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建筑時聞(ID:Akacqi-cs001)
本文已獲得授權
近日,廣州琶洲的騰訊微信總部大樓因拆除懸挑平臺上的標志性“小房子”引發熱議。
該建筑是由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設計完成。建筑師設計的原方案旨在打破傳統辦公空間的封閉性,通過四道懸挑平臺(最大跨度28米)嵌入會議室、溫室等模塊化“小房子”,形成“每隔十幾層一個村落”的立體社區。這一設計試圖將自然與工作融合,呼應騰訊“開放互聯”的企業理念。
然而,實際建成后,部分公眾認為這些不規則的小房子與主樓流線型玻璃幕墻格格不入,甚至被認為“懸空違建”。社交媒體上,“小黑屋”的標簽迅速傳播,形成對設計美學的集體質疑。
盡管網友將拆除歸因為“騰訊聽勸”,但業內人士指出,調整更可能是多重因素的綜合結果,首先是技術挑戰,懸挑平臺施工難度極高,需依靠預應力鋼索系統平衡受力,模塊化單元的維護與安全性或存隱患。
其次就是原設計的“村落空間”可能在實際使用中與辦公效率沖突,簡化結構更符合現代企業對高效空間的需求。作為月活13億的國民應用,微信總部大樓需兼顧公眾審美與企業形象,拆除后更顯簡潔科技感。
支持者認為,拆除后的建筑線條更流暢,與珠江天際線和諧相融,符合科技總部“少即是多”的美學。反對者則惋惜“垂直村落”理念的消逝,認為這是對創新設計的妥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標志著中國城市化從“專家主導”向“公眾共建”的轉型——社交媒體讓建筑成為全民討論的公共議題,企業也需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平衡。
騰訊曾承諾向公眾開放大堂、藝術長廊等空間,未來市民或可沿懸挑平臺漫步至珠江。無論“小房子”存廢,這座大樓仍是琶洲“科技三角洲”的重要符號,其演進過程本身即是對“建筑如何服務人與城市”的持續探索。
- End -
內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責聲明|
本文轉載自:建筑時聞
尊重知識產權,版權歸原創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創,否則均為轉載或出自網絡整理, 如發現內容涉及言論、版權問題時,煩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做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