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距離“靖康之恥”已經過去了整整102年,距離岳飛遇害的那段悲痛歲月也已有90年之久。
金朝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金哀宗在絕望中選擇了自殺,臨終時,他特意囑托大臣務必焚燒他的遺體以免羞辱。
然而,火焰剛剛燃起不久,南宋與蒙古組成的聯軍迅速攻入皇宮,找到了金哀宗的尸體,將其殘忍地一分為二,南宋和蒙古各自帶走一半,借此泄憤發泄積怨。
從巔峰時期擁有超過700萬人的龐大金國,到滅亡時只剩下寥寥10萬人,這就是南宋以血債血償的決心與憤怒。
盡管南宋朝廷成功聯合蒙古共同消滅了金國,但在當時的局勢下,這場“聯蒙滅金”的策略,無異于“前門拒虎,后門進狼”,風險巨大。
南宋統治者早已意識到蒙古的潛在威脅,但當時他們最迫切的目標是徹底擊垮金國,洗刷當年“靖康之恥”的恥辱。
“靖康之變”發生后,康王趙構雖建立起南宋朝廷,但對于那些流亡南方的官員和將領來說,徽欽二帝被俘的屈辱如同一塊沉重的心石,永遠壓在心頭。
因此,他們從未停止過對金人的反抗,正是依靠這些堅強的抵抗力量,趙構才能聯合眾多忠勇將士,重建南宋政權。
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曾在“靖康之變”發生時鎮守滹沱河畔(音“呼駝河”)。金軍進攻時,他被迫退守趙州城,與王淵并肩守衛城池。
面對人數遠超己方數倍的金軍,韓世忠機敏地趁著風雪夜色,率領三百精銳兵士突圍,直搗金軍主帥帳篷,將其斬殺,致使金軍軍心大亂,最終潰散退兵。
此后,他持續在河北地區率軍抗擊金軍,無論在軍中還是民間都享有極高威望。
得知趙構逃至濟州(今山東巨野)后,韓世忠立即帶領部隊前往迎接,擁護趙構重建朝廷,并護送其抵達南京加冕稱帝。
南宋遷都臨安后,韓世忠繼續鎮守鎮江、江灣一帶。金軍追擊宋高宗趙構北撤時,他曾在長江一帶迎敵。
著名的黃天蕩之戰中,金軍主帥完顏宗弼幾乎被韓世忠生擒。
完顏宗弼不僅
是攻宋的主將,更是金國主戰派的核心人物,若能在此戰除掉他,岳飛日后的遭遇或許會有極大不同。
據說完顏宗弼得以脫險,是因為一名奸細指引他挖通了老鸛河水路逃生。
但史料中也記載,韓世忠若非崇福禪院的僧侶率領千余名百姓相助,水上作戰的失敗或將使他命懸一線。
岳飛更是名震一時,他先后參與并指揮數百場戰斗,從金軍手中收復了建康、襄陽六郡。
北伐之師揮師北上,收復了黃河沿岸的鄭州、洛陽,并在郾城、潁昌大敗金軍,眼看即將渡過黃河收復大半失地。
雖宋高宗趙構及奸相秦檜出于求和考量召回岳飛,但岳飛的勇猛激勵了許多州縣抗金,完顏宗弼欲一舉滅南宋的計劃因此擱淺。
偏居南方的南宋雖屈辱,但也贏得了喘息復仇的機會。
然而,最初登基的康王趙構擔憂迎回徽欽二帝后自己會失去皇位,故而召回并殺害了岳飛。
繼趙構之后的宋孝宗趙昚(音“甚”),曾派遣張浚(非陷害岳飛的張俊)發動北伐;宋寧宗趙擴也派韓侂胄(音“韓托晝”)北伐。
雖兩次北伐未能根本成功,但南宋欲洗雪國恥、收復失地的心志始終未變。
不過,金國當時依舊強大,單憑南宋力量雖收復部分小城,想徹底消滅金國依然極為艱難。
北方除了金國,還有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以及統一蒙古各部的鐵木真。
為了滅掉金國,南宋繼“聯金滅遼”之后,再度選擇“聯蒙滅金”的策略。
而此時的金國也正好給了南宋與蒙古聯手的機會。
女真人生長在白山黑水的嚴酷環境中,艱苦的生活鍛造了他們驍勇善戰的性格,契丹人曾評價女真人“滿萬不可敵”。
相比之下,北宋由于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江山,文臣權勢遠超武將,朝廷整體輕視武將。
北宋軍力并非薄弱,主力是種師道帶領的種家軍,但宋欽宗為避免得罪金人,拒絕種師道屯兵黃河的建議。
種師道因朝廷無視勸告而憂憤成疾,很快去世;另一位主戰派大臣李綱被調離前線任職河北。
內部無力,外有奸臣,加上宋徽宗迷信,使“靖康之恥”成為必然。
占據半壁江山的金國離開白山黑水的艱苦環境后,不久便被中原繁華蒙蔽雙眼。
金國的衰敗開始于“漢化”進程。
從制度上講,“漢化”并非壞事,但金人最先學習的卻是享樂與官僚腐敗。
女真人因騎射傳統,軍隊戰斗力極強;然而一旦追求奢靡安逸,銳利的爪牙便開始鈍化。
官僚腐敗的危害更甚。
當官員們忙于推卸責任、明爭暗斗時,金國已無異于“靖康之變”前的北宋。
