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5,000字 | 閱讀約 30 分鐘
(2025年7月1日,OpenAI播客重磅對話精選片段)
2022 年 11 月 30 日凌晨,ChatGPT 悄悄上線。
第 1 天,后臺數據暴漲到工程師懷疑儀表盤壞了;
第 4 天,OpenAI 負責人驚呼:它真的要改變世界。
極端的用戶增長讓ChatGPT在 72 小時內迅速“登頂”——雖然服務器頻繁宕機、GPU資源告急,但也無意中構建了三道后來成為 OpenAI 護城河的核心基礎:
用戶洪峰: 2025 年 2 月周活躍用戶突破4億;4 月 Sam Altman 透露已接近8 億,OpenAI正沖刺年內 10 億用戶目標。
多模態破圈:ImageGen 上線首周,吸引了印度 5% 網民嘗試,成為繼DALL·E之后又一個“跨圈爆點”模態。
黑客文化:從周末黑客馬拉松起步,到今天連續迭代,OpenAI 內部形成了任何人都能推動產品創新的工作機制。
正是這三道護城河,讓 OpenAI 兩位核心負責人——ChatGPT 產品負責人 Nick Turley 與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在最新 Podcast 深度對話中透露:下一站,是讓 ChatGPT 成為“10 億用戶的口袋超級助手”。
第一節|護城河一:用戶把它教會的產品
ChatGPT 并不是一上線就完全成熟的產品。
事實上,就連 OpenAI 自己,發布前一天都還在猶豫。
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回憶:Ilya 那天拿 10 個問題測它,僅有5道的答案達到預期。我們真的討論過,要不要發布。 但他們最終選擇了上線,不是因為它完美,而是因為有一個更重要的理念:先讓用戶用起來,在使用中不斷完善。
ChatGPT 上線時,連基本功能都不齊全: Nick Turley 提到,“我們甚至沒加歷史記錄按鈕,UI 是極簡版本。上線后,第一個反饋就是‘你們怎么沒保存對話?’”
更極端的是,系統上線后頻繁崩潰,GPU 被用光、數據庫連接爆滿。為此他們緊急做了一個“宕機頁面”——但不是傳統的系統提示,而是一個由 GPT-3 自動生成的小詩,寫給用戶,解釋“我們掛了”。
為什么這么做?因為這款產品不是靠開發完善的,而是靠使用完善的。
Mark 解釋:“ChatGPT 爆發說明了一個東西:用戶的反饋,本身就能驅動模型成長。我們需要的是現實的接觸。”
OpenAI 使用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人類反饋強化學習)技術,通過收集用戶的點贊、點踩等反饋信號來訓練模型。但 Mark 指出,這種方法如果平衡不當,可能導致模型過于逢迎用戶,而 ChatGPT 的實用性特點幫助它避免了單純討好用戶的陷阱。
這種方式,比你想象得還要簡單—— 用戶不需要懂技術,只要像正常對話一樣提問、改寫、質疑,模型就能看懂背后的偏好。
Mark 舉了個簡單例子:很多用戶以為模型‘拍馬屁’,說你IQ 190、你最帥。但其實那是模型在試圖最大化正反饋,說明它在過度優化點贊信號。
但OpenAI很快做出調整。他說:這個問題是少數資深用戶先反饋的,我們很早就感知到,并及時調回了訓練機制。
換句話說,ChatGPT的進化路徑,從一開始就不是封閉訓練室里出來的成果,而是用戶——每一位“用它完成任務”的普通人——共同參與訓練的結果。
Nick 總結是:我們沒有把時間花在讓用戶增加使用頻次上,而是希望他用一次,就覺得有用。
這一點,決定了ChatGPT與過往很多AI產品的根本不同:
它不是靠炫技贏得點贊,而是靠真實完成任務贏得信任;
它的產品迭代節奏,不靠版本更新,而靠用戶行為反饋驅動;
它的模型行為,不靠規則限制,而靠點贊/點踩信號實時微調。
這就是 ChatGPT 的第一道護城河:它不是開發完成的產品,而是在用戶使用中不斷成長的。
而這種“用戶反哺模型”的能力,才是其他后來者最難復制的部分。
第二節|護城河二:從圖像到語音,爆點模態輪番登場
OpenAI 的第二道護城河,不是做了多少功能,而是抓住了模態轉換帶來的爆點窗口。
最先引爆這條護城河的,是 2023 年上線的 ImageGen 模塊。
Nick Turley 回憶:ImageGen 上線首周,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外部推廣,結果印度有 5% 的網民都在試圖用它生成圖像。
這個看似偶然的爆發,其實揭示了 OpenAI 模態策略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
ChatGPT 不再只是對話工具,而是模態入口。
ImageGen 不提供“下拉菜單”“風格選項”,用戶只需要像說話一樣輸入一句話,比如“黃昏下的科幻火車站”或“寶萊塢風格的婚禮現場”,就能得到一張精準貼合的圖像。
