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以老舊社區為代表的城市存量空間更新改造中,由于參與主體之間的權利與力量不平衡、相關政策的缺失、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居民需求等原因,帶來了公共性喪失、過度商業化與社會結構破裂等問題,呈現出不公平對待、忽視多元差異、居民無法有效參與及紳士化現象嚴重的特質。本文將以確保老舊社區更新中的空間正義為目標,從產權-資本、權利-價值與保護-利用平衡三個維度來分析與總結空間正義視角下老舊社區更新改造的原則與體系框架,并提出相應的老舊社區更新策略;最后以重慶市戴家巷社區為例,分析其在空間正義的視角下更新改造后依然存在的不足,并從空間正義的角度提出相關更新建議,保障各主體的社區空間使用權利,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則實現空間正義的價值追求。
本文字數:8422字
閱讀時間:25分鐘
作者 | 石雅潔,徐煜輝,方晨絮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
關鍵詞
空間正義;公共空間;社區更新;產權-資本;權利-價值;保護-利用平衡;戴家巷
#1
研究引入
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穩步提升,我國城市發展模式正經歷著深刻的改變,由外延擴張式轉變為注重內涵提升式的發展,城市治理逐漸成為城市規劃中的重要一環,需要從多維度優化城市建成區的空間形態和功能布局,推進城市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在以老舊社區為代表的城市存量空間的更新改造中,由于參與主體之間權利與力量不平衡,社區產權多元,帶來了空間公共性喪失、在地文化流失與社會結構破裂等諸多問題,在實踐中面臨著諸多困境;而在另一方面,政府或社會向老舊社區更新投入的資金與資源的不可持續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鑒于城市治理與更新的實質在于空間生產與重新分配[1],如何保障這一過程中空間生產與分配的正義也就成為城市發展與治理的重要議題。
1.2城市老舊社區中的空間正義現實困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市發展中逐漸暴露出空間性權利分配不公、空間性資源配置失衡等空間正義性風險問題[1],尤其在老舊社區的更新中,這些風險愈加凸顯。參與主體間力量不平衡導致了一系列現實問題,如空間剝奪、空間紳士化、空間不平衡發展、公共空間私人化、社會結構被迫改變等[2],這些問題不僅加劇了資源分配的不公平性,更為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與治理運營帶來了許多障礙(表1)。
#2
空間正義理論
伴隨著城市更新的實踐,面對一系列更新問題,在逐步改善老舊社區更新的過程與方法時,原本的更新理念也發生了轉變,從資本的增長階段轉向了治理運營的增長階段[3],同時,老舊社區更新的目標也面臨著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變,以高質量可持續更新為投入的資產創造可持續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保障空間正義的更新理念正是解決一系列老舊社區更新問題、優化社區治理運營模式、推動高質量更新、維持資本流轉的方式之一。
2.1空間正義理念
20世紀60年代以來,針對西方社會頻繁出現的城市不平等問題,西方學者逐漸將空間作為介入點,認為城市發展是不同階層與群體對空間資源進行爭奪進而產生沖突的過程[4]。從列斐伏爾強調居民對空間生產權重構參與權和實現空間多樣性使用需求占有權的“城市權利”,到大衛·哈維提出不僅應注重正義的分配結果同時還應注重其過程的“領地正義”,將社會正義與城市空間聯系在了一起[5]。
空間正義作為社會正義理念在空間維度上的體現,是探求如何在重構空間生產和空間資源的配置中實現平等和公正的途徑。結合西方學者對空間正義的論述,空間正義的原則與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權利與規則的平等公平,資源和機會在空間的分配是公正的;避免紳士化與對貧困階層的空間剝奪和弱勢群體的空間邊緣化;保障公民平等有效的參與有關空間生產和分配的機會;尊重多元差異,消除空間文化歧視;保護不同空間群體的環境公正,保障整體福利[6]。
