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泥沙,曬干。
【別名】
連錢草、地錢草、馬蹄草、老公根、葵蓬菜、崩口碗、落得打
【形態特征】
本品常卷縮成團狀。根圓柱形,長2---4cm,直徑1---1.5mm;表面淺黃色或灰黃色。
莖細長彎曲,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上常著生須狀根。
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圓形或腎形,直徑1---4cm;灰綠色,邊緣有粗鈍齒;葉柄長3---6cm,扭曲。
傘形花序腋生,短小。
雙懸果扁圓形,有明顯隆起的縱棱及細網紋,果梗甚短。
氣微,味淡。
【性味與歸經】
苦、辛,寒。
歸肝、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用于濕熱黃痘,中暑腹瀉,石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撲損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
煎湯,9-15g(鮮者15-30g);或搗汁。
外用:
適量,搗敷或絞汁涂。
【相關論述】
《本經》
“主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
《滇南本草》
“治子午潮熱,頭暈怕冷,肢體酸困,飲食無味,男、婦、童疳,虛勞發熱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為引。”
《生草藥性備要》
“治濁,散濕熱毒,流水罩過,用姜醋拌食。又治小腸發痛,洗疳瘡。”
《嶺南采藥錄》
“清暑散熱。凡乳癰初起,用其葉和檳榔一個,用湯煎服。”
【臨床應用】
1. 治肺熱咳嗽:
積雪草30g,地麥冬30g,白茅根30g,枇杷葉15g,桑葉15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2. 治哮喘:
干積雪草全草30g,黃疸草、薜荔藤各15g。水煎服。(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3. 治虛勞發熱不退(午后怕冷,夜間發熱,天明自汗身涼):
馬蹄草、羊蹄根、山薄荷(各適量),酒及童便為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4. 治水瀉水膈:
馬蹄草7葉,地瓜藤嫩尖7個。合冷水嚼服。(《湖南藥物志》)
5. 治痢疾:
鮮積雪草全草60g,或加鳳尾草、紫花地丁鮮全草各30g。水煎,調適量冰糖和蜜服。(《福建中草藥》)
6. 治黃疸型傳染型肝炎:
鮮積雪草全草15-30g;或加茵陳15g,梔子6g,白糖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成藥例證】
三金片
成分:
金櫻根、菝葜、羊開口、金沙藤、積雪草。
主要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益腎。
適應病癥:
用于下焦濕熱所致的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
傷濕止痛膏
成分:
生草烏、生川烏、乳香、沒藥、生馬錢子、丁香、肉桂、荊芥、防風、老鸛草、香加皮、積雪草、骨碎補、白芷、山柰、干姜、水楊酸甲酯、薄荷腦、冰片、樟腦、蕓香浸膏、顛茄流浸膏。
輔料為:
橡膠、松香、氧化鋅、羊毛脂、凡士林、液狀石蠟、二甲基亞砜、抗氧劑1010。
主要功效:
祛風濕,活血止痛。
適應病癥:
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關節腫痛。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
作者: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 陳家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