Nick 說:我們根本沒為這些場景專門訓練數據,但用戶會自己教會模型他們想要什么。
也就是說—— 模態的爆點不在技術,而在“讓人自然表達”的那一刻打開認知邊界。
Mark Chen 總結:你不用變成設計師,也能直接‘描述場景’生成畫面。這種語義生成能力,就是新一代交互范式的開端。
而在 ImageGen 引爆之后,這種“語言即入口”的爆點能力迅速擴展到更多模態:
圖像生成 → 音頻對話:用戶可以直接說出“幫我寫封郵件”,ChatGPT 就會邊聽邊寫,寫完還可以讀出來,甚至幫你修改語氣。
文字輸入 → 視頻腳本 → 自動成片:在 Whisper、Sora 等底層模型支持下,多模態開始連接完整創作鏈條。
個人對話 → 學術研究:OpenAI 最新發布的“GPT for Research”功能,支持自然語言提出復雜研究問題,并生成搜索、引用、總結、論文結構。
這些模態背后的共同點是:每一種輸入方式,都會吸引一批習慣這種交互方式的用戶。
有人更擅長說話,有人習慣畫圖,有人依賴搜索——ChatGPT 正在通過模態爆點,一步步滿足這些不同用戶的表達需求。
他們不是把產品塞進每個模態,而是讓用戶在每個模態里找到‘我能做的事’。
第三節|護城河三:結構化任務正在被 ChatGPT 接管
相比多模態的感官沖擊,ChatGPT 真正改變工作的,是它開始理解任務結構。
在訪談中,OpenAI 首席研究官?Mark Chen 用一句話點明了核心轉變:
我們正在從一次性交互,轉向長期協作。
這并不是一次功能更新,而是一種范式轉向——AI 不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開始分解任務、追蹤狀態、協同完成復雜流程。
從代碼開始,催生結構型智能
Nick Turley 回顧了 Codex 項目的起點時說:當我們最初讓模型寫代碼時,它表現得還像個記憶力很好的助手。但后來我們意識到,代碼本身其實是結構化思維的載體。
這種載體屬性,讓 AI 有了練習“分步執行”和“因果記憶”的天然舞臺。也正因為此,ChatGPT 的結構智能,最早就在代碼生成中嶄露頭角。
Mark 進一步補充說:我們現在訓練它不是只生成一個函數,而是逐步完成一個任務鏈——可能橫跨多個文件、多輪修改、甚至需要等待外部輸入再繼續執行。
這意味著:ChatGPT 開始能夠處理長時間任務了,能在工作過程中暫停,然后記住上下文繼續完成。
IDE 聯動,讓 ChatGPT 成為“第二工程師”
Nick 透露,OpenAI 內部很多工程師,已經在用 ChatGPT 和代碼編輯器協同工作:
“我們看到了真正的合作雛形——人類寫一部分,模型接著寫,然后人類再調整,再讓它測試。”
這種互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一個全新的角色:“第二工程師”——不是替代人,而是與人搭檔、并行推進任務的智能伙伴。
而為了讓這種協作更順暢,OpenAI 正在嘗試“異步執行”能力(asynchronous agents),即讓 ChatGPT 接收多個階段性任務、追蹤它們的完成進度,并在合適的時間點返回輸出。
Mark 解釋說:
“我們正在讓模型從你問我答,過渡到我理解你的目標,分階段幫你完成。”
所以,AI 不再只是對話工具,而開始具備類似“項目助理”的能力。
第三道護城河:結構化任務能力 × 智能代理式分工 × 代碼原生優勢 結構型智能,不是一項具體功能,而是一種能力聚合:
? 代碼生成給了它“多步邏輯表達”的訓練場;
? 任務跟蹤讓它擁有“長時間協作”的可能;
? 代理式分工讓它具備協助復雜目標的潛力。
這些,正在合力打造 ChatGPT 的第三道護城河:它不僅能回答問題,更能執行任務——不僅能解決細節,更能完成目標。
而這,正是從聊天框邁向超級助手的起點。
第四節|產品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做事文化逼出來的
ChatGPT 的出現,并不是一場縝密的產品設計,而是工程師們在編程中一步步實現的。
Nick Turley 在訪談中表示:
“ChatGPT 是被我們內部的使用習慣‘逼’出來的。”
這個回答背后,是 OpenAI 一種極其少見的文化機制:不是靠流程推動產品,而是靠有主動性的人把想法變成現實。
一切源自內部動手實驗
Mark Chen 講到一個關鍵細節:我們在內部一直有個 Slack 頻道,所有人都在上面分享他們用模型做的事。
這不是作秀,而是實打實在用。OpenAI 的員工是 ChatGPT 最早、最重度的真實用戶。
他們每天用它寫郵件、查代碼、規劃項目、生成數據結構……很多功能并不是計劃中的 roadmap,而是從日常使用需求中演化出來的。
Nick 說:
“幾乎所有人都在用。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發布計劃,而是員工自己發現好用后自然傳播開來的。”
這種內部先上手再對外發布的路徑,讓產品演化變得非常自然,也極具真實感。
