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寒暑假,大學教師這個職業就會成為熱議話題。當大眾羨慕他們能擁有超長假期時,卻很少有人知道 —— 許多高校教師的寒暑假,不過是換個地方 “996”。今天就來揭開大學老師假期的真實生存狀態
一、當 “暑假” 變成 “暑期”
“別人問我暑假去哪玩,我只能苦笑:我在‘暑期’加班呢!” 這是不少高校教師的真實心聲。在教學學期里,課程安排、學生答疑、行政會議早已將時間切割成碎片,而那些需要深度投入的工作,只能堆積到假期處理。
(一)學術任務扎堆爆發
- 論文攻堅期:核心期刊投稿周期緊張,老師們要在假期完成數據整理、論文撰寫和反復修改。有老師調侃:“暑假不是在改論文,就是在改論文的路上。”
- 項目申報大戰: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等申報截止日期多在七八月份。從選題論證到文本撰寫,一份高質量申報書往往需要耗費數十天心血。
(二)學術會議 “趕場” 模式
7-8 月堪稱學術會議 “黃金季”,超過 60% 的行業會議選擇在此時舉辦。老師們不是在會場做報告,就是在高鐵上改 PPT。某高校副教授分享:“上周剛從北京開完會,這周飛上海參加 workshop,行李箱里永遠裝著電腦和論文。” 這種流動的學術社交,不僅要輸出觀點,還要拓展合作資源,腦力消耗遠超日常坐班。
二、導師的 “假期還債”
隨著研究生擴招,導師的指導任務呈幾何級增長。2000 年每位導師平均指導 3.2 名學生,2023 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 8.7 人。暑假正是學位論文攻堅期,導師們開啟了 “永不斷線” 的工作模式:
(一)論文指導連軸轉
- 碩士 / 博士論文送審高峰:盲審意見反饋后,學生需在假期集中修改。導師每天要批注數萬字論文,微信聊天記錄里全是 “這里邏輯有問題”“數據圖表需要重做” 的修改意見。
- 科研進度管理:除了畢業論文,還要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有導師建立 “每周線上組會” 制度,從文獻閱讀到實驗設計,每個環節都需精準把控。
(二)教學準備無縫銜接
看似兩個月的假期,扣除期末總結會、開學前培訓會,真正自由支配的時間只剩一個多月。到了 8 月中旬,老師們又要開始為新學期備課:
- 編寫教案、制作課件
- 研讀新版教材、更新教學案例
- 設計課程考核方案
有位文學院老師曬出假期時間表:“7:30 改論文,9:00 參加線上學術研討,14:00 指導學生實驗,19:00 備課…… 比上課日還忙!”
三、被壓縮的 “休息時間”
除了本職工作,部分老師還需通過兼職增加收入。在一線城市,高校講師的基礎薪資難以覆蓋房貸、育兒等開支,于是:
- 參與企業橫向課題
- 擔任培訓機構顧問
- 承接翻譯、審稿等副業
某理工科老師坦言:“暑假接了兩個企業項目,每天從早忙到晚,只為給孩子湊齊下學期的學費。”
四、請別再說 “羨慕寒暑假”
當我們羨慕大學老師 “坐擁” 寒暑假時,不妨看看他們的真實工作時長:
- 教學學期:日均工作 10 小時(含周末備課)
- 假期:日均工作 12 小時(學術 + 指導 + 備課)
有高校做過統計:65% 的教師假期工作時長超過工作日,僅 12% 的人能真正休息一周以上。正如一位老教授所說:“大學老師的工作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晨昏線’式的持續投入。”
下次再遇到大學老師,別再問 “暑假去哪玩了”,不妨說一句 “假期也辛苦了”。畢竟,每個看似輕松的職業標簽背后,都藏著不為人知的付出與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