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以PD-(L)1雙抗為代表的新一代IO,正蓄勢開啟腫瘤免疫治療的全新時代。
撰文 | 大眼怪
近期,三生制藥PD-1/VEGF雙抗SSGJ-707以60.5億美元高價授權輝瑞,點燃市場熱情,股價一個月內翻倍;中國生物制藥在第46屆高盛全球醫療健康年會釋放BD信號,當日股價飆升19%;石藥集團發布公告稱正就三項潛在交易進行磋商,涉及公司的創新藥產品,股價當日大漲,隨后幾日內持續走高。
今年1月至5月,國內創新藥企對外授權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超過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總額。國產創新藥正在掀起新一波BD交易浪潮,誰會是下一個孕育超級BD交易的黃金賽道?
MNC砸重金購買國產PD-(L)1雙抗
2014年,帕博利珠單抗(K藥)與納武利尤單抗(O藥)相繼上市,腫瘤免疫治療正式邁入PD-(L)1單抗時代。憑借卓越的臨床效果,K藥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別創下250億美元與295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連續登頂全球藥王寶座。
2024年,康方生物的PD-1/VEGF雙抗——依沃西單抗在國內進行了與K藥的頭對頭III期臨床研究,引發市場關注。
而對比海外研發歷程,默克曾寄予厚望的PD-L1/TGF-β雙抗M7824,在2021年遭遇肺癌III期、膽管癌II期等四項臨床失敗后,海外藥企對PD-(L)1雙抗的開發意愿曾一度比較低,至今未推出重磅產品。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較早布局PD-(L)1雙抗,并且目前全球兩款已商業化的PD-(L)1雙抗——康方卡度尼利單抗(PD-1/CTLA-4)和依沃西單抗(PD-1/VEGF)均來自中國。在PD-(L)1/VEGF這一賽道的全球競爭中,中國資產走在了前面。
K藥核心化合物專利將于2028年到期,屆時生物類似藥將大規模涌入。面對有一定希望的PD-(L)1雙抗,MNC很難不去布局,所以出現了默沙東、輝瑞等跨國藥企以創紀錄交易搶購中國PD-(L)1/VEGF雙抗的現象:
2024年11月,默沙東以33億美元的總金額收購禮新醫藥的LM-299,是為了構建“后K藥時代”的免疫治療矩陣。
2025年5月,輝瑞押注三生制藥的SSGJ-707,目前SSGJ-707已經開展頭對頭K藥的III期臨床。本次交易總額高達60.5億美元,其中首付款達12.5億美元,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的首付款紀錄。
2025年6月,BMS以潛在最高金額111億美元從BioNTech接手普米斯的PD-L1/VEGF雙抗(BNT327),補強其在免疫腫瘤治療領域的布局,并應對O藥市場份額被侵蝕的潛在風險。
圖片來源:開源證券
從OS謎題到聯合療法新范式
在頭對頭K藥的III期臨床研究中,依沃西單抗雖然在無進展生存期(PFS)上表現突出,但在中期分析衡量長期獲益的關鍵指標總生存期(OS)上,未達到預設的統計學顯著性閾值(HR=0.777,死亡風險降低22.3%,α=0.0001未達標)。
K藥在多數一線非小細胞肺癌試驗中(如KEYNOTE-024、KEYNOTE-189)的OS風險降幅通常超過30%。市場對擁有“免疫檢查點阻斷+抗血管生成”雙重協同機制的依沃西單抗抱有更高期待,但其OS改善幅度仍與市場期待的“顛覆性療效”存在差距。
面對PFS獲益但OS潛力尚需進一步釋放的現實,跨國藥企絕不會忽視這一關鍵終點,后續研發重點必將圍繞如何提升OS獲益展開。
探索突破OS瓶頸的策略中,“IO+ADC”的聯合療法成為重要策略之一。從機制上看,ADC藥物通過抗體靶向腫瘤細胞釋放細胞毒載荷,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時釋放腫瘤抗原及危險信號分子,能激活樹突狀細胞強化抗原呈遞,形成“原位疫苗”效應;而PD-(L)1/VEGF雙抗則同步解除腫瘤微環境雙重抑制,既阻斷PD-L1介導的T細胞耗竭,又通過抑制VEGF重塑腫瘤血管、增強免疫細胞浸潤。這種協同模式可促進效應T細胞活化與記憶T細胞擴增,理論上能通過延長免疫應答的“拖尾效應”為OS提升創造條件。
