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覺得年紀大了,看東西模糊是正常的,要不是社區通知市醫院專家來篩查,我都不知道糖尿病能把眼睛'熬壞'。”68歲的陳伯捏著眼底檢查單,眉頭終于松了松——報告顯示“未見明顯異常”,這個有十多年糖尿病史的老糖友,總算放下了一塊心病。
5月27日,寧德市醫院眼科聯合蕉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千例眼底篩查公益行動”,1000位市民在“家門口”完成了一場“光明保衛戰”。
這場由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和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等機構發起的“主要致盲性眼底病篩查和轉診相關研究”公益篩查活動,不僅查出了隱藏在眼底的風險,更探索出一條“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防盲新路徑,被居民稱為“最暖心的光明答卷”。
家門口就能查眼底:解除“糖友”們的擔憂
“血糖高了十年,最怕的就是眼睛出問題。”陳伯的話,道出了許多糖尿病患者的心聲。
“眼底疾病已成為我國不可逆致盲的首要病因。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糖尿病發病率攀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眼底病致盲風險持續升高。多數患者在早期無明顯癥狀,等視力明顯下降時,往往已錯過最佳干預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寧德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鄭志教授指出,基層群眾對眼底病認知不足、篩查不便,是早診早治的最大障礙。
正是瞄準這一痛點,本次篩查精準鎖定了兩類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和50歲以上、視力低于0.6的中老年人。選擇這兩類人群基于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患病率達24.7%-37.5%,而老年黃斑變性在5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呈指數級增長。
篩查項目除基礎視力檢查外,還采用阿姆斯勒表初步篩查黃斑病變,眼壓檢查輔助青光眼風險評估,核心是眼底照相和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這兩種技術能清晰呈現視網膜各層結構,是診斷眼底病的“金標準”。
千例篩查數據:觸目驚心的“隱形失明”
“以前做OCT檢查要跑市醫院排隊,現在在社區就能做,還是免費的!”剛做完檢查的李阿姨舉著報告直感慨。
這場篩查有多“實在”?居民持身份證登記,30分鐘內就能完成視力、眼壓、阿姆斯勒表、眼底照相、OCT五項檢查——這些全是診斷眼底病的“金標準”。
截至6月20日,1000例篩查全部完成,數據結果卻讓人揪心:篩查陽性率高達31.2%,遠超預期。其中糖尿病組異常比例為46.3%,老年視力低下組為28.1%。
另外,篩查出青光眼疑似病例5例、白內障需手術患者35例——這些“隱形失明”風險,若沒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
社區轉診閉環:三甲醫院+社區醫院的“光明接力”
發現眼底病變只是第一步,及時轉診治療才是防盲關鍵。
本次篩查中,寧德市醫院與蕉南社區建立了“標準化轉診路徑”:社區醫生發現需轉診病例時,立即啟動標準化流程:填寫一張《社區衛生服務雙向轉診上轉單》,注明初步診斷;寧德市醫院眼科優先安排就診;接診醫生不僅向患者講解病情,還要把診療方案反饋給社區醫生,形成“篩查-轉診-治療-隨訪”的管理閉環。
“以前患者查出問題,可能不知道去哪看、怎么看;現在社區醫生直接對接專家,患者少跑腿,治療也更及時。”寧德市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招德說。
通過這場篩查,已有數十位高危患者通過綠色通道完成了進一步診療。
從千例到常態化:織密閩東防盲網
“三甲醫院的設備,社區醫院的距離——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醫療服務!”一名參與篩查活動的社區醫生坦言。
這場篩查的意義,遠不止于1000人的健康。千例完整數據集(含人口學信息、視力、OCT參數等),為閩東地區眼底病流行病學研究提供了寶貴“樣本庫”;而隨著寧德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篩查與防治聯盟”光明行動的推進,更多縣級醫院將加入轉診網絡,眼底疾病防治體系正越織越密。
“防盲的關鍵是早發現、早干預。”鄭志教授說,“社區篩查就像'前哨站',我們成功發現并干預了上百例潛在致盲風險,這就是醫療資源下沉最生動的注腳。”
從陳伯的擔憂到李阿姨的感慨,從社區的“前哨篩查”到三甲醫院的“精準救治”,寧德這場“家門口”的防盲行動,用數據和溫度給出了答案:守護光明,不必跑遠路;健康守護,就在身邊。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張帥
通訊員:黃翠婷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