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風拂過魯西南平原,在山東能源楊村煤礦,曾經飽受水患之苦的塌陷區,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
金黃的麥浪在萬畝良田上翻涌、沉淀,空氣中彌漫著新麥香與泥土的芬芳,處處流淌著大地豐腴的饋贈與收獲的喜悅。剛剛完成小麥收割的土地并未停歇。田壟間,嫩綠的玉米苗已破土而出,在陽光與沃土的滋養下接續著豐收序章。這翻天覆地的蛻變,正是楊村煤礦以創新之筆,在薄煤層塌陷地上繪就的土地復墾新模式。
精準施策 構建排澇治塌“新基建”
楊村煤礦是典型的薄煤層礦井,煤層平均厚度僅1.2米。開采后雖地表沉降幅度不大,卻形成了獨特的“微型盆地”地貌。每逢雨季,雨水在低洼處匯聚,周邊高地滲水涌入,導致農田季節性積水。
傳統的“推高墊低”措施,難阻地塊平均高程的下降。自然排水系統難以應對汛期強降雨,“水澇洼地”連片而生。面對難題,楊村煤礦以“排澇為核心、兼顧生態、輻射灌溉”破題,構建起“泵站+溝渠+橋涵”三級排水網絡。工程一期覆蓋南部1.96萬畝農田——兩座主泵站如“心臟”,每秒可抽排5立方米積水;10公里新挖溝渠似“動脈”,快速輸送積水;28座橋涵則如“關節”,徹底打通農田與河道的“堵點”。
這套“精準滴灌”式工程在2023年汛期大考中初露鋒芒。一場罕見暴雨過后,6822畝農田積水,僅用48小時即告排,較往年縮短整整72小時。飽受內澇之苦的土地,終于暢快“呼吸”。
一期告捷,二期快馬加鞭挺進北部1.97萬畝農田。此次創新實現“排澇與灌溉”的雙向奔赴——新建2座泵站、42座管橋涵,重建35座涵橋,與一期工程無縫銜接,織就全域“雙循環”水系。澇時排水解困,旱時灌溉保墑,農田抗災力與生產效能實現躍升。
歷經兩期工程,累計投入約1428萬元,工程受益面積達3.93萬畝。曾經的“水澇洼地”蝶變為“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生產樣板。
洼地生金 從“減壓”到“資產”的裂變
通過排澇治理,楊村煤礦季節性水淹地驟降至522畝,年減少水淹地補償支出560萬元,有效治理薄煤層塌陷地1.01萬畝,占礦區同類面積的80%,成功減輕了企業補償壓力。
沿著新襯砌的排水溝漫步,清澈水流中偶有野鴨掠過,工程構建的生態緩沖帶,帶來了多重生態紅利:村民灌溉用水年減少20%,土壤流失量下降10%,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濁水荒灘,已然化身為滋養生命的“小微濕地”。
楊村擔當 創新協同書寫治理樣板
“我們的目標,是一勞永逸解決薄煤層塌陷地季節性積水連年補償這個老大難。”楊村煤礦塌陷地治理項目負責人表示,“通過系統化設計,將排水管網與生態溝渠并聯,形成高效網絡,破解積水頑疾。”
在排澇工程建設中,楊村煤礦因地制宜推出多項“微創新”。針對薄煤層塌陷區土壤松散易沖刷的特點,采用“混凝土襯砌+生態護坡”組合工藝,既保證溝渠強度,又預留植物生長空間;在泵站建設中,引入調節控制系統,可根據降雨量動態調整抽水功率,較傳統泵站節能30%。這些“土辦法”與“新技術”的結合,為同類礦區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模板。
治理之難難在創新。按傳統采煤塌陷地治理模式,需通過挖深墊淺等方式,將塌陷地治理恢復到原標高。按客土30元/m3統計,治理1.01萬畝采煤塌陷地的用土費用高達2億元,且面臨大量土方沒有來源的困境。
楊村煤礦上下群策群力,創新性提出成本低且效益高的“排澇工程”方案,謀定塌陷地內積水“由治轉用”新思路。在解決排水防澇、成本高昂和村民用水等多重難題的同時,促進了地企共贏。楊村煤礦與地方政府建立“礦地共治”機制,政企同心,畫出生態保護的“最大同心圓”,其經驗作為“楊村方案”在濟寧市全域推廣。
從“微型盆地” 到豐饒沃土,楊村煤礦以排澇為筆、生態為墨,昔日的“生態負債” 已然成為生機盎然的“綠色資產”,為鄉村全面振興與綠色低碳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
作者單位:山東能源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