黑客馬拉松,而非流程圖
當主持人問:“你們是怎么規劃出 ChatGPT 這些功能的?”Nick 回答得非常干脆:我們幾乎沒有什么規劃,更多是在一場場 hackathon(黑客馬拉松)摸索出來的。
Mark 補充說:
有個想法,就試。試了有效,就上線。
沒有多輪審批、沒有冗長討論,OpenAI 的產品節奏,靠的是一群自帶問題意識、愿意“先動手試”的人組成的小團隊。
而這種小團隊文化,有三大特征:
好奇心驅動:不是等需求文檔,而是因為好奇就做了一個實驗;
主動性文化:每個人都把模型當成“自己的工具”,不是“等產品團隊”;
極小單位運行:往往是兩三人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功能。
這三點結合,構成了 ChatGPT 的“組織護城河”。而這種文化氛圍恰恰是最難被外界模仿的。
組織機制就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ChatGPT 的成功不是運氣好、技術強,而是 OpenAI 這個組織本身具備高效的執行能力。
不是“誰拍板決定做”,而是“誰先試出來誰推動上線”。
不是“立項”,而是“用起來”。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 ChatGPT 能以驚人速度持續進化:它的版本節奏,不是規劃表驅動,而是由一線開發者自主決定的。
第五節|工具不再是工具,用戶正在與“人格”互動
ChatGPT 不只是得到廣泛應用,更關鍵的是:它催生出了新的用戶關系模式。
Nick Turley 在訪談中透露,現在越來越多用戶的使用方式,不再是向它發指令,而是“和它說話”。
他說:
“尤其是語音功能上線之后,我們看到用戶的使用方式在變化——他們不是發一條信息、等待回應,而是進入一個持續的交談狀態。”
這不是一個小趨勢,而是一種底層的認知模式變化:
從把 AI 當工具 → 到把 AI 當人看。
“我和 ChatGPT 吵了一架”:使用關系在升級
Mark Chen 提到一個典型案例:我們看到很多用戶在社區里說,‘我和 ChatGPT 吵架了’,或者‘它今天不理解我’。
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調侃,但在 OpenAI 看來,這代表了一個重大轉折:用戶不是在輸入內容,而是在建立一種長期關系。
尤其是語音模式上線之后,ChatGPT 成為了許多用戶的“對話對象”,甚至是“傾訴對象”。
這不是營銷包裝的情感陪伴噱頭,而是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真實反饋。
Nick 認為:
“語音讓人進入狀態更快,你更自然地說出想法,它也能更連貫地回應。”
也就是說,模型開始像“人”一樣在被對待。
人格感 + 記憶感:AI 正變成“關系資產”
當用戶開始習慣與模型對話,他們就會產生“我更喜歡哪個人格”的偏好。
Mark Chen 在訪談中坦言:
“我們開始發現,用戶其實是對模型表現出‘信任感’的。不是基于回答是否準確,而是基于互動是否自然、理解是否到位。”
OpenAI 也正在探索改進模型的人格、語氣、互動方式——ChatGPT 的記憶功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推出的。
因為,你會希望 ChatGPT 記住你的喜好、你怎么提問、你常用的工具……這其實就是一種‘關系資產’。
而且,這種關系是用得越久越值錢的。
產品藍圖的核心:關系 × 信任 × 習慣
語音交互、人格記憶、長期陪伴……這一切背后的邏輯,Nick的理解是:
我們不是在構建一個模型,而是在構建一個使用習慣。
當 ChatGPT 成為人們生活中“習慣性的第二大腦”,而不只是搜索、問答、翻譯,那它的入口地位就會徹底穩固。
這,就是 OpenAI 構想的“10 億用戶藍圖”的起點。
不是因為它做得多強,而是因為你已經離不開它。
第六節|10 億用戶不是夢,而是路徑依賴的結果
ChatGPT 迅速登頂 App Store,不是偶然。
Mark Chen 在訪談里用一個細節:
其實我們根本沒做什么推廣,只是開了語音入口,用戶就自動來了。
這句話背后,藏著一個巨大拐點:ChatGPT 正從需要學習使用方法,變成任何人都能輕松上手。
從關注誰會用,到關注誰還沒用
很多人誤以為 ChatGPT 是靠升級模型拉來用戶。但 Nick Turley 指出,真正的轉折點,不在技術,而在行為習慣的切換:
用戶開始把 ChatGPT,當作一種‘日常動作’。
不是驚艷,而是習慣;
不是渠道拉新,而是人機關系重建。
這是一種結構性的產品變化:從“技能型工具”,變成“依賴型伴侶”。
OpenAI 并沒有大規模做用戶運營,但卻走出了一條 AI 產品從未走過的路徑——關系沉淀、習慣遷移、主動依賴。
Nick 回憶說,他們內部曾做過一次用戶調研,發現一個規律:為什么有些人一開始會用一下就停了,而另一些人越用越離不開?
