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很高興,因為媽媽給我買了新的健身器”“要過生日了,我很期待,我要邀請小伙伴一起慶祝”……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匯愛大廈)內,一場充滿愛與溫暖的心靈之旅正溫情開展——在“匯愛好心情”公益項目心理團體輔導課程中,心智障礙殘疾人學員們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分享情緒,在專業心理輔導中擁抱陽光。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作為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重點打造的公益項目,“匯愛好心情”通過“專業機構+團體活動+家庭支持”的多元模式,已累計為超過3000人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成為助力心智障礙群體構筑情緒屏障、融入社會生活的重要支撐。
團體輔導課
在互動中解碼情緒密碼
走進心理工作室團體心理輔導課的課堂,30余名心智障礙殘疾人學員圍成一圈,正隨著歡快的節奏做“十巧手手指操”。靈活舞動的手指不僅鍛煉著精細的動作,更讓學員們在韻律中舒展身心,為心理工作室羅葉老師即將開啟的“心手同繪 情緒奇遇記”輔導課做好情緒鋪墊。
平靜、興奮、委屈、慚愧、心煩……這些普通人細膩的情緒表達,在心智障礙殘疾人的身上同樣存在,如何讓他們理解這些情緒并且勇敢地分享,羅葉老師希望通過輔導課讓學員們看見“自己”。
“情緒天氣預報”環節中,學員們用“晴天”“多云”“雷陣雨”比喻心情:“我心里下著小雨,感覺有些疲憊”“我像晴天一樣平靜滿足”……抽象的情緒通過天氣意象變得直觀可感,學員們在分享中逐漸理解自身與他人的情緒狀態。在認知情緒表情環節,他們從30余種圖片中快速挑出與當下心情相符的表情,踴躍分享。
課堂上,大多數學員分享著簡單而質樸的快樂:“我有了新的健身器”“我要過生日了,要邀請小伙伴一起來”“我的侄子要小升初了,我想他考出好成績”……分享中,每一名學員都在認真傾聽并為同伴的快樂而興奮地鼓掌。
“他們與我們的共同點,遠遠大于差異點,我們希望這種團體心理輔導課可以讓這些心智障礙殘疾人感受到來自集體的包容和溫暖的力量。”羅葉老師說。
課堂的高潮落在“情緒臉譜”創作上。學員們用畫筆為白色臉譜注入色彩:俏皮的小丑、艷麗的花紋……難以言說的情緒通過線條與色彩自然流淌,現場氛圍溫馨治愈。這種藝術表達形式,正逐步提升著學員的情緒識別能力與社交互動意愿。
多元服務體系
構建心理支持生態網絡
據了解,示范中心心理工作室通過“個性化咨詢、興趣小組、團體輔導、家庭治療”四大服務板塊,構建起精準化心理支持體系。其中,專業心理咨詢師志愿者為100余人次提供一對一咨詢,定制方案緩解心理壓力;“手心的陽光”興趣小組每月開展三次活動,搭建同伴互助平臺;“詩歌誦讀”“看見情緒”“青春期心理健康”三大系列團體輔導累計服務500余人次,讓學員在集體活動中收獲成長;家庭治療則以系統理論剖析家庭關系,化解因照料壓力引發的心理困擾。
與此同時,專業機構的協同合作進一步拓展了服務深度。北京慧心榮德心理咨詢中心帶來的“成長之翼·青春期導航計劃”,聚焦心智障礙青少年在兩性交往、生理變化、自我保護等方面的特殊需求。
在“青春心旅·社交賦能”公開課上,學員們通過動畫案例、場景模擬學習“認真傾聽、清晰表達、友好回應”的溝通三步法,在扮演“鄰居”“同事”等角色過程中強化職場社交禮儀。這一課程作為示范中心與北京慧心榮德心理咨詢中心自2024年合作以來的常態化服務,已逐步形成專業化、定制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服務體系,正助力心智障礙群體積累社會適應技能。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作為全國省級專業化綜合性程度最高的殘疾人綜合服務陣地,廣泛面向北京市戶籍全年齡段、全障別殘疾人提供短期托養、兒童康復、藝術康復、職業康復和成人康復等示范服務。目前,已累計鏈接12家簽約公益單位與40余家社會單位,打造“光影匯愛”“舞動匯愛”等系列公益品牌。
未來,示范中心將繼續構建可復制、可推廣的助殘服務模式,為殘疾人及家庭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的公益服務,助力他們擁抱更有尊嚴、更加美好的生活。
·對話·
做心智障礙殘疾人的“情緒護航員”
對話: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范中心 心理工作室負責人羅葉
北青報:心理工作室都有哪些活動形式?頻率如何?
羅葉:我們一般每周開展一次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規模根據需求動態調整。除輔導外我們還有詩歌朗誦、繪畫、制作情緒減壓小視頻等興趣班,以及針對心智障礙殘疾人家屬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活動,通過互動幫助家屬將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能量。
北青報:這些輔導對參與者產生了哪些具體影響?
羅葉:變化非常明顯。比如我們的學員小薇,她以前非常內向、社恐,現在變得開朗大方,愿意主動展示自己;另一位學員從最初不敢站起來說話,到現在雖不主動但已不再抗拒參與。很多學員通過“煩惱紙飛機”活動——寫下煩惱后折成飛機拋出,其他人匿名支招——逐漸學會內化他人的建議,改變認知模式,人也變得更靈活、不鉆牛角尖。他們在團體中感受到包容與溫暖,信任度提升后,他們的表達能力和互動性都有顯著進步。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心理公益項目的意義?
羅葉:心理健康是一切活動的基礎。人在情緒不穩定時無法有效參與活動,情緒穩定能讓心智障礙殘疾人在手工勞動、職業康復等場景中更加投入。我們的項目就像“情緒護航員”,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幫助他們建立韌性。比如:通過情景劇模擬被指責的場景,學員會逐漸理解他人意圖,提升心理承受度,促進同伴關系和諧。學員的正向反饋也讓我感受到“贈予是雙向的”,他們的成長就是項目最大的意義。
文并攝/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薇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