2.2國內外空間正義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關于空間正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果,大衛·哈維主要從地理生產角度著手,注重正義的分配,實現了社會向空間維度的轉化[7];蘇珊·費恩斯坦認為需要以城市規劃法規約束城市環境的公平[8];約翰·羅爾斯則指出秩序的社會與制度的保障是居民認可的前提與社會正義的基礎,并提出實現正義的基本原則[9]。國內學者則聚焦于城市空間資源分配的正義[10]、主體參與模式的不正義[11],及宏觀層面上空間正義與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12]等問題的研究。而關于老舊社區更新與空間正義之間的研究已關注到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在空間正義方面注重宏觀理論層面的研究、空間正義的歷史演變及內在機理等問題,而城市更新方面則主要集中在更新保護理論與原則、更新利用模式、空間設計等方面。對空間正義如何運用于城市更新的實踐方面的關注不足,同時在針對如何保障各主體的社區使用權利,實現空間正義的價值追求還缺乏一定的研究。
#3
重慶市戴家巷更新
現狀分析與空間正義轉向
3.1 重慶市戴家巷更新現狀
戴家巷片區位于重慶市渝中區臨江路旁,有著獨特的城市景觀(圖1)。在更新改造前,戴家巷入口深且交通不便,房價、入住率及消費人群品質都較低,大部分房屋老舊破損,街巷狹窄,居民出行不便①。社區功能配套缺失,管理難度大,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和社區活力。
2021年重慶渝中區戴家巷社區更新改造完成,采取了統一規劃、分步推進、“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實施的模式②,對戴家巷進行了老舊社區改造提升、崖壁步道建設、商業空間更新改造。這次更新改造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質,改善了社區整體環境,為戴家巷社區帶來了活力,但以空間正義的視角來看戴家巷的更新實踐,依然存在諸如商業活動侵占居民日常活動、部分空間公共性喪失、引入的新業態缺乏活力、在地文化保護力度不足等問題需要得到改善。
3.2 老舊社區更新的空間正義分析
基于老舊社區中的空間正義現實困境與空間正義轉向的迫切性與必要性,借鑒潘澤泉將城市發展正義的空間轉向分為資本、權利-價值與制度功能三個維度[1],本文基于空間正義原則,結合老舊社區更新的問題與特點提出了產權-資本、保護-利用平衡與權利-價值三個維度的老舊社區更新分析方向及其中的焦點問題,并將其運用于重慶市戴家巷社區的更新中。
3.2.1基于產權-資本的空間正義
其主要問題聚集于資產與政策方面。
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資本向空間滲透,使得城市空間逐漸商品化,空間被迫遵循資本的邏輯進行運作[1],空間資本化的趨勢加劇了空間資源向少數人集中[15],城市空間所依賴的土地資源的稀缺性和經濟性導致城市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往往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將其作為關鍵參考標準[16],而忽視了城市空間的公共性,無法保障空間權益。而老舊社區的產權往往歸屬復雜,無法通過統一的物業或其他管理手段進行管理,合理公平的分配資源與空間。
老舊社區大多年代久遠而缺乏合理規劃,且由于住房改革進度的差異,產權歸屬等歷史遺留問題錯綜復雜,其中直管公房和自管公房的情形及各類公房與商品房交錯并存[17]。復雜的產權問題與規劃的缺失使得社區在配套設施、公共服務及管理方面整體滯后,老舊社區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戴家巷更新改造后依然存在綠化面積少、停車位不足、缺少公共活動空間等現象。而在引入商業功能以實現資本投入產出的可持續化時,戴家巷的部分公共空間被私有化,侵蝕了公共資源,引入的產業也缺乏約束與保障,同時由于相關政策與治理的缺失,社區居民缺乏有效表達意見和爭取自身權利的路徑,這些問題都是社區更新中公共性喪失的表現。
3.2.2基于保護-利用平衡的空間正義
其主要問題聚集于功能與產業方面。
社區更新可能會犧牲社區社會價值,剝奪居民日常生活權利,通過改變社區原居民的日常生活為代價,達成價值交換的目的[5]。在老舊社區更新實踐中,需要通過引導老舊社區自身資源與空間的正確使用與開發,來實現對老舊社區資源與空間的保護,達成多元功能的有機混合。而在對資源與空間的利用方面,則需要利用不違背公共利益的開發方式來滿足多主體的需求,通過引入新產業,控制后期運營維護成本的方式來創造資本收入。通過平衡保護與利用的手段與力度,在老舊社區更新改造中實現空間正義的同時創造經濟收益。
對于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部分會采用商業化改造的手段,利用社區本身優勢資源,如地理區位或在地文化,進行功能置換與商業開發活動以期提升經濟效益,如上海新天地、田子坊、重慶民主村、重慶戴家巷等。但過度商業化或同質化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原居民的利益,破壞了社區原有的生活節奏與空間使用,單一的商業功能與同質化的產業讓原本具有不同特色的社區變得相似,導致了在地文化的流失,千篇一律的更新模式也無法激發吸引力,讓資本的投入得不到回報。而在戴家巷的更新中也存在部分產業收益較差甚至歇業的情況,在更新改造也缺乏對居民活動空間與養老娛樂設施的建設。
3.2.3基于權利-價值的空間正義
其主要問題聚集于文化與空間方面。
