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2.2萬兵力集結,賴清德不僅要搞“大罷免”,還要把事態徹底搞大?解放軍已經先一步在臺海行動。
據悉,7月份,島內將開展一場前所未有的三軍聯合作戰演習。這次演習不僅召集了創紀錄的2.2萬名后備軍人,還計劃在“漢光41號”實兵演習中,展示新引進的武器裝備,力圖把“實況、實兵、實裝”演繹到極致。并且,這次演習還被臺當局首次和“城鎮韌性演習”結合起來。
(此前臺軍“漢光演習”)
然而,這場規模空前的軍事行動背后的政治算計,卻讓人不得不多一份思考。
賴清德在大會上指出,7月被定為“團結月”。他的發言看似充滿了鼓舞士氣的意味,聲稱通過實戰演練,要向民眾灌輸一種“有準備、更安全”的意識,同時也要對外釋放,所謂“堅強防御意志”信息。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演習選擇在一個非常特別的時間段進行。7月26日,正是臺灣“大罷免”投票之時。許多人推測,臺當局將“漢光演習”與“城鎮韌性演習”結合,不僅僅是出于軍事層面的考慮,更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政治操作。
(賴清德或許專門安排演習在“大罷免”前)
這樣的安排,顯然是在投票前猛打“抗陸保臺”的牌,以期在民意上獲得籌碼。更有人懷疑,賴清德甚至期待大陸做出任何反應,希望以此升高兩岸對立,從中漁利。
再者,從軍事演習的安排來看,臺灣似乎在借鑒近年來國際上的一些經驗,比如俄烏戰爭中的戰術變化,甚至將“灰色地帶襲擾情境”加入演練。
(島內“城鎮韌性演習”)
這樣的動作不可謂不膽大,因為不能忽視這背后的風險和挑戰。對于臺灣來說,新購入的武器,如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將在演習上亮相,其象征意義不言而喻。
臺軍希望通過這次演習,向臺灣民眾證明,他們的防務支出是物有所值的,并試圖向大陸展示其所謂的“防衛能力”。不過,所謂的相關行動,從來不只是武器的展示,更是一種戰略的較量。臺當局的此類“秀肌肉”行動,是否能真正取得其預設的效果,目前似乎已經有了明確答案。
臺當局看似準備充分,但任何錯誤舉動,都無法取得期待的效果。在臺軍演習前,解放軍又開啟了在臺海的巡航行動。
根據臺防務部門的消息,解放軍加大了在臺灣海峽的巡航力度。近來,24小時內,解放軍29架次軍機、6艘軍艦在臺海周邊活動,部分軍機不僅越過了所謂的“海峽中線”,有些軍機甚至環繞臺灣一周。這樣的動向,毫無疑問是在回應臺當局計劃中的軍事動作,而臺方對此的高度緊張也顯露無遺。
(解放軍在臺海活動)
大陸方面對臺海局勢的表態十分明確。無論是外交部還是國臺辦,都一再強調臺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任何形式的“臺獨”圖謀都必然遭到挫敗。在這個背景下,大陸通過軍事演習等行動,不僅是在顯示威懾力,更是在捍衛主權完整的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一再重申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而臺灣則一再提及這個概念,無疑是在嘗試撐起一塊虛幻的盾牌。過往事件已經證明,類似的對抗,往往帶來的是更多的對峙和摩擦,解決問題的出路仍需理智與對話,而非一味的武力展示。
(國臺辦多次警告臺當局)
盡管臺灣此次軍演準備充分,但其背后復雜的政治環境和兩岸緊張關系,不容忽視。對于臺海局勢的復雜情況而言,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觸發意外。
總結來看,臺當局選擇在“大罷免”前夕,進行如此大規模的軍演,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地區穩定安全的擔憂,更是對臺當局政策走向的深刻理解。不過好在解放軍已經提前用實際行動,對臺當局發出警告,因此明顯能看得出來,臺當局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如何維持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恐怕是每一位關心臺海局勢的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對于關注兩岸動態的觀察者而言,保持冷靜與清醒的目光,將是我們理解未來局勢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