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伶仃”號
今天
我們要帶大家探秘一艘
顛覆想象的“海上巨無霸”
“灣區伶仃”號
它不僅是全球首艘
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
更是一個潛在的海上樂園
“灣區伶仃”號
01
重新定義海上養殖
在傳統印象中,養殖船往往是固定在某處海域的封閉設施。但“灣區伶仃”號卻徹底顛覆了這一認知。
它的前、后、左、右以及底部都是鏤空設計,海水可以直接灌入船艙,形成與大海完全相通的養殖環境。這種設計讓魚兒生活在近乎野生的環境中,保證了魚的品質。
全船設置了12個養殖艙,最大吃水深度達20米,水量相當于32個標準游泳池。這些養殖艙由15根方形立柱通過掛漁網隔成獨立空間,形成了魚兒的 “大開間”。特別的是,養殖艙采用雙層網結構,內層是養殖網,外層是保護網,即使內層網破損,也能確保魚兒不會跑掉。
而漁網的材質更是大有來頭,主要受力的白色繩子被稱為“網綱”,網狀部分由防彈衣材料制成,足以抵御海上的大風大浪。
02
養殖從此告別“看天吃飯”
在過去,深海養殖常常要看天吃飯,臺風、水質污染等因素都可能給漁民帶來巨大損失。但“灣區伶仃”號的出現,讓這一局面直接扭轉。
它擁有兩臺3600千瓦的舵槳機,就像一雙有力的“魚鰭”,不僅能靈活航行,還能實現原地旋轉。遇到臺風天或水質污染時,它可以直接開走,躲避風險。同時,船上配備的DP動力定位系統,就像“定海神針”,能讓船在惡劣工況下穩定在某一位置。
從喂到養再到撈,全船幾乎實現了智能化操控。在飼料投喂方面,通過操縱室可以實現一鍵式投喂。飼料從漏斗狀的飼料罐落下后,會經過稱重系統精確計量,再通過分配器智能分配到每個養殖艙。
03
游客也能體驗的“漁樂”時光
“灣區伶仃”號上有4層白色建筑,第二層和第三層可供游客過夜居住,第一層和第四層則提供休閑、研學、娛樂和餐飲場所。
當養殖艙潛入海水中,親水平臺距離水面只有1米25,游客可以在這里近距離垂釣,釣起來的魚還能直接拿到船上的餐廳加工,體驗感拉滿。
04
續航與節能的雙重突破
“灣區伶仃”號具備2000海里的超強續航能力,能夠適應復雜的深遠海海域。同時,它還特別注重節能環保。
在靜態養殖期間,船上的光伏板和風力發電機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實現日常用電的自給自足,達到“零污染”的目標。
05
海上養殖的無限可能
“灣區伶仃”號的出現,只是中國海上養殖技術進化的一個縮影。從最初的近海小規模養殖,到如今向深遠海發展;從靠人力、靠天吃飯,到依靠智慧和技術,中國的海上養殖正在朝著規模化、工業化、智慧化的方向邁進。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們有望看到更多高附加值的養殖品種被開發出來,讓曾經昂貴的海鮮變得更加親民。同時,養殖裝備也將朝著更智慧、更大型、更經濟的方向發展,為海洋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制作人:龔赟
編 導:陳曼妮
編 輯:鐘詩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