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工齡不到31年,個人賬戶近39萬元,養老金6400元,屬于高水平嗎?
“我媽是前年退休的,養老金當時領到了6400元。我對養老金沒有概念,當時覺得還可以,沒想到上班之后才發現是如此之高。因為我辛辛苦苦上下班,動不動還得加班,才領4000多元,我屬實有點羨慕我媽了!”
網友的留言引起了討論,口徑基本都一致,那就是退休后的生活太美好了。
似乎父母那一輩子的人什么都趕上了,考上個大學甚至是中專,都能包分配工作,遇上好單位還能分房子,就算是不分房子也有好多補貼,最重要的是養老金一年一漲,比自己工資漲得快多了!
一,怎么做到短工齡,高養老金的呢?
看到網友媽媽的養老金確實很驚艷,她是2023年10月正式退休。其工作履歷顯示,1991年參加工作,1993年開始繳納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達30.83年,其中視同繳費年限為1年。
截至退休時,其個人養老金賬戶余額為39萬元,平均繳費指數高達2.5,當地養老金計發基數為7077元,對應的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為18000元,最終核定的月養老金待遇為6400元。
通過這些簡單的數據我們發現,網友媽媽的單位屬于好單位,平均繳費指數接近于3(最高檔就是300%),說明她媽媽是好單位里面的中高層干部。
而且據網友所述,媽媽工作似乎也沒她那么忙。媽媽退休后的狀態,比她剛上班的年輕人狀態好多了。
問題來了,網友媽媽養老金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先來看看這個圖:
二,養老金構成及計算過程:
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過渡養老金,下面來看看得計算過程:
1.基礎養老金
依據公式「基礎養老金=(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 +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養老保險累計繳費年限×1%」,可得:
(7077 + 18000)÷2×30.83×1\\% = 4005.59元
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全國統一,所以,這位媽媽主要是得益于平均繳費指數高,所以,才31年的工齡,就能領6400元的養老金,屬實是令人羨慕嫉妒恨。
2.過渡性養老金
按照公式「過渡性養老金=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1.2%×建立個人賬戶前的視同繳費年限」計算:
18000×1.2\\%×1 = 216元
過渡養老金其實還是比較少的,不過從單價上來看,只有一年就多領216元,也是屬于企退人員的高水平,也難怪網友對比之后內心受到了“傷害”。
3.個人賬戶養老金
根據公式「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退休年齡對應的計發月數」(假設退休年齡對應計發月數為174個月):
390000÷174 ≈ 2241.38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更不用說了,就算是利息忽略不計,個人賬戶余額38萬元,平均分成31年,那就是每年個人賬戶存進去12258元。再進一步平均到12個月,每月需要存進去1021元。
眾所周知,企業職工只有工資里扣的8%進入個人賬戶,反推出網友媽媽的工資是1021/0.8==12769元。
從而得出這位媽媽的年薪在15萬以上。可想而知,大概率是剛畢業的時候,不足這個年薪,后期晉升提拔后超過這個年薪,以至于個人賬戶余額達到38萬。
三,養老待遇影響因素分析
1.基礎養老金:盡管該職工平均繳費指數(2.5)顯著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由于當地養老金計發基數為7077元,基礎養老金最終定格在4005.59元,真屬于退休待遇高的。
2.過渡性養老金:視同繳費年限僅1年,直接造成過渡性養老金偏低,僅為216元,反映出其工齡中可享受過渡性政策的部分較短。
3.個人賬戶養老金:得益于高達39萬元的賬戶積累,個人賬戶養老金達到2241.38元,成為養老金待遇的重要支撐。
從這位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工齡即便是短一點也無所謂,超過30年就屬于長的,如果每年繳費指數高,同樣可以領到高養老金。大家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