所在地)臨床數量持續提升,占全球比重持續提升,從2016年的15.7%提升至2024年的65%,已經超過全球一半。截至2025年6月,中國企業在熱門靶點的管線數量占比已經近70%,為68.4%。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全球首付款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中國有關的項目數量突破25%
中國(以出讓權益企業總部所在地統計,且僅考慮受讓方為海外的情況)license-out占全球比重持續提升,2025年6月起突破25%。2024年全年中國企業共完成19筆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交易,占全球比重22%。截至2025年6月,中國企業共完成13筆首付款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BD項目,占全球比重25.5%。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備注:僅統計5000萬美金以上首付款
CDE突破性療法:納入產品數量持續提升,與出海交易同步發展、高度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CDE突破性療法從2020年起步,同時隨著研發實力提升,國產分子也逐步具備了全球競爭力。
由于取得突破性療法,必須滿足以下2個條件:(1)用于防治嚴重疾病或病癥(危及生命或者嚴重影響生存質量);(2)藥品需要初步證明具有明顯臨床優勢。這意味著納入CDE突破性療法的分子在商業化上有價值,在數據上有優勢。海外和MNC BD部門在尋求國內分子時,同樣對數據上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此刻梳理突破性療法對指導國產創新藥分子出海有現實意義。
突破性療法分子高出海成功率也證實了這一點:Insight數據庫顯示,納入CDE突破性療法的國產分子中有25%已經實現出海,同時全部國產分子僅1%實現出海。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CDE突破性療法出海分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科倫博泰生物、三生制藥、百利天恒、傳奇生物、榮昌生物等企業在出海方面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首付款及總金額體量屢創新高。可以看到,出海的分子臨床一般處于臨床較后期,全球進度領先or取得美國BTD認證。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百利天恒公告,翰森制藥公告,醫藥魔方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license-out為企業提供現金流及全球知名度,創新藥出海正循環已經啟動
Insight數據庫顯示,以首付款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license-out看,恒瑞醫藥出海數量最多,達8次;科倫博泰生物出海次數為5次,出海總金額最高,合計126.8億美元;三生制藥12.5億美金的首付款,是目前出海首付款合計最多的企業。
License Out交易的快速增長,為創新藥企帶來可觀現金流,對其核心管線在海外的推進提供有力支持 ;同時,跨國藥企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也為國內藥企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發展空間。
資料來源:Insight數據庫,天風證券研究所
新靶點、新機制的探索仍有提升空間
《中國創新藥物研發現狀與發展建議》中分析了全球FIC管線的情況。美國是全球FIC藥物研發管線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共有4,511種FIC管線,占全球份額的48%,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在醫藥創新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FIC藥物管線有1775個,占全球份額的19%。盡管與美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也顯示了中國在醫藥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從自身情況看,美國TOP1的FIC管線(以靶點+分子類型計算)占全部管線的46%,同時中國占比為25%。
(1)新靶點:在自免領域,中國的IL-25分子已經在進度和數據上展示出全球最新、全球最優的潛質。中國抗體的SM17在特應性皮炎中初步突破了皮損改善、瘙癢緩解和安全性的“不可能三角”; (2)新機制:由于對T細胞的激活作用,細胞因子具有潛在的抗腫瘤效果,但其毒性導致的安全窗口低的特點讓海外MNC屢屢折戟;信達生物的PD-1/IL-2-α通過工程化改造,最大化的發揮了細胞因子(激活T細胞)免疫長尾效應,實現了中國創新藥在細胞因子領域的突破;此外,奧賽康的細胞因子前藥技術平臺,旨在通過“掩蔽”技術解決細胞因子類藥物成藥性問題,目前PD-1/IL-15的FIC分子處于臨床Ⅰ期。
資料來源:百奧信康公眾號,醫藥魔方公眾號,天風證券研究所
國內市場中外資專利到期品種占比較高,仍有較大突破空間
中國醫藥市場仍以外資品種為主,且多個品種已經或即將經歷集采。米內網數據顯示,阿斯利康的安達唐(達格列凈片)于2019年國談成功納入醫保后,銷售一路攀升2024年在國內實現銷售額68億元(yoy+30.8%),成為2024年中國銷售額最高的藥物。此外,銷售額前10的品種中7個為外資企業的品種。安達唐、立普妥、安博美、諾欣妥等品種已經在中國深耕多年,已經或即將面臨集采,但仍占據市場主流份額。考慮到國產創新藥水平持續提升,對外資企業存量品種的替代有望加速實現。
資料來源:藥品通,賽柏藍公眾號等,天風證券研究所
來源:天風證券
專訪/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商 務 合 作 :楊小雨 15210041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