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分配、包就業大學又來了!
01
新型研究型大學聲名鵲起
最近,教育部批準了10所“新大學”,其中就有兩所新型研究型大學,一所是大灣區大學,另一所是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加上年初獲批的福耀科技大學,今年國家一口氣設立了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學。
這三所大學開局就是王炸。
福耀科技大學由“玻璃大王”曹德旺倡導并發起、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王樹國擔任校長,直接對標美國斯坦福;大灣區大學由廣東省領導和管理,北京大學前副校長田剛全面指導籌建;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則由中國芯片首富虞仁榮捐資創辦,投資460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
這幾所大學全部在今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勢必將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人才大戰。
參照轟動一時的深圳理工大學,去年6月,這所大學在首場本科招生直播會上直言:深圳理工孵化了近2000家企業,首屆畢業生滿足基本條件,可由學校直接安排就業。
也就是說,畢業生包就業。
此消息一出,深圳理工大學去年的錄取分數線直接爆了,在廣東省內最低投檔線624分(排位9667名),最高分664分(排位1107名),追平了本省第一名校中山大學,超過了華南理工。第一年招生就出現這樣的火熱結果甚至大大超出校方預期。
實際上,不僅僅是深圳理工,上述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背后幾乎都站著一個頂級的企業軍團。
大灣區大學坐落在松山湖,正是華為在東莞的大本營,而松山湖聚集了華為上下游企業200多家,目前雙方已經簽署深度合作框架;
福耀科技大學背靠全球汽車玻璃龍頭“福耀集團”、電池一哥“寧德時代”和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向新能源與高端制造領域定向輸送人才;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則以芯片巨頭“韋爾半導體”為基石,與華為、小米、比亞迪等生態伙伴深度合作,定向培養和輸送芯片設計人才。
這些頂級企業軍團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托底。
更重要的是,作為第四代大學,這些新型研究型大學對傳統高校形成降維打擊。
02
降維打擊傳統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學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國際化、以工程、計算機、生物等前沿應用學科為主的辦學定位,目標就是培養和輸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端人才。
到目前為止,我國僅設立了8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在資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全方面對傳統高校形成碾壓:
資金充足,師資頂配
新型研究型大學往往背靠中國頂尖城市或巨頭企業,獲得強大的資金支持力度。在充足經費的保障下,新型研究型大學的的師資力量往往相當雄厚。
例如,南方科技大學現有國內外院士61名,90%以上的教師都有海外工作經驗。有業內人士評價,這已經達到“中上等985標準的配備”。上海科技大學的300余位教授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0位兩院院士,以及10位國外院士。
專業設置小而精,面向前沿緊缺學科
從本質上來說,新型研究型大學走的是“小而精”的路子,它們專注于國民經濟發展緊缺的專業和前沿應用學科,尤其是“新工科”領域。
整體來看,新型研究新大學專業設置基本在10個左右,摒棄大而全、專門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像深圳理工大學,首批僅設立7個交叉學科專業,每個專業對應一個前沿緊缺領域;同樣,大灣區大學首批也僅開設5個本科專業,直指半導體、AI、新能源等國家急需領域。
不僅如此,這些專業的設置也與城市產業結構布局緊密關聯。
以深圳為例,“20+8”產業集群是深圳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而深理工首批設立的7個學科交叉專業學院,恰好與“20+8”產業集群高度契合,全面服務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
分軌培養,產教科教融匯
在培養模式上,這些大學創新教學模式,深入推動“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模式。
以深圳理工為例,學校實行每周4天上課、1天進實驗室的新教學模式。首批本科生,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招生。大二根據興趣愛好確定專業,大三自主選擇“學術軌、工程軌、創業軌”分軌培養,大四開展科研實踐、產業實習、創新創業的模式。
這種分軌培養模式能為科技強國建設輸送多樣化的尖端人才。
背靠頂尖城市,依托雄厚的師資力量、前沿的專業設置、精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學正崛起為中國高校的“新一極”。
在最新的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13名,超越同濟大學、哈工大和西安交大等一眾985高校。
03
高校專業亟待破局
新型研究型大學來勢洶洶,令傳統高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聲名鵲起,將令傳統高校在爭奪優質生源上遭遇強勁對手;另一方面,新興研究型大學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倒逼傳統高校改革。
事實上,為了能夠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近年來,傳統高校在專業設置也上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
然而,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存在“一哄而上”追熱門的行為,不顧自身實際搶著開設熱門專業,不僅沒有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還導致相關行業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現熱門專業“冷就業”的困境,最終傷害的是畢業生。
例如,近幾年,增設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之中,既有綜合性高校,又有財經、師范、文科等類型高校,甚至不少是普通的地方二三本院校。
而人工智能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門檻并不低,師資有沒有保障,有沒有相關專業支撐,實驗室建設是否跟得上,培養方案是否明晰……無論是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性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高校的專業“內功”必須過關,不宜大干快上。
這背后折射出,傳統高校對產業發展趨勢缺乏清晰認知,往往被動跟隨市場熱點而非前瞻性布局,導致專業設置與真實產業需求嚴重脫節。
這種“供給端失靈”暴露出傳統高校在產教融合機制、動態調整能力上的系統性缺陷,亟需建立基于產業大數據的專業設置決策體系。
為了能夠幫助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更加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前瞻產業研究院特此成立了前瞻高校學科專業規劃所,通過27年深耕產業研究經驗及六大自研數據庫,前瞻高校學科專業規劃所能夠為各大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科學、精準的建議,持續優化學科專業,提升高校和廣大學子競爭力。
前瞻高校學科專業規劃所認為高校增設新專業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量:
一是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主要是深化“四新”建設,分別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
第二,提高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適配度。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黑龍江、浙江、河南、重慶、陜西等省市開展了高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評估,明年將進一步擴大范圍。
再者,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將以人工智能賦能專業內涵建設,有針對性地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各專業知識圖譜、能力圖譜,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培養未來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前瞻產業研究院愿與各大高校攜手合作,共同開啟人才培養的新篇章,為地區經濟的繁榮和國家的制造業強國戰略貢獻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在專業智庫的引領下,新型大學和新型專業能夠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在此歡迎各大高校蒞臨前瞻產業研究院考察交流,共探產教融合新路徑、共謀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5-2030年中國高校醫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鏈布局全景梳理與招商策略建議深度研究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注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