BioNTech目前已啟動PD-L1/VEGF雙抗BNT325(源自普米斯)與多款ADC藥物(包括TROP2 ADC、B7H3 ADC和HER2 ADC)的聯合臨床研究,覆蓋三陰性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適應證,未來還可能探索與HER3 ADC的聯用。
BMS早在2023年就引進了百利天恒EGFR×HER3雙抗ADC藥物BL-B01D1的海外權益,此次引進PD-(L)1/VEGF雙抗BNT327,為其構建“IO+ADC”聯合療法的戰略版圖奠定了堅實基礎。
輝瑞同樣在押注“IO+ADC”組合。2025年2月,輝瑞與康方生物達成臨床合作,計劃將依沃西單抗與其自身管線中的ADC藥物進行聯合研究,探索在卵巢癌、胃癌等實體瘤中的療效。
而在斥資60.5億美元引進三生制藥的PD-1/VEGF雙抗SSGJ-707之后,輝瑞CEO Albert Bourla在2025年高盛會議上明確提出“ADC與PD-1藥物聯用療效遠優于單藥”。可以預見,PD-1/VEGF雙抗的加入,將與輝瑞豐富的ADC管線形成強大的“組合拳”。
PD-(L)1雙抗領域,開啟腫瘤免疫治療全新時代
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在過去的十年中因PD-(L)1單抗的出現而經歷巨大變革,然而隨著臨床應用的深入,其局限性日益凸顯,如耐藥性、對冷腫瘤療效不佳、毒性控制等問題。
PD-(L)1雙抗或融合蛋白通過同時靶向PD-(L)1與其他免疫調節通路(如4-1BB、VEGF、CTLA-4等),實現協同增效與與精準調控,有望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下一代發展方向。
據統計,國內已有幾十款PD-(L)1雙抗進入臨床。除了PD-(L)1/VEGF雙抗,還有PD-1/CTLA-4雙抗、PD-L1/4-1BB雙抗、PD-1/IL-2雙抗、PD-1/TIGIT雙抗、PD-(L)1/TGF-β雙抗等在研管線。
PD-L1/4-1BB雙抗:精準激活,安全性破局
單靶點4-1BB激動劑因肝毒性和系統性炎癥反應等嚴重副作用難以成藥。PD-L1/4-1BB雙抗則通過分子設計使4-1BB的激活嚴格依賴于PD-L1的結合,從而將T細胞激活效應精準限制在PD-L1高表達的腫瘤微環境內,顯著降低了傳統4-1BB激動劑常見的系統性毒性風險。
維立志博的LBL-024是一種PD-L1與4-1BB雙靶向雙特異性抗體,為全球首款已處于單臂關鍵性臨床階段的靶向共刺激受體4-1BB的分子。LBL-024聯合依托泊苷/鉑類化療一線治療肺外神經內分泌癌(EP-NEC)的Ib/II期臨床數據(2025 ASCO)十分亮眼。
LBL-024在所有劑量水平下ORR達75.0%,DCR達92.3%;優化劑量組(15mg/kg)ORR達83.3%,DCR達100%。這一療效顯著優于歷史數據中單純化療的ORR(30%-55%)。安全性方面,聯合化療耐受性良好,未報告劑量限制性毒性,治療相關不良事件以1-2級為主,驗證了其“條件激活”設計的安全性優勢。
肺外神經內分泌癌是一種罕見且具有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對于晚期患者,依托泊苷聯合鉑類化療是公認的一線治療方案,但其ORR不高。目前,該疾病缺乏有效的二線及后線治療方案,存在高度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PD-1/CTLA-4雙抗:協同阻斷,增效控毒
傳統PD-1與CTLA-4單抗聯用雖能提升療效(如黑色素瘤一線治療),但嚴重毒性發生率較高,限制了臨床應用。PD-1/CTLA-4雙抗通過空間重分布效應,將CTLA-4阻斷活性集中于PD-1高表達的腫瘤微環境,減少外周T細胞的非特異性激活,從而降低免疫相關毒性。
康寧杰瑞的PD-L1/CTLA-4雙抗KN046聯合索凡替尼和化療一線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腺癌的數據顯示(2025 ASCO),ORR為68.8%,DCR為100%,中位PFS 8.25個月,中位OS 11.14個月。常見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為血液學毒性和高血壓。
PD-1/TIGIT雙抗:破局單抗困境的新路徑
TIGIT是新興的免疫檢查點,在T細胞和NK細胞表面表達。盡管臨床前研究顯示TIGIT阻斷可增強抗腫瘤免疫,但單抗研發卻屢遭挫折。羅氏tiragolumab(抗TIGIT單抗)聯合PD-L1單抗的III期臨床研究在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中接連失敗,默沙東也暫停了多項TIGIT單抗研究。單抗聯用的困境促使企業轉向雙抗開發。
