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都是寶,食養需有道
在熱播劇《長安的荔枝》中,為了將嶺南鮮果荔枝運送回長安,李善德可謂絞盡腦汁。這嶺南佳果為何如此受青睞?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寫道,“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荔枝除了果肉,殼、核、木、葉、花等均是“隱藏的寶藏”。
■豆包AI生成
○荔枝殼
除了下火,還可制香
盡管吃荔枝容易上火,但荔枝殼煮水卻是下火良方。廣東省名中醫、嶺南名中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科主任醫師、學術帶頭人李云英教授表示,過量食用荔枝,會出現咽痛、鼻出血、鼻塞流黃涕、腹脹、腹痛的癥狀,此時可用荔枝殼煎水飲用。而荔枝殼下火的說法源于中醫“原湯化原食”的理論和現代藥理學研究,荔枝殼性涼、味苦,可清熱降火和利濕解毒,通過“以寒制熱”中和果肉的溫性。從現代藥理看,荔枝殼含黃酮類(槲皮素、蘆丁)、皂苷、多糖等物質,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調節體內氧化應激反應,減輕炎癥引起的“燥火”。
李云英提醒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用荔枝殼煮水“下火”是可行的,但體質虛寒者可能會加重寒癥,因此不建議孕婦以及哺乳期女性食用,也不推薦長期大量使用荔枝殼“下火”。
此外,用來煮水的荔枝殼要選當季成熟、無霉斑的,洗凈曬干后再下水。資深果農還提醒,荔枝外殼有凹凸,農藥殘留以及其他污垢很難清洗,用荔枝殼煮水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凈。
更為有趣的是,荔枝殼在古代香料中有重要地位,宋代人們甚至將荔枝殼用于制作名貴的熏香。宋人陳敬所著的《陳氏香譜》記載了荔枝殼被合香家巧妙運用,其中,“小四和”便是由荔枝殼等果皮融合了沉香、檀香等珍貴材料制成,香氣獨特。
也有寶媽發現荔枝殼的其他妙用,將曬干的荔枝殼與白醋熬煮后,可輕松清潔金屬水垢;曬干的荔枝殼放在冰箱,可一定程度上消除異味。
○荔枝果肉
是補品,也能入饌
《本草綱目》曰:“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李云英表示,俗語“一顆荔枝三把火”,說明市民對荔枝補益作用的認同,這“火”對于體弱、脾陽不足、陽虛體質,是補陽上佳食材。在耳鼻喉科,適用于身體虛弱、脾陽不足、陽虛痰濕體質引起的鼻癢噴嚏、鼻塞怕冷、咽癢異物感有痰、痰稀易咳等不適,是大補之品。現代研究也發現,荔枝果肉有營養腦細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健忘、多夢等癥。
此外,李云英表示,荔枝果肉除了補脾益氣、養心安神、養肝通絡、養肝通絡等藥用之外,其還含有豐富的葡萄糖、蔗糖及各類維生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A、B、C等,并含葉酸、精氨酸、色氨酸等人體所必需品,可提供熱量,調節免疫力。
不過,李云英提醒市民,荔枝雖好,不可貪吃,特別是陰虛火旺體質者或者糖尿病患者,建議少吃。另外,荔枝不宜空腹過量食用,避免出現“荔枝病”。
大多數人,只把荔枝當做一種水果,老饕則將荔枝入饌,做成各種美食,諸如荔枝冰沙、荔枝酒以及各種家常菜。
○荔枝菌
只有一個月的限定美食
每年荔枝季,還有一樣美味讓人欲罷不能,那就是荔枝菌。荔枝菌是荔枝樹下生長的一種菌類,因其味道鮮美,被稱為“嶺南菌王”。
“荔枝菌在6、7月荔枝成熟時才有,一年吃一次,每年吃的時間不長,最多也就一個月左右。”東莞種植荔枝的果農羅樹新告訴記者,不是每一棵荔枝樹下都有荔枝菌的。“要種三年以上的荔枝樹才可能有荔枝菌,而且必須是潮濕的環境,且有白蟻窩,如果沒有白蟻窩是長不出荔枝菌的。”羅樹新介紹說,荔枝菌的生長要靠天時地利,一般在雨季后,經過高溫多雨,一下出太陽一下大雨,荔枝菌就迅速生長出來。摘完了,不要破壞白蟻窩,第二天又長出來。“一個地方只能連續摘三天,三天后就只能等明年了。”
