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黑神話·悟空》之后,《燕云十六聲》又成為國產游戲中的佼佼者。與前者更多聚焦于古建古跡不同,后者更注重歷史特定時代氛圍的還原。
燕云十六州又稱幽云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或燕云之地,是宋代定名的地理區域,位于如今的京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帶。
燕云之地的雞鳴驛古城 圖據視覺中國
“燕云十六聲”游戲除了名字與“燕云十六州”僅僅相差一字,其年代設定在五代十國至宋初的動蕩時期,正是燕云十六州歷史地位最關鍵的轉折點。
游戲地圖以燕山山脈、桑干河等為地理骨架,也還原了燕云十六州“北倚燕山、南控平原”的戰略地位。李煜、柴榮、趙匡胤等歷史人物以不同形式登場,游戲中流通的“周元通寶”符合宋初貨幣的使用狀態……游戲對燕云十六州相關歷史的借鑒,或已達到國產游戲的新高度。
《燕云十六聲》游戲場景
而燕云十六州失與得、得與失的經過,也是歷史上中原政權與北方勢力長期拉鋸撕扯、歷經數百年之久的漫長過程。
壹
燕云十六州多置于唐朝,唐肅宗的中唐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但直到公元938年被沙陀人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其實都未曾出現“燕云”一名。
燕云十六州,分為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山”指太行山。
山前七州包括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的幽(今北京市區)、薊(今天津市薊州區)、瀛(今河北省河間市)、莫(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涿(今河北省涿州市)、檀(今北京市密云區)、順(今北京市順義區)七州。
以及太行山以西、燕山以北的新(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儒(今北京市延慶區)、武(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云(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應(今山西省應縣)、寰(今山西省朔州市東)、朔(今山西省朔州市區)、蔚(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九州,一共十六州。
蔚州古城一角 圖據視覺中國
據學者趙鐵寒考證,“燕云”一詞似最早見于政和八年(1118)安堯臣所上書,其時上距十六州的割讓已有一百八十年之久。1123年,金人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約定,交還了燕京及其所屬六州,詔命山前諸州為燕山府路、山后諸州為云中府路,自此“燕云”才成為歷史地理中慣用的固定名詞,“燕云十六州”也才正式得名。
燕云十六州位于長城兩側,內部橫跨太行山和燕山山脈,地勢北高南低,位于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上。從春秋戰國起,就作為中原農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緩沖帶。沒有這一道防線,越過山脈的北方騎兵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就如入無人之境、難以阻擋。因此從漢至唐,這里都是中原帝國北境的第一道戰線。
張家口,宣化古城一角 圖據視覺中國
除了地緣上的戰略優勢,燕云十六州因為毗鄰塞外草原,氣候適宜草料豐富,也是重要的戰馬養殖地。馬匹作為組建騎兵的核心戰略物資,一旦失去這一地區,中原王朝的戰馬來源就會成為大問題。而中原盛產的茶、鹽、鐵等北方極度稀缺的物資,也需要燕云十六州來作為控制物資流入的喉舌地段。因此中原的安全,燕云十六州是重中之重。
張家口,張北草原 圖據視覺中國
然而在唐末五代十國的混亂中,燕云十六州卻失掉了。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于936年反唐自立,因為實力不濟,為求庇蔭而求助于契丹。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出兵扶植石敬瑭滅掉后唐建立后晉,作為回報,45歲的石敬瑭不僅按要求割讓燕云十六州予契丹,而且認34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稱“兒皇帝”。
清人繪后晉高祖石敬瑭(892-942)像 圖據 視覺中國
石敬瑭割讓得痛快無比,然而中原王朝的噩夢從此就開始了。奪回燕云十六州,成了此后一代又一代中原帝王耿耿于懷的朝思暮想。
貳
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收復寧州以及十六州中的瀛州和莫州。但到了五月要攻打幽州時卻病重,不得已返回汴梁后,六月即病亡。960年,后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了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后征伐定都太原的北漢,試圖以此作為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準備,但昔日的契丹、此時的遼國出兵援助北漢。宋遼交戰之下,宋太祖深刻意識到武力收復的不切實際,于是換一種思路想用金錢贖買失地,并專門在內府建立了存錢的“封樁庫”。但打不過就買得來?遼人并不這樣想。
