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不是打給別人看的,1942年,滇緬公路被封前三個月,中國全國只剩下不到90天的物資,不是遠征,是絕境下的背水一戰。
滇緬公路:中國抗戰的最后一口氣
中國不是主動想進緬甸,是被逼到緬甸去的。
1940年之前,中國抗戰還能靠三條路活著:蘇聯援華物資經新疆進來;法國控制下的越南鐵路從海防運抵昆明;第三條,是從仰光上岸,穿過緬甸,抵達昆明的滇緬公路。
1940年,越南淪陷,1941年,蘇聯援助中斷,兩條路斷了。
只剩滇緬,這是一條用十萬中國民工雙手鑿出來的命脈。
1937年開建,1938年底通車,全長1146公里,從昆明一路南下到仰光,翻山越嶺,崖邊是懸崖,坡底是尸骨。
1942年1月,國民政府內部文件顯示,物資最多只夠三個月,然后就是斷炊,不是“困難”,是徹底斷絕所有外援。
這就是背景,不是戰略決策,不是配合盟軍,是沒米下鍋。
日軍當然清楚,“切斷滇緬,擊垮中國”,是南進計劃的一部分。
緬甸是重點,不只是因為它通往中國,更因為它通向印度。
日本人想在中東和德軍會合,如果緬甸淪陷,日軍可從仰光出發,三步到達印度邊境,切斷英印聯系,威脅中東石油和蘇伊士運河。
英國當然怕,但初期壓根沒準備好。
1942年1月,仰光已經出現日軍空襲跡象,中國電報建議提前部署防御,英國回電兩個字:“不必。”
3月8日,日軍攻陷仰光,英國人慌了,緊急來電:請求中國援軍。
這不是邀請,這是請求,這時候,中國高層在陪都重慶已經開會七次,結論明確:不去緬甸,等死,去了,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出征部隊是第5軍,這是蔣介石手上最能打的王牌。
遠征軍總司令是羅卓英,作戰總指揮是史迪威的老熟人杜聿明,這不是支援,是孤注一擲。
盟友之間沒有浪漫,只有冷冰冰的算計
遠征軍剛到緬甸,英軍就開始撤退了。
不是潰敗,是直接放棄,同古戰役,最能說明問題。
1942年3月底,日軍強攻同古,200師師長戴安瀾不等命令,直接率部前出迎戰,五千人守陣地,后方英軍,一槍未放,就后撤。
戴安瀾憤怒地拍桌子:“英軍退了,我們也撤?”
參謀搖頭:“不能撤,后面沒退路。”
這仗打了整整12天。血戰之后,傷亡兩千,殲敵五千,但英軍后撤太快,后勤斷絕,最后被迫放棄陣地。
戴安瀾說了一句:“我們不是來陪他們演戲的。”
戴安瀾
不是一句氣話,是事實,英國的全部戰略重心,在歐洲。
丘吉爾當時在戰時內閣的原話是:“亞洲戰場可以丟,但英倫不能失。”
1942年3月下旬,史迪威與蔣介石商談應對方案,記錄中有一段對話:
史迪威問:“如果英軍繼續后撤,你們怎么辦?”
