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全國多地的高溫預警頻頻響起。空調續命,冰水補給,寫字樓里的打工人紛紛切換至“低能耗”模式,連出門都是一件需要心理建設的大動作。可呆久了冷氣房,身體卻渴望一次出逃——一頭扎入山野峽谷,撲進瀑布溪澗,被水浸得透心涼。
說到避暑,夏季平均氣溫僅23℃的貴州是很多人的心頭愛,但很少有人進一步提及赤水。也許是“四渡赤水”的篇章太過厚重,掩蓋了它的自然風光。其實,赤水的“赤”不僅是紅色印記,也代表丹霞地貌。連綿的紅色山谷與碧綠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竹海、桫欏點綴其中,還有古鎮、村寨依山而立,交織出一個熱烈的“綠色丹霞”世界。
在這座“以赤為色,以水命名”的城市,安排一場“玩水性出逃”,再合適不過。
赤水,藏在貴州西北角,因為一條穿城而過的赤水河得名。地處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從重慶或成都出發,驅車2到3個多小時就能到達,難怪被川渝人民當作“避暑后花園”。
這里山勢起伏,高低錯落,獨有的紅色砂巖經過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雕刻出一座座孤峰和陡崖,它們通紅泛紅,層層疊疊,連成了標志性的丹霞地貌。在赤水境內,丹霞地貌的面積超過1300平方公里,其中以赤水大瀑布、佛光巖、燕子巖組成的核心景段最為精華。
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和壯觀的丹霞地貌
千道飛瀑遍布其中,它們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有的氣勢磅礴,也有的清新秀麗,與赤紅的崖壁峭壁相互輝映。我們的“瀑布收集之旅”,從赤水大瀑布開始。
赤水大瀑布
當之無愧的瀑布之首
大瀑布景段是大多人游玩的第一站。踏入峽谷,晴空瞬時云霧繚繞,水汽彌漫。原來這里水汽過于飽和,常年細雨綿綿,更神奇的是,人的動作或交談能攪動水汽,激發水滴飄落,形成一場始終籠罩在頭頂的“局部降雨”,仿佛每個人都自帶一朵小小的“積雨云”。
遠眺瀑布與彩虹同框@耍不完
走到步道盡頭,一面巨大的白色水幕橫亙眼前,那就是赤水大瀑布了。高76米,寬81米,這道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絕非浪得虛名,只見水流從近百米高處的巖石陡坎上傾瀉而下,聲響如雷,激起萬千水花,當攀上潭水中的大石,近距離感受瀑布,撲面而來的水汽讓我們在炎炎盛夏,竟然感到了涼意逼人。
而更清涼的玩法莫過于“洞中觀瀑”,一道長約230米的隧洞,連著300米的游步道,帶你穿行瀑布背后的世界,行走其間,水霧彌漫,仿佛置身天然冷霧艙,勝過城市里的任何噴淋降溫裝置。
壯觀的赤水大瀑布@海少漂流記
佛光巖
藏著秘密的瀑布
在赤水丹霞,有人調侃過“景區里的瀑布比人還多”,但佛光巖的景觀卻是獨一份的——據說那里藏著秘密。帶著這分好奇,驅車沿省道前往,在景區入口換乘觀光車,下車后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景區。
佛光巖景區
徒步上山,距離佛光巖還有挺長一段路。山道蜿蜒迂回,小溪緩緩而來,越往前越覺幽深;走過懸崖棧道,兩側赤壁千仞,如刀劈斧削,也常有巨石攔路,須從巖石上鑿出的縫隙里通行。直到一面巨大的弧形絕壁徹底擋住去路,這里就是佛光巖了。站在開闊的蓮花臺上仰望,絕壁長逾千米,高約三百米,幾近垂直,極具威懾氣勢,而一束細長的飛瀑翩然落下,輕盈如練,恰與絕壁形成反差。
佛光巖瀑布
至于佛光巖的秘密,當你爬至山頂俯瞰,就會揭開。原來經過常年水流沖刷,絕壁上留下一道道深色水痕,與綠色植被勾勒出隱約的“佛”字,那條瀑布正好是偏旁。傍晚時分,陽光映照,絕壁泛起金紅光暈,仿若佛光顯現,名字的由來由此明了。
燕子巖
最靈動的燕子擺尾
到達燕子巖時,前一天爬山讓我們有些疲乏,但幸有一條高差1500米的索道,可以將人直接送上山。纜車緩緩攀升,透過轎廂的窗戶向下俯瞰,綠色把整片山谷都覆蓋了,翠得好似能擰出水來,丹霞的赤紅也被襯得更加濃烈,這才真的理解了“綠色丹霞”的別稱。
燕子巖山峰奇峻,遍布原始森林,各種流泉飛瀑、竹簧幽谷,濃縮了丹霞地貌的典型景觀,而燕子巖之所以叫燕子巖,是因為那些天然形成的丹霞巖穴里,棲息著成群的雨燕,特別是清明前后,成千上萬只燕子飛回,在巖壁之間飛舞盤旋,場面如黑云翻涌。
燕子巖瀑布
錯過雨燕歸巢也無需懊惱,燕子巖還有另一道“燕子”,那就是燕子巖瀑布。它是赤水所有瀑布中最高的一道,比“瀑布之首”赤水大瀑布還高出幾米。在87米高的絕壁之上。兩股水柱一大一小,從頂端呼嘯而出,形如燕子雙尾。與其他瀑布更適合近看不同,燕子巖瀑布卻適合遠觀,從遠處眺去,水簾在紅巖之上蜿蜒,時而隱沒于綠樹之間,姿態十分靈動。