澤璟制藥的PD-1/TIGIT雙抗ZG005同時阻斷PD-1和TIGIT,促進T細胞和NK細胞活化,協同增強免疫殺傷。其I/II期臨床(2025 ASCO)顯示,在未接受過免疫治療的二線及以上宮頸癌患者中,20mg/kg劑量組的ORR為40.9%,DCR為68.2%,中位PFS已超過11個月,安全耐受性良好。
全球范圍內,PD-1/TIGIT雙抗研發競爭格局尚不擁擠,目前僅有8款在研藥物,其中中國企業的代表包括信達IBI321和澤璟ZG005,阿斯利康的rilvegostomig進展最快。
PD-1/IL-2雙抗:破解耐藥與冷腫瘤困局
信達生物的IBI363是一款PD-1/IL-2α-bias雙特異性融合蛋白,同時具有阻斷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兩項功能。其IL-2臂通過結構工程改造,保留了與IL-2Rα的高親和力,同時降低了對IL-2Rβ和IL-2Rγ的結合能力,以此降低毒性。而PD-1結合臂可以同時實現對PD-1的阻斷和IL-2的選擇性遞送。這一差異性策略使得IBI363在PD-1耐藥和轉移模型中也表現出突出的抑瘤效力。
在2025年ASCO大會上,信達生物公布了IBI363治療免疫經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I期研究數據,展現出突破性療效。在鱗狀NSCLC患者中,3mg/kg劑量組顯示ORR 36.7%,DCR 90.0%,中位PFS 9.3個月。
值得關注的是,在KEYNOTE-407研究中,帕博利珠單抗聯合化療一線治療鱗狀NSCLC的中位PFS為8.0個月。而IBI363針對的是免疫治療失敗的難治性人群,在此背景下其研究數據尤為亮眼。
在PD-1幾乎無效的結直腸癌患者中,IBI363單藥治療即顯示出突破性潛力,中位OS達16.1個月,顯著優于標準治療(6.4-9.3個月);聯合貝伐珠單抗的cORR為15.1%,DCR為61.6%,PFS達4.7個月。
PD-1/TGF-β雙抗:重塑冷腫瘤微環境
TGF-β在腫瘤微環境中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抑制T細胞和NK細胞功能,另一方面促進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活化和細胞外基質沉積,形成物理屏障阻礙T細胞浸潤。在胰腺癌等冷腫瘤中,TGF-β信號過度激活是免疫抵抗的關鍵因素。PD-(L)1/TGF-β雙抗通過同時阻斷免疫檢查點和抑制TGF-β信號,重塑胰腺癌等冷腫瘤的免疫抑制微環境。
正大天晴的PD-1/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TQB2868主要針對免疫冷腫瘤胰腺癌。其聯合安羅替尼與化療一線治療轉移性胰腺癌的II期數據顯示,ORR高達63.9%,DCR達100%,6個月PFS率達86%,中位OS預期有望突破1年,安全耐受性好。
TQB2868的研發進度在全球PD-1/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中排名靠前,其聯合方案有望成為首個在胰腺癌一線治療中取得成功的免疫療法。這也為其他富含基質的“冷腫瘤”(如膽管癌、某些亞型卵巢癌)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ASCO 2025會議上披露數據的第二代IO/圖片來源:東吳證券
國內PD-(L)1雙抗賽道,在PD-1/IL-2、PD-1/IL-15、PD-1/TGF-β等多個靶點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并布局了PD-1/IL-15/TIGIT這類多特異性抗體。同時,針對免疫耐藥、冷腫瘤、毒性控制等難題,中國雙抗通過分子設計創新(如條件激活、偏向性細胞因子)實現突破。隨著臨床數據的持續讀出,預計將有更多中國企業的PD-(L)1雙抗創新藥實現海外授權。
結語
普米斯、禮新、三生制藥等企業的雙抗資產以高額授權交易獲得跨國藥企爭相引進。這些標志性事件,不僅彰顯了中國雙抗的全球競爭力,更凸顯了跨國巨頭對下一代免疫治療賽道的戰略重視。
中國創新藥的出海航道已豁然開朗:以PD-(L)1雙抗為代表的新一代IO,正蓄勢開啟腫瘤免疫治療的全新時代。
醫學界腫瘤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本文來源:藥創新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