城市更新進程中,社會財富、權利、文化及環境生態不斷空間化,城市更新中的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生態權利和文化權利均呈現為一個空間化的過程[1]。為確保實現老舊社區更新中的空間正義,在權利層面要保證空間與資源獲取和分配的公平性與共享性。社區居民擁有平等的權利,能夠平等、合法且有效參與社區規劃與改造的提議與決策環節,避免社區更新后的紳士化導致的排斥與權益剝奪等。
而在價值層面,老舊社區的不正義往往體現為同質化文化取代地方文化。城市更新中資本利用文化的特殊性進而賦予空間更多的剩余價值,如北京南鑼鼓巷、上海新天地等,但是越為特殊、地方化的文化經過資本的更新改造后就會顯得越為同質化,破壞了空間和文化資源的特殊性[5]。保證空間與社會價值的重點在于如何留存與發揚空間與文化資源,尊重與保護文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特色空間的保護與對在地文化的傳承,在價值層面能夠保證空間正義。
隨著社區配套設施的完善與環境的改善,資本的投入帶來了地價和租金的上漲,尤其是一些地理位置較佳的社區,吸引了大量中上階層,對老舊社區的社會結構進行了重構。在戴家巷社區的更新中,雖然紳士化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帶來了物質條件的改善,但其中存在的不公正造成了社會結構的破裂,老舊社區中原有的窮困階層被迫邊緣化與中上階層的大量侵入導致了空間隔離與不平衡發展。同時,由于原有人群的搬離,對社區文化的延續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忽視了社區人文保護傳承。在空間方面,空間價值的提升帶來了空間私有化的趨勢,破壞了公共空間的包容性與共享性。
3.3 戴家巷社區現狀特征與評析
本文將從產權-資本、保護-利用平衡與權利-價值三個維度的老舊社區更新方向對戴家巷社區的更新現狀進行分析并做出評析,以期基于其中存在的不足來尋找進一步優化更新結果與解決空間不正義現象的方案(表3)。
戴家巷的更新利用地理位置優勢聯通了重慶多個重要景點,帶來了人流與活力,同時環境品質得到了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聚集了多元業態,構建了具有特色的商業空間。但通過實地調研,目前戴家巷依然存在諸如商業活動侵占居民日常活動、部分空間公共性喪失、引入的新業態缺乏活力、在地文化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
#4
空間正義視角下
老舊社區更新體系構建與相關策略
4.1 空間正義視角下的老舊社區更新體系構建
4.1.1 空間正義視角下的老舊社區更新體系框架
以空間正義理念為指導,結合空間正義視角下老舊社區更新面臨的現實困境,提出了社區更新的轉向與其中的焦點問題,從問題出發,對應產權-資本、保護-利用平衡與權利-價值三個維度,在資產、政策、功能、產業等六個主要的方面提出老舊社區更新的建議,以期保障各主體的空間使用權利,實現空間正義的價值追求(圖2)。
圖2 空間正義視角下城市老舊社區更新體系框架
4.1.2 基于空間正義轉向的體系構建原則
(1)基于產權-資本的空間正義
①資產方面——多元主體的合理分配
老舊社區的更新改造過程是一種政府、資本與居民的博弈過程。社區更新已逐漸形成了由政府主導、資本出資的過程,但要實現資本所期望的經濟回報,有可能會影響社區的公共性、犧牲部分居民的社會利益。但隨著居民意識的不斷增強,社區更新必將走向政府、資本與居民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通過協商決策來達到利益協同的目的,實現空間與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讓資本得到利益回報,讓居民得到切實的生活品質的提升。借助資本有效實現各類空間性資源,如住房、公共空間及各類基礎設施等在居民之間的公平分配。
②政策方面——合理約束與民生保障
在社區更新中,政府作為管理者與協調者,基于對公共價值的追求與對公共利益的維護[16],要完成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干預的轉變,不僅需要提供相關的激勵政策,激發經濟動力,也要推動多方的共建共治。要保證政府的開放公共決策,與社會主體建立良好的合作監督機制,保障居民的有效參與,調動社會力量,維護參與主體的平衡,在為資本創造平臺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約束,規范市場參與,避免過度商業化,達成創造經濟效益與更新社區空間的雙贏目標。濟南市芙蓉街社區以“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體運作,漸進改善”[18]的指導思想,以一系列體驗活動發動與鼓勵居民參與,調動居民積極性與對社區更新的關注意識,也將規劃成果進行公示,政府越來越注重居民的參與力量,最終將其打造為復合居住、文化、旅游、商業等功能的綜合社區。
(2)基于保護-利用平衡的空間正義
①功能方面——多元功能的有機混合