買不來,只能打。宋太宗趙光義接班后,公元979年趁一舉滅掉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余勇,移師幽州準備一舉拿下燕云地區。結果,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
雍熙三年(986),不甘心的宋太宗卷土重來,兵分三路伐遼。西路的潘美和楊業,本來已經打下了云、應、寰、朔四州,形勢一片大好。結果東路軍主將曹彬貪功冒進、糧道被斷導致崩盤,遼軍主力猛撲而來,楊業身死疆場,戰果得而復失。
《楊家將》連環畫 楊業成為后世楊家將故事的來源
這場雍熙北伐的失敗,差不多讓朝野上下患上了恐遼癥,收復之念也不似此前那么強烈了。1004年,遼國大軍壓境,御駕親征的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以每年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的“歲幣”換來兩國和平。
和平的積極之處,是此后長達一百二十年里宋遼不再有大規模戰事,而歲幣相比備戰的軍費不過九牛一毛;和平的消極之處,是王安石和富弼所認為的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致使收復燕云更加艱難。宋神宗就認為不僅燕云之地收不回、每年還要給錢保平安,是身為宋人的恥辱。其因燕云而生的“取山后之志”,也是神宗朝推行變法急欲富國強兵的重要原因。
變法半途而廢,哲宗之后的徽宗趙佶卻又是個耽于享樂的藝術家。宣和二年,宋金簽訂“海上之盟”,相約夾攻滅遼。宋朝承諾將每年的歲幣轉納給金國,而目的是讓金國歸還燕云十六州。但使臣趙良弼第一次使金之前,徽宗的手諭卻是:
“據燕京所管諸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
這手諭不僅忽略了“燕京所管諸州城”不過只是十六州的一部分,更種下了金國在滅遼之后僅僅交還了十六州一部分的禍根。金人果然僅僅承諾歸還“燕京及所管州城”,而非完整的燕云十六州。
宋 趙佶 梅花繡眼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123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將十六州中的燕京及涿、檀、順、薊四州歸還宋朝,后來又象征性歸還了朔、武二州。說是歸還,金人已將人口及財產全部掠走,留給宋人的只是一座座空城。即便如此,宋朝還是得意非凡地在燕云地區設置燕山府,并給童貫這樣的“有功之臣”加官進爵。
金人看透了宋朝的底牌。1125年翻臉毀盟,重新攻占燕京及周邊地區,宋朝的燕山府得而復失——而這僅僅是粉碎的前奏。金人大舉南侵,1127年靖康之變滅亡北宋,宋人的燕云十六州之夢就此跟著朝廷一起崩盤。1153年,金國更將首都遷至燕京。
叁
偏安東南一隅的南宋,自保已經滿足,也就再沒有收復燕云十六州的奢望。北方卻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強人從遼人換成金人又換成了蒙古人。1213年,燕云十六州被成吉思汗的大軍占領,后來,元世祖忽必烈選擇定都于燕京,改名大都。
一度滅國無數、強悍無比的蒙古人,終于也迎來盛極而衰的一日。1367年,朱元璋派遣徐達及常遇春,北上征伐蒙元。在《諭中原檄》中,他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廣得士民之心。
綱領歸綱領,還需要周密精細的戰略。朱元璋的戰略是“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徐達依次平定山東與河南之后,沿運河北上“乘勝直搗元都”。1368年八月初二,元順帝趁夜北逃,明軍不戰而克大都。
山西代縣雁門關。燕云十六州被割讓之后,雁門關即成抗敵的第一前線。
燕云地區的收復,意味著漢文明中心可以重新回歸中原甚至北上,因此也為之后的朱棣遷都奠定了基礎。明朝不僅通過控制燕云地區重新構建起完整的北方防線,更是大規模重修長城,有效抵御了北方草原游牧勢力的進攻。
相比于宋朝,明朝收復燕云十六州看上去實在顯得太過容易。除了宋朝“重文輕武”導致的軍隊戰力不足、如狄青等名將屢屢被打壓之外,對手本身的力量對比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從遼到金到蒙古,北方政權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具備壓倒性的強大力量,北伐收復燕云十六州難度實在太大。等到蒙元已是強弩之末,北伐才能勢如破竹。實際上,明初的北伐也是史上“以南擊北”幾乎是破天荒式的成功先例。
雖然明朝被清朝取代,但因為明清兩朝都定都北京,燕云十六州從此也就始終牢牢地掌控在中央政權手中。而其中薊州建于984年的獨樂寺山門、應州建于1056年的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從遼代以來始終屹立不倒、靜觀風云。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應縣木塔
一千余年過去,無論燕云十六州見過多少遼人宋人金人、元人明人清人,早已全都是難分彼此的中國人。
文/啟凌 編輯 蔣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