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己辛苦積攢了幾十年的資產,仿佛被一只無形的大手一點點“吞噬”。仔細探究便會發現,中國老百姓資產縮水主要集中在房子、車子、投資理財這三大領域。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居民習慣將財富集中在這些領域,而在經濟通縮、資產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大環境下,這些領域風險較大,財富縮水也就難以避免。
1、房價下跌,資產大幅縮水
前些年,房價瘋狂上漲,樓市賺錢效應顯著,國內居民資產大多集中在房產上。數據顯示,房產占居民家庭總資產的77%,金融資產僅占23%。這種資產配置方式,在房價上漲時能保值增值,可一旦房價下跌,資產縮水就不可避免。
國內房價大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中國房價瘋狂上漲20多年,缺乏像樣調整,形勢變化后便步入長期下跌趨勢;其二,疫情過后,多數人收入減少,難以支撐高房價;其三,經歷多年疫情,人們買房更理性,沖動購房者越來越少。
2、車子貶值,越來越不值錢
前些年,購車成為很多家庭的熱門選擇,車子成為不少家庭的第二大重資產。然而如今,二手車價格跌幅驚人。網友潘亮2020年花18.5萬買了豐田卡羅拉,因工作單位近,車子基本沒怎么開。到2025年3月,他想賣車時發現,這輛二手車子只能賣5萬多,短短5年貶值70%。
二手汽車快速貶值,也有三個原因。一是出行方式多樣化,很多人選擇公交、地鐵、出租車等,購車需求下降;二是新車市場降價促銷,新車價格越來越便宜,不少人更愿意購買新車;三是疫情后,中產家庭收入減少,購車需求萎縮,新車銷售滑坡,二手車自然更不值錢。
3、投資理財導致資產縮水
前些年,P2P理財收益率較高,吸引了很多中產家庭投入畢生積蓄。但最終P2P理財平臺集中爆雷,導致中產家庭資產快速蒸發。購買公募基金的基民也損失慘重,僅2024年,很多基民投資虧損在20-30%。
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后,情況也不容樂觀。由于債券市場風險上升,貨幣市場收益下降,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未來風險可能越來越大,投資者面臨資產縮水困境。
究竟是什么“拿走”了老百姓辛苦積攢的資產?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政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推高房價,人為制造股市泡沫,泡沫破裂后,跟風者只能買單;另一方面,很多老百姓不看大趨勢,缺乏風險意識,盲目跟風,最終被套在股市和樓市的歷史高位,成為接盤俠。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要想資產不縮水,把錢存在銀行或購買國債或許是更穩妥的選擇,至少本金和利息有保障。在資產市場風云變幻的今天,我們更需保持理性,謹慎投資,守護好自己的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