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417字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炎炎夏日,高溫高濕的環境為細菌滋生提供了絕佳溫床。近期,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夏季家庭食品安全風險提示》明確指出,某些食物在夏季隔夜存放后,健康風險顯著增加。
夏季不宜隔夜的“高危”食物清單
1. 綠葉蔬菜(菠菜、青菜、芹菜等):
風險核心:亞硝酸鹽含量隨存放時間及溫度升高而顯著增加。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2025年監測數據顯示,夏季室溫(32℃以上)存放6小時的炒綠葉菜,亞硝酸鹽含量可超過國家標準限值的2倍以上。亞硝酸鹽在體內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
建議:當餐盡量吃完,尤其避免隔餐或隔夜。
2. 海鮮水產(魚、蝦、蟹、貝類等):
風險核心:富含優質蛋白質,極易成為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的“培養基”。即使冷藏,某些耐低溫細菌仍可繁殖。海鮮腐敗產生的組胺等物質,易引發過敏反應或食物中毒,加熱也無法完全破壞。
建議:追求新鮮,烹制后盡快食用。剩余海鮮必須嚴格密封冷藏,且再次食用前需徹底加熱,但風味和安全性已大打折扣。
3. 涼拌菜(尤其是含生鮮食材):
風險核心:制作過程未經充分加熱殺菌,且通常添加調味料(醋、醬油等)營造的酸性環境,在夏季高溫下不足以完全抑制細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快速繁殖。交叉污染風險高。
建議:即拌即食是黃金法則。如有剩余,務必舍棄,不可隔夜。
4. 溏心蛋/未熟透的蛋類:
風險核心:未徹底煮熟的雞蛋可能殘留沙門氏菌。在夏季溫暖環境中,細菌極易在蛋內繁殖。即使冷藏,風險依然存在。
建議:夏季盡量食用全熟蛋。煮熟的帶殼蛋冷藏隔夜相對安全,但溏心蛋務必當餐吃完。
5. 豆漿:
風險核心:營養豐富,是細菌的理想繁殖地。家庭自制豆漿煮沸后“假沸”現象易被忽略,殺菌不徹底。即使冷藏,嗜冷菌仍可能緩慢繁殖并產生毒素。
建議:煮沸后繼續維持沸騰5分鐘以上。冷卻后及時冷藏,并在4-6小時內飲用完畢,不建議隔夜。
6. 菌菇類(泡發或烹制后的木耳、銀耳、香菇等):
風險核心:泡發或烹制后如存放不當(尤其室溫),易滋生椰毒假單胞菌,其產生的米酵菌酸毒素耐高溫,且毒性極強,可導致嚴重肝損傷甚至死亡。2025年疾控部門通報的案例中,隔夜木耳仍是主要誘因之一。
建議:泡發菌菇用多少泡多少,冷藏不超過24小時;烹制后的菌菇類菜肴當餐吃完,絕對不可隔夜。
科學處理剩菜,降低夏季食源性疾病風險
“寧剩葷,不剩素”: 相對而言,徹底煮熟的肉類(非海鮮)、禽類在及時冷藏且密封良好的情況下,隔夜風險低于上述蔬菜、涼拌菜和海鮮。但仍需盡快食用(建議不超過24小時),且再次食用前必須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0℃以上。
“及時”是關鍵: 食物烹制完成后,室溫下放置不宜超過2小時。夏季高溫(32℃以上)時,縮短至1小時內放入冰箱。
“密封”是保障: 使用清潔、密封性好的保鮮盒存放剩菜,避免交叉污染和串味,也減少細菌侵入機會。
“適度”是原則: 盡量根據食量烹制,減少剩菜產生。對于高風險食物,秉持“吃多少做多少,當餐光盤”最安全。
“警惕”感官變化: 即使冷藏,剩菜出現異味、粘液、變色等異常,務必丟棄,切勿嘗試。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教授強調,“冰箱冷藏只能延緩細菌繁殖速度,并不能殺滅細菌。夏季冰箱開關頻繁,內部溫度波動,為某些嗜冷菌提供了機會。對于文中列舉的高風險食物,隔夜冷藏后仍可能因細菌或其毒素積累導致食物中毒,風險不可忽視。尤其是嬰幼兒、老年人、孕產婦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應嚴格避免食用隔夜高風險食物。”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