他的結論很清晰:
這不是功能問題,而是情感模型問題。
你要讓人覺得,少了你,這事就辦不成。
AI 將成為不可或缺的數字伙伴
最后,他們給出了一個大膽設想:
未來,AI 將成為每個人不可或缺的數字伙伴。
這些變化正在實實在在地發生:
人們習慣通過語音打開應用;
人們開始用 ChatGPT 管理郵箱、安排任務、總結報告;
人們甚至在工作、寫代碼、做簡報時,先問 ChatGPT,而不是先打開文檔或軟件。
這不是“誰會用 AI”,而是“誰還沒接入 AI”。
10億用戶,不是夢想,而是底層平臺變遷的信號——就像微信2015年接管熟人社交那一刻,你不會再回頭用短信。
當 AI 從功能跳入關系、從工具變成路徑依賴,平臺就已經搭好了。
下一步,就是——全場景覆蓋,全終端接入,全人群轉化。
結語|ChatGPT 正在改寫軟件范式,10 億用戶不是終點,是起點
回看整個對話,Mark Chen 與 Nick Turley 并沒有說什么“戰略遠景”,他們談的都是一線經驗——用戶怎么用、哪一功能變成習慣、什么設計觸發增長。
但你會發現,它背后其實是一場軟件范式的系統躍遷:
第一道護城河,是助手轉代理:不是回答問題,而是替你執行任務;
第二道護城河,是模態躍遷:不是功能升級,而是語音、圖像、視頻輪番占據認知;
第三道護城河,是結構智能:不是模型變強,而是任務變得可以拆解、持續、合作;
而它之上,是 ChatGPT 團隊用“能動文化”跑出來的節奏、組織與節拍;
最終落點,是用戶不再“試用”,而是日常依賴、長期記憶、人格信任。
這些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它們正在組合成一個通向 10 億用戶的平臺躍遷—— 不是因為模型厲害,而是因為它變成了人們習慣依賴的一部分。
AI 不再是工具,而正在成為每個人的超級助手。
你不會再“打開它”,你會直接“從它開始”。
這,才是 ChatGPT 真正搭建的平臺。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內容翻譯整理自OpenAI播客訪談:ChatGPT負責人Nick Turley和首席研究官Mark Chen深度對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星標公眾號, 點這里 1. 點擊右上角 2. 點擊"設為星標" ← AI深度研究員 ? ← 設為星標
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tXyXP3yYZ4&ab_channel=OpenAI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rtineparis/2025/04/12/chatgpt-hits-1-billion-users-openai-ceo-says-doubled-in-weeks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openai-users-billion-data-centers-chatgpt-2024-12
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magazines/panache/has-chatgpt-evolved-beyond-being-a-google-replacement-openai-ceo-sam-altman-says-it-is-already-doing-much-more/articleshow/122144904.cms
https://www.theverge.com/2024/12/4/24313097/chatgpt-300-million-weekly-users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rtineparis/2025/04/12/chatgpt-hits-1-billion-users-openai-ceo-says-doubled-in-weeks/
https://www.demandsage.com/chatgpt-statistics/
https://www.reuters.com/technology/artificial-intelligence/openais-weekly-active-users-surpass-400-million-2025-02-20/
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排版:Atlas
編輯:深思
主編: 圖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