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晚,一則令人揪心的微博再次將 “女兒在‘黑救護車’上死亡” 事件拉回公眾視野。當事人 @我會記住永遠的傷(張女士)傾訴著喪女之痛與賠償款未到位的煎熬,那至今仍被拖欠的 48 萬元賠償,如同一把利刃,刺痛著這個家庭的心。
回溯這場悲劇,2020 年 8 月 2 日上午,在家屬反復告知醫生護士劉麗麗頭孢抗生素過敏,甚至有吉大一院既往病歷為證的情況下,主治醫生鄒小娟未征求家屬同意或簽字,便給劉麗麗使用頭孢吡肟。用藥后,醫生擅自離崗,致使劉麗麗出現過敏癥狀時未能及時搶救。
而后續轉運過程更是亂象叢生。院方提供的 “救護車” 竟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途中多次停車,先是駛下高速加氧氣,之后又在轉運途中因氧氣耗盡延誤大量時間,甚至還在服務區停車吃飯半小時。家屬發現車上沒有急救設備,醫生也并非吉大一院人員,連查看患者心率都被阻攔。最終,劉麗麗在轉運途中不幸離世。
事發后,張女士夫妻倆將吉大一院和仁康急救站告上法庭,索賠 141 萬余元。然而,鑒定過程困難重重。多家鑒定機構因無尸檢報告,難以明確死亡原因及損害程度,相繼不予受理。盡管如此,法院根據現有情況進行判決,吉大一院因對黑救護車監管失職承擔 10% 責任,賠償 90,976.05 元;仁康急救站承擔 60% 責任,賠償 545,856.30 元;家屬承擔 30% 責任。一審宣判后,雙方均不服上訴,中級法院維持原判。
兩年過去,張女士的微博依然記錄著對女兒的思念與維權的艱辛。每當夜深人靜,她翻看女兒的照片,淚水總是不自覺地滑落。那場本可避免的悲劇,不僅奪走了女兒的生命,也讓這個家庭陷入漫長的法律泥潭。
判決生效后,吉大一院支付了賠償款,可仁康急救站卻僅支付約 6.8 萬元,剩余 47 萬余元至今未付。2025 年 6 月 27 日,朝陽區法院執行局回應,已查封仁康急救站銀行賬號和車輛,但因對方想以房抵債,而張女士一方堅持要現金,且債務糾紛需申請人提供線索,導致執行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關于“黑救護車”的亂象再次引發討論。有記者暗訪發現,部分民營急救站仍存在無證運營、設備簡陋、人員資質造假等問題,甚至與醫院內部人員存在利益勾連。盡管多地開展專項整治,但監管漏洞依然存在。這場悲劇,是一個家庭難以承受之重。希望相關各方能重視這些問題,給這個悲痛的家庭一個公正的交代,也讓此類悲劇不再重演。
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我們相信,真實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更多資訊請關注:藝飛說!
#圖文作者回歸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