蔣介石沉默良久,說:“我們走,我們帶傷員也走,中國不留孤軍。”
這是承諾,也是底線。
美國當時態度微妙,租借法案的物資運不進來,就只能靠“駝峰航線”。
從印度阿薩姆邦起飛,飛越8000米喜馬拉雅,再到昆明,每運一噸物資,要耗費五噸燃油。
成本是地面運輸的七倍,而且天氣極差,飛行員死亡率最高達30%。
所以,美國更希望滇緬公路能保住,這是對中國支持的最大前提。
1942年4月初,美國軍方向史迪威發電:全力支援中國入緬作戰。
但問題是,滇緬路這一頭,中國是拼了命;另一頭,英軍沒打算死守。
整個緬甸戰役,英國始終不肯在主線上布防,前線靠中國,后線靠天意。
4月下旬,英軍宣布全面撤出緬甸,中國遠征軍陷入孤軍境地。
從同古到仁安羌,幾乎所有陣地都成了中國軍隊獨自防守,沒有補給,沒有火力支援,甚至連撤退路線都沒人通知。
5月初,遠征軍開始大撤退,路線被敵軍堵死,三萬多人從野人山翻山越嶺,七成染病,近萬人死在途中。
到了印度時,很多士兵全身浮腫,赤腳,渾身長蛆,這不是戰敗,是生還。
英方通報中一句話:“中國部隊無組織撤退。”這句話,成為此后無數輿論攻擊遠征軍的“證據”。
沒有提英軍先撤,沒有提糧彈斷絕,沒有提中國士兵背著傷員走出原始森林。
這才是“盟軍”,不是并肩作戰,而是各懷鬼胎。
不是打勝仗,是攔住日本人的腳步
滇緬失守,是全線潰退,不是戰術撤退,是被撕開口子后,被迫逃命。
中國出兵緬甸,目標本是牽制日軍、保住滇緬公路,結果,英軍先跑,美國在看,中國軍隊全線裸奔。
從仰光到八莫,日軍一路推進,速度比預期快了整整三天。
緬北山區,地形復雜,通訊失聯,命令下不去,兵力調不過來。
最尷尬的是中印邊境沒有統一指揮權,杜聿明部從緬甸西路退入印度,直屬史迪威;羅卓英部繞回云南,歸蔣介石直轄。
部隊全斷線,情報靠人帶話,傷員只能就地掩埋。
5月,日軍逼近印度邊境,英軍開始調兵增援本土防線,印度人第一反應不是抗戰,而是暴動。
印度國大黨趁機煽動“退出帝國”,要求英國放人自主。
英國措手不及,,眼前是日軍,背后是印度反殖民勢力。
此時才真正意識到:“如果中國軍隊不擋在前面,印度將是下一個緬甸。”
遠征軍剩下的殘部,被命令駐守印緬邊境,沒有補給,沒有回國命令。
他們不是守衛邊境,是替英國守住印度。
這一年,杜聿明在信中寫道:“我們不是在支援英軍,而是在替英軍還債。”
印軍將領口頭感謝,轉身卻推卸所有責任。
在戰后英國官方文件中,甚至將滇緬失守的主要責任歸結為“中國部隊作戰消極”。
所有文件里,幾乎不提英軍擅自撤退,不提英國對緬甸防線幾乎未做準備。
同年,中國軍方將此事記錄歸檔,標題很短:《以死為援》。
“反攻”不只是軍隊的事,是一場被看見的賭命
1942年慘敗后,蔣介石沒有撤回遠征軍,而是做了一個冷靜且危險的決定:
留軍于印,整訓反攻。
這支部隊重組為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編制,交由史迪威訓練,美國開始提供武器和補給,同時派出訓練官、情報員、醫療隊。
最關鍵的是,中印公路同時開工。
從印度利多出發,穿越野人山、密支那、八莫,一路鋪到云南芒市,全長1700公里。
這是另一條“滇緬路”,也是生死線。
修路部隊超過10萬人,大部分是中國工兵,熱帶叢林、疫病、水蛭、毒蛇、瘴氣、塌方,每一公里都埋著尸體。
美國記者到前線采訪,問工兵:“你們修的這條路,是不是太難走?”
士兵咧嘴一笑:“不是我們難走,是日本人走不了。”
1944年春,反攻開始,第一戰:松山。
松山是滇西門戶,海拔2400米,山體堅硬,易守難攻。
71軍出戰,前后作戰74天,敵我兵力比接近1:1,但地形全部有利于日軍,山上布滿地雷,暗堡交錯,守軍為日軍老練部隊,已固守半年。
第一輪攻擊失敗,傷亡慘重,71軍指揮部強令繼續強攻,使用爆破、火焰噴射器逐一清點暗堡。
單單清掃地雷,就炸傷數百人,每推進十米,要死三十人。
松山戰役結束時,71軍損失7763人,敵方全滅,尸體堆滿半山,整個陣地寸草不生。
這一仗被西點軍校列為“不可思議”的步兵突襲戰例。
打下松山,就打通了滇西。
1945年1月,中印公路貫通。
這一刻開始,所有援華物資終于可以從印度運到云南,再分流全境。
遠征軍不是打了一場勝仗,而是打通了一條血路。
戰后英美輿論開始修正對遠征軍的態度。
美國軍方戰報中稱:“若無中國遠征軍,緬甸戰區將無從存在。”
史迪威對蔣介石說:“中國部隊已能正面抗擊日本精銳,這一點,美國軍方已無質疑。”
這是承認。
不是因為勝利,而是因為死人夠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