功能的混合能為空間帶來活力,通過社區更新將多元功能有機混合,融入商業、文化、娛樂、養老、醫療等功能,在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捷性與豐富性的同時,也能為資本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基于資源價值對老舊社區原有風貌與建筑進行評估,對年份較長且缺乏價值的建筑與空間進行拆除與更新,植入多元混合功能,為不同人群提供空間以滿足多樣化需求,激發空間活力,提升利用率。增補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空間品質,保障居民能夠獲得平等的教育、醫療、養老、娛樂資源;針對新植入的商業、娛樂等功能,通過相關政策建立與物業管理,保證其經營與居民日常生活之間的平衡,同時通過游客游覽路徑的合理規劃,改善與居民日常生活產生沖突的問題。
②產業方面——投入產出的可持續化
針對公共空間的更新利用,剔除衰落的舊產業、引入高效益的新產業是實現投入產出可持續的方式之一。合理利用建筑底商與公共空間,結合社區特色在地文化與各類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空間,通過產業的創收以實現經濟回報。重慶“北倉里”從一個只有10余家店鋪,環境狀況堪憂的老舊小區,發展到成為新的打卡地,咖啡餐飲、攝影體驗等店鋪層出不窮,關鍵在于新產業的引進。“北倉里”地理環境優越,依托附近的文化街區與商圈,引入文創與新派類的商業,吸引年輕創客群體。同時街道廣泛聽取和收集居民意見和建議,“一樓一策”開展策劃設計,實施“點單式”改造③。通過改造,社區底層租金提高,且形成了一條文化街區,實現了投入與產出的可持續化。
(3)基于權利-價值的空間正義
①文化方面——在地文化的傳承發展
社區文化由社區內所有居民代代傳承、共同組成與塑造,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離不開文化空間的打造與居民文化共識的塑造。針對社區文化資源,通過打造特色文化展示空間、組織相關文藝活動,在有效利用公共空間的同時,塑造社區特色名片;通過擴大對社區文化的宣傳教育、社區歸屬感與社區意識的塑造,培養文化共識,重建社區文化認同與自豪,鼓勵居民自動維護社區空間建設與資源保護,推動在地文化的傳承發展。
②空間方面——公共空間的包容共享
理想的城市更新需要實現基礎設施改善、社會關系結構穩定、經濟活力復興及文化傳承等多重目標[18],對于多元主體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間,將包容共享作為更新改造的理念與目標,既改善空間的物質環境條件,又保留空間原有的特色;既期望新產業引入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又防止過度商業化帶來的文化流失與居民利益侵蝕;既允許低效空間的置換,又要防止過度紳士化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破裂。公共空間應當能夠讓所有人平等的共享,通過政府、資本與居民的合作,共同劃定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限,防止公共空間的私有化。
4.2基于空間正義的戴家巷更新空間改造建議
4.2.1公共活動空間改造建議
利用存量建筑,替換部分活力不佳的商業空間為文化活動空間,為居民日常文化娛樂活動提供空間,完善周邊設施,實現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均等化;利用重慶特色山地特征構建多樣社區景觀系統,包括坡地景觀、樹池景觀、臺地景觀與草地景觀等,提高社區綠化率,進一步提升環境品質(圖3);在公共空間內新增配套設施,如健身設施、休憩設施等,豐富活動場地,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圖4)。
圖3 戴家巷景觀系統建議
圖4 戴家巷活動場地建議
4.2.2商業空間改造建議
對于商業空間,需要規范商業外擺范圍,避免侵占行人空間,利用圍欄或臺階的方式區分外擺范圍;通過商業招牌與外部空間的統一來塑造商業氛圍與整體風格,可以結合戴家巷70-80年代的歷史風貌進行裝飾與設計。
4.3基于空間正義的重慶市戴家巷更新治理政策
針對目前戴家巷更新后治理與持續運營方面的不足,從空間正義的視角進行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與提升。
(1)多方共治共管
政府、企業、居民共同劃定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限,防止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傾向。通過平臺公司與周邊商家合作組建的“商家聯盟”,結合社區的特色文化與空間,在業態管理、外立面管控及外擺空間管理上,對商家進行統一審核、管理,重視業態體驗性、品類豐富性,保障社區公共空間的平等共享;政府與平臺共同制定規則,在允許資本創造經濟收益的同時,注重空間的使用價值,實現空間與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使資本得到利益回報,保障居民得到切實的生活品質的提升。提高居民參與程度,可以通過發放需求問卷、建立群眾信箱、定期接訪等手段,切實聽取居民意見,以多方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推動社區更新。