■荔枝菌。
據了解,荔枝菌要靠人工去采摘。荔枝菌采摘時機在破土后幾個小時內,而且要在菌傘未打開時摘下最新鮮,如果菌傘打開,鮮美大打折扣。物以稀為貴,在廣州荔枝菌價格也不便宜。記者在某買菜平臺上看到,荔枝菌150克售價99元。而在增城市場,一斤荔枝菌的價格從一百多元至兩百多元,而在剛上市時甚至賣到三百多元一斤。
吃荔枝菌,可以說要搶時間。比起荔枝,荔枝菌對時效的要求更高。“荔枝菌的保鮮期極短,即使是同一天,留到傍晚再吃,鮮味也退了很多。吃起來非常清甜、脆爽,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增城的一位老饕告訴記者,烹調荔枝菌最常見的做法是隔水蒸,只需加點油、鹽即可,清蒸的荔枝菌汁水用來拌飯非常鮮美。如果是用來滾湯,時間不宜太長,免得香氣散去。
○荔枝核
可以入藥,也是高顏值盆栽
除了荔枝殼,荔枝核也是一味中藥。《藥性歌括四百味》指出,荔枝核溫,理氣散寒,疝瘕腹痛,服之俱安。李云英表示,荔枝核味甘、微苦,性溫。入歸肝、腎經。具有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常常用于寒疝腹痛,睪丸腫痛的治療。
而用荔枝殼、肉、核烹煮的荔枝干茶,既有荔枝肉健脾補虛的功力,又有荔枝殼的苦涼降心火,還有荔枝核行氣散結,祛寒通絡,可進一步幫助人體有效吸收荔枝的營養。具體做法是:以每個成人用荔枝干三顆,先將荔枝干剝開,拍開荔枝核,將其一起放進煲里,煲煮時間大約60分鐘,后當茶飲用。
不過,巧思的網友則將荔枝核“開發”成高顏值盆栽。將多顆荔枝核遮光水培,將會收獲一盆粉嫩的“小樹林”盆栽。記者親測,一定要遮光,要不然盆栽的顏值會大打折扣。
○荔枝木
用來燒雞燒鵝燒排骨,正斗嘢
荔枝樹身也有大價值。在廣州、東莞、惠州等地,不少農家菜館用荔枝木來燒雞、燒鵝、燒排骨等,有些餐廳僅靠一道“荔枝木燒雞”便可收獲不少食客。
荔枝木柴有淡淡果木香味,用來燒鵝更是一絕。“荔枝木很耐燒,別的木頭燒一個小時,荔枝木可以燒三四個小時。”增城區一家經營荔枝木燒鵝的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荔枝木質地堅硬,油脂少,耐燒,少煙,因此是燒鵝、燒雞等的好材料。據介紹,荔枝木要存放比較長時間,要曬至少三四個月,使木頭中的油脂和水分自然流失。“這樣燒出來的鵝才不會發黑,成色更靚!”在荔枝產區,獲取荔枝木并不難,因為每年在果季結束后,需要砍掉很多側枝,才有利于來年果樹生長。
此外,荔枝木的木紋美觀,色澤呈紅褐色,木質堅硬,耐磨耐用,抗酸防潮的性能強,還能用來做家具,被稱為“中國酸枝”。增城區栽種荔枝的果農阮先生告訴記者,“荔枝木生長緩慢,一年才增長0.3厘米,直徑超過30厘米的荔枝樹,樹齡要一百多年了,一般也舍不得砍掉,所以能用來做木材的荔枝木并不多。”
此外,據《本草綱目》記載,荔枝木能夠止血、止痛、調節氣血,樹皮和樹葉可以用于治療疾病。
荔枝花、葉、根 入藥各有妙用
荔枝全身都是寶,那么花、葉、根有沒有用呢?答案是:有用!
據增城荔枝果農阮先生介紹,雖然荔枝花的食用不如荔枝果肉那么普遍,但當地人認為,荔枝花有清熱解毒、活血化淤的功效,因此,將荔枝花曬干用來泡茶降火。此外,荔枝花期長,可供采花蜜。荔枝蜜產量高,香甜可口,有益氣健脾,補中緩急,潤腸通便的作用,是老幼皆宜的天然保健食品。
據清代嶺南醫家何克諫編撰的中醫藥學著作《生草藥性備要》記載了荔枝葉消腫止痛,治療皮膚炎癥的偏方。在東莞,當地民眾對荔枝葉也有妙用,如果被蚊蟲叮咬后皮膚癢,用荔枝葉來煮水,用來洗癢的地方,效果很好。
據《福建中草藥》《泉州本草》《海上集驗方》等書籍相關記載,荔枝根可祛風除濕、止痛,常用于緩解風濕痹病、胃痛等。
采寫:新快報記者 梁燕芬 謝源源 李斯璐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