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國志》其實就是《叛將傳》或《貳臣傳》,這種說法還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就連《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是先當蜀漢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又當了曹魏和晉朝職著作郎、巴西郡中正、長廣太守、治書侍御史、太子中庶子,也算貶義的“三朝元老”了。
漢末三國兩晉,文臣武將換主公,比我們今天轉行還容易、頻繁、普遍,我們僅以著名的蜀漢五虎大將和曹魏五子良將為例,就會發現這十人中只有樂進和張飛沒換過主公,換主公次數最多的,就是在五子良將中排名第一的張遼——他不但頻繁換主公,連姓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五子良將”之說出自《三國志·列傳第十七》,該傳記的排名是張遼第一、樂進第二、于禁第三、張郃第四、徐晃第五:“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張遼之所以能位列“五子良將”之首,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資格較老、前期戰功極大的于禁晚節不保;其二,比張遼更厲害的高順被曹操殺掉了。
建安三年前,張遼的名氣并不是很大,陳宮、高順,甚至郝萌、曹性、成廉、侯成、魏續、宋憲手里的兵似乎都比張遼多。
我們看《后漢書》和《三國志》,都能知道呂布沖鋒陷陣的時候主要帶誰,以及陳宮高順在呂家軍中的地位:“紹與布擊張燕于常山。燕精兵萬余,騎數千匹。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
史料也提到了建安元年六月呂布部將郝萌嘩變,曹性砍傷郝萌手臂、高順斬殺曹性,并揭發陳宮參與叛亂:“時宮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覺之。布以宮大將,不問也。”
那次嘩變,把呂布弄得十分狼狽,“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
平息嘩變之后,曹性接管了郝萌的部隊,高順卻丟了兵權:“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后,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及當攻戰,故令順將續所領兵,順亦終無恨意。”
高順備受呂布疏遠欺壓,按理說是更容易被勸降,而張遼則是被呂布委以重任,似乎不應該主動投降:“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后,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還,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張遼為丁原從事(助理刺史)的時候,呂布是丁原的主簿,從上面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們既能看到張遼改了姓氏,也先后以丁原、何進、董卓為主公,二十八歲就被呂布任命為魯相——漢朝自世宗孝武皇帝劉徹開始,諸侯王國的大權就全掌握在國相手中,而諸侯只是吃賦稅交酎金而已。
呂布對“老同事”張遼很不錯,不讓他打仗,卻給了他地盤,張遼的“報答”方式也很有意思:“太祖破呂布于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直接賜爵關內侯,大漢司空、行車騎將軍曹操還真是大方,他給張遼如此重賞,也是符合漢朝軍官制度的:率部千人歸降等同斬首千級,可封關內侯,再往上,就是都亭侯、名號亭侯(比如漢壽亭侯、宜城亭侯)、都鄉侯、名號鄉侯(如西鄉侯)、縣侯、公(如山陽公、安樂公)、王。
張遼一投降就得了個關內侯,后來逐步晉升為都亭侯、都鄉侯、晉陽侯,食邑二千六百戶,而他的“老戰友”高順,則被曹操斬殺:曹操斬殺高順而重賞張遼,是千金買馬骨,還是他認為忠臣不可重用?
曹操攻克下邳,“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后葬之。”所謂“梟首”不僅僅是砍頭那么簡單,而是要掛在高處(城樓或高桿)才算“梟”。
高順是忠臣良將,陳壽沒敢寫的,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寫了:“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所將七百余兵,號為千人,鎧甲斗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高順有沒有換過主公,史料中沒有記載,但特經常勸諫呂布,卻是有記載的,而張遼數易其主,曹操也必然是知道的,這就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疑問:曹操和劉備都以求才若渴、知人善任著稱,為什么曹操寧肯重賞主動投降的張遼,也卻一定要斬殺勇猛且人品高尚的高順?
帝王心術我們猜不透,但是僅以史料為依據,我們也能發現高順已經陷入“忠臣不可重用”的困境:如果他投降,那就不再是忠貞不二,不可重用;如果他不投降,那就必然被殺掉,還是不可重用。
高順的人設就是“忠勇”,而張遼則是“通達”,說好聽一點,是良臣擇主而事,說白了,還是待價而沽,是可以“收購”的,如果您是曹操,是喜歡未必真心歸順,且可能題呂布報仇的高順,還是喜歡換主公如換衣履、拿誰俸祿就替誰干活的張遼?
前面咱們說過,曹操重賞張遼的時候,是漢朝司空(當時為三公之一)行車騎將軍,那是因為漢天子劉協想封給曹操的大將軍,被袁紹弄去了(曹操主動讓的),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才廢三公而設丞相并自任。
漢末亂戰,劉備不會打“蜀”字旗號,曹操的部隊也不是“魏軍”,就連孫權被尊稱為“孫討虜”、“孫會稽”,也是因為他是大漢朝廷冊封的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呂布誅殺董卓后,受封假節、儀同三司、奮威將軍(一說為奮武將軍),跟曹操作戰的時候,呂布是平東將軍、平陶侯(他自稱徐州刺史,朝廷不認),而且金印還是曹操拿出自己的藏金鑄造的:“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金印紫綬是九卿及以上級別的標志,四方將軍因紫綬金印而與九卿、州牧平級)以籍心……’布乃遣登奉章謝恩,并以一好綬答太祖。”
看了這些梟雄名將的官爵,我們就能理解曹操為什么一定要斬殺高順而重賞張遼了:高順忠于的是割據諸侯、反賊呂布,也就是“一心附逆”,他不是“忠臣”而是“幫兇”,而張遼則是既降曹也降漢,可謂識時務者為俊杰。
當然,這樣說難免有貶低高順洗白張遼的嫌疑,但是讀者諸君也可以換個角度來問:高順忠于呂布卻不被信任和重用,曹操為何不給他面子和臺階,讓他像張遼一樣歸降?如果高順歸降曹操,后來能受封怎樣的官爵?曹操殺高順,僅僅是因為高順忠誠度太高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