金世宗曾意識到這一危機,任內禁止女真人改漢姓、穿漢服,力圖保持傳統風貌。
但他的努力終不敵腐敗風氣,金世宗死后,一切迅速倒退。
1168年金章宗即位,金國人口由300萬戶激增至722萬戶,達到巔峰,然而危機也浮現。
金章宗在位期間,黃河三次決堤,財政嚴重惡化。
盡管他酷愛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但治國能力遠不及偶像。
為彌補財政缺口,金章宗濫發紙幣(北宋時期已有“交子”紙幣)。
此舉導致通貨膨脹,雖上層影響不大,但無數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而這些百姓,正是推翻王朝的根基力量。
1206年金軍在“開禧北伐”中戰勝南宋,僅憑借南宋內部的權力斗爭和政治內耗;此時金國已完全走向衰敗。
統一草原諸部的蒙古大汗鐵木真,因先祖俺巴孩被金熙宗殘忍殺害,發動蒙古對金戰爭。
蒙古軍雖人數不及金國,但草原鐵騎驍勇善戰,且統一后沒有內部權力紛爭,戰力極強。
1211年野狐嶺之戰,蒙古10萬大軍大破金國50萬軍,金國元氣大傷。
金國衰落固然因蒙古侵襲,但內部腐敗同樣是重要因素。
蒙古與金的戰爭持續23年,金軍節節敗退,甚至將都城由中都大興府遷至開封。
但要徹底滅金,蒙古仍需南宋配合。
當時蒙古大汗窩闊臺根據金軍布防,規劃三路進攻路線:東路軍從山東濟南進攻汴京,西路軍從關中地區壓制,窩闊臺親自率中路軍正面攻汴京。
中路軍必須通過險要的潼關,金軍主力據守此地,潼關守軍與汴京守軍互相支援形成堅固防線。
為速攻汴京,窩闊臺命拖雷率西路軍繞開潼關,迂回至金軍側后方。
此路徑需穿越大散關深入南宋領地,南宋自然不會輕易放行,除非雙方結盟。
1232年,蒙古派遣王檝出使南宋,商討結盟滅金事宜。
蒙古提出的條件極具誘惑力:滅金后,以河南淮陽縣和上蔡縣為界,東南歸南宋,西北歸蒙古。
盡管收復失地誘人,南宋內部對結盟蒙古意見分歧明顯。
以參知政事喬行簡為首者認為:金國是南宋和蒙古間的緩沖地帶,借道蒙古無異于唇亡齒寒,風險巨大。
但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張:金國已無力抗衡蒙古,與其繼續給金繳納歲幣,不如聯合蒙古清除這個死敵。
畢竟,南宋對金人一直懷有“不共戴天之仇”。
蒙古滅金后,南宋可暫時緩沖,將力量集中應對蒙古南下。
朝廷經過激烈爭辯,真德秀派占上風,最終決定聯合蒙古滅金,雪國恥為首要目標。
1233年,南宋派大將孟珙攻占鄧州、唐州,后與蒙古塔察兒聯合圍困蔡州。
曾達到722萬人的金人,到滅亡時僅剩不到10萬。
金朝最后皇帝金哀宗因體型肥胖無法騎馬逃跑,將皇位傳給大將完顏承麟后自殺。
完顏承麟亦難逃亂軍之劫,不久戰死,金政權終告覆滅。
金哀宗完顏守緒終未得全尸,死后被南宋和蒙古分尸而取,分別帶回發泄憤恨。
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南宋能做到如此地步,足見其對金朝的仇恨之深。
雖然南宋報了“靖康之恥”,但隨之而來的代價也隨之而來。
金國滅亡后,蒙古原承諾給予南宋土地,卻反而在南宋意圖收復河南時與其為敵,雙方聯盟破裂。
1234年金國滅亡后,1235年蒙古便對南宋發動戰爭。
南蒙戰爭持續45年,初期因蒙古主力西征,南宋在對峙中略占上風。
但南宋雖占優勢,始終采取防守策略,未能主動進攻。
待忽必烈繼位后,戰局迅速逆轉。
南宋朝廷似乎總在關鍵時刻出現“奸相”。
“靖康之變”時有蔡京,阻撓岳飛收復失地的是秦檜,南宋末年又出賈似道。
內憂外患交織,盡管有陸秀夫、文天祥等忠臣,終難挽救敗局。
1279年,陸秀夫背負8歲皇帝趙昺于崖山跳海,南宋徹底滅亡。
回望當年與蒙古聯手滅金,南宋不過是“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今年春季熱映的電影《滿江紅》再現了南宋初年的屈辱歷史,直接激發了民間祭拜打秦檜的人數大增。
縱觀兩宋歷史,朝廷并非沒有組織起抵抗金軍的力量,反而是內部官員權力斗爭,讓真正有志收復失地的將士無用武之地。
韓世忠、宗澤、岳飛、劉琦等名將多次擊敗金兵,文人如辛棄疾亦文武兼備。
“靖康之變”前,李綱、種師道這樣的將領也都在,但皇帝只求安逸,才讓宋朝得“弱宋”之名。
當權者不肯用心,縱然將帥再努力,也難改國勢衰微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