在赤水中部的葫市鎮金沙溝一帶,生長著成片的桫欏,那是一種從侏羅紀時期活下來的古老植物。如果看完了丹霞地貌和千道飛瀑就打道回府,錯過了桫欏,那就太可惜了。
大約在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也是食草恐龍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隨著漫長的地質變遷,恐龍滅絕,桫欏也幾乎從地球上消失。如今只有極少數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影,而赤水便是其中之一。
赤水的桫欏分布密集,保護區內外加起來近7萬株,是全國少有的集中棲息地。桫欏的生長條件極為苛刻,不能忍受陽光直曬,但在金沙溝,由于森林覆蓋率極高,保留下來一個接近侏羅紀的“局部小氣候”,桫欏在這里枝繁葉茂,可一旦離開,就不能存活。
赤水市桫欏保護區
入口處的恐龍雕塑爬滿青苔,瞬間將人帶到億萬年前的侏羅紀。進入溝內,山峰夾擊形成的天然屏障將峽谷封閉其中,讓人頓時對“局部小氣候”有了實感,碰上陰天,整片森林幽幽暗暗,靜得神秘,好像下一秒真有恐龍從陰影處邁著步子出來覓食。
不知不覺進入金沙溝腹地,這時空氣濕度驟升,腳下石板也沾滿水珠,像是下了一場大雨似的。直到一抬頭,看見一片高約5米,形如椰子樹,但又“似樹非樹”的植物出現在河溝對面,那奇特的樹形,即使早已看過了別人的打卡照片,但現場親眼所見還是會覺得震撼。
小心翼翼地、又急不可耐地跨過河溝,顧不上棧道濕滑,當我們站在樹下湊近觀察,才發現它的葉片輕盈如羽扇,從樹冠處垂墜打開,像在頭頂撐起了一把巨傘。如此輕柔飄逸的植物,卻挺過了無數次的地殼運動來到今天,不僅讓人感嘆自然大地的造化,往往出其不意。
在桫欏林中徒步@小菜旅途故事
來貴州,怎么能不逛古鎮。貴州古鎮不像江南古鎮聲名在外,但也因此保留了原始的風貌,其中一定要逛的就是丙安——那個“四渡赤水”中真正的渡口。
丙安古鎮建在巖崖河灘之上,背靠群山,三面環水。要進入古鎮,得從紅軍渡口,走過一座架在河上的鐵索橋。鎮子內部不大,一條400米的青石板主街貫穿始終,一邊是河水,一邊是吊腳樓,這些穿斗式結構的房屋沒打一顆釘子,全以圓木支撐墻面,再糊上一層混了稻草的泥巴。別看材料簡陋,手法粗野,但住起來才知道冬暖夏涼,走進屋里,還有種回到小時候,在外婆家的老屋過暑假的感覺。
依山而建的丙安古鎮
主街兩邊的商鋪多為本地人所開,樓上住家,樓下經營,賣的多是山里摘的、自家曬的土特產。我們一邊好奇地打聽這是什么,記下了曬醋、筍絲、石斛這些陌生的名字,一邊慶幸這里還沒被大魷魚、大雞排攻陷成千篇一律的“流水線古鎮”;也有開飯館賣小吃的,門口一字排開不銹鋼大圓盆,煨在爐子上,熱氣騰騰地冒著香,走過路過都忍不住探頭看看,里面燒的全是家常菜,白呼呼的豆花,油滋滋的臘肉,任誰看了不勾起饞蟲。
正看得眼饞,忽然又被一些背著背簍的流動小販吸引了注意,那是在快遞穿梭、外賣橫飛的城市里幾乎看不到的場景。由于古鎮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通行,蔬菜、干糧、日用品的補給都得靠肩挑背扛,來回運輸。
生活在古鎮里的人,雖說商業不甚發達,連賣東西的動作都有些生疏,但也正因為這分不熟練,反倒透出難得的松弛。我們在城市里鉚足了勁練習松弛,這里的人卻自帶松弛,擺攤做買賣就像出門曬個太陽似的,他們守著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過得自在從容。
在古鎮中溜達
回過神來趕緊覓食。丙安的豆腐是不得不吃的,才進古鎮時,就被橋下的烤小豆腐勾住,立馬列入清單。攤主阿婆先將豆腐干兩面煎黃,再放到炭火上烘烤,臨出鍋前,蘸滿辣椒面,撒上蔥花,以及注入靈魂折耳根,一口下去,外焦里嫩,只要2元一片,實在得很;還有筒筒筍燉臘豬蹄,是我們路過那些不銹鋼大圓盆時,憑著賣相就鎖定的菜式,再稱一條冷水魚,清水煮開,現燙魚片,配上老板打的蘸水,丙安的吃法是添一把薄荷葉,薄荷的清涼提升了魚肉的鮮甜,堪稱點睛一筆;末了煮上一坨黑豆花,完美收尾。
夜幕中的丙安古鎮@那個拍照的知柏
在消夏這件事上,赤水人說,他們自有一套哲學,那就是進山,入水,去蔭涼壩頭“菇起”。
盛夏將近,不妨也像他們那樣,找一處丹山峻谷,或是在桫欏森林徒步探幽,或是在百米長灘摸魚抓蝦,甚至挑戰一下刺激的瀑布跳水,玩一次紅石野谷的溯溪漂流,即使只是度過一段平靜的竹海環湖時光,再在晚風中的古鎮喝碗壩壩茶,點份素冰粉,來牙冰西瓜……在赤水,總有一種方式,幫你平緩消夏。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西西
圖片來源 / @耍不完、@海少漂流記、
@小菜旅途故事、@那個拍照的知柏、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