(2)文化共識塑造
在戴家巷更新項目中適當保留了其原有的建筑與特征,一定程度上留存了社區的獨特性,增添了一定創新性,在文化空間,如戴家巷規劃展覽館、老虎灶等人文場景的打造上可圈可點。但在對居民文化共識的塑造上還有所缺失。針對社區文化資源,通過組織相關文藝活動、擴大對社區文化的宣傳教育力度,塑造社區歸屬感與社區意識,培養文化共識,重建社區文化認同與自豪,鼓勵居民自動維護社區空間建設與資源保護,推動在地文化的傳承發展。
(3)資源整合利用
戴家巷地理資源優勢大,通過有效整合多項資源,對人氣較低、經濟效益不好的業態進行置換,不斷引入有人氣的、有特色的、適合戴家巷的新產業,避免同質化的產業。利用產業集聚所帶來的人流量與新媒體宣傳,擴大影響力,維持投入產出可持續化,整體收益最大化。積極發揮“商家聯盟”的作用,在管理、運營與推廣方面建立鼓勵機制,激勵商家共同參與線下活動及線上營銷,并牽頭對各類基礎設施進行日常管理維護,保障社區健康發展。
#5
總結與討論
在由增轉存的今天,不同于過去強調經濟優先發展、效率至上,以人為本的思想越來越重要,過去積累的社會矛盾在不斷推進的城市更新中愈加明顯;同時,面對大量亟需更新的空間,政府與資本的投入也許無法得到回報,為了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演化成空間剝奪與空間隔離。空間正義正是解決這些社會矛盾的視角之一,其關注社區多元主體的權利和需求,也能為資本的投入產出不平衡尋找適宜的對策,對引導城市更新與分析相關現象和問題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本文僅從城市更新中出現的部分空間不正義現象出發,基于其表現特征,結合相關理論構建了三類社區更新中的空間正義轉向與解決策略,以期能夠解決社區更新中出現的部分正義問題。不過當前仍然停留在片面的設想層面,對社區更新中的空間正義問題與方向、策略分析的不夠全面,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如何系統性地以政策應對及通過相關更新實踐來不斷修正理論設想中的偏差,亟待更廣泛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注釋及參考文獻(上滑查看全部)
注釋
①http://www.chinajsb.cn/html/202205/09/26978.html
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401826018197461&wfr=spider&for=pc
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570702050921815&wfr=spider&for=pc
參考文獻
[1]潘澤泉,楊金月.尋求城市空間正義:中國城市治理中的空間正義性風險及應對[J].山東社會科學,2018(06):104-110.
[2]張寧靜,杜文武,盧泰行,等.城市治理中空間正義原則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21):188-190.
[3]趙燕菁,沈潔.增長轉型最后的機會——城市更新的財務陷阱[J].城市規劃,2023,47(10):11-22.
[4]周儉,鐘曉華.城市規劃中的社會公正議題——社會與空間視角下的若干規劃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6(05):9-12.
[5]張京祥,胡毅.基于社會空間正義的轉型期中國城市更新批判[J].規劃師,2012,28(12):5-9.
[6]曹現強,張福磊.空間正義:形成、內涵及意義[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04):125-129.
[7] HARVEY D. The right to the city[J]. New Left Review, 2008(53): 23-40.
[8]FAINSTEIN S S. Competitiveness, cohesion and governance: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jus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1, 25(4): 884-888.
[9]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0]楊麗娟.空間正義視角下城市公園公平績效評價方法及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22.
[11]劉辰陽,田寶江,劉憶瑤.“空間正義”視角下老舊住區公共空間更新實施機制優化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9(12):33-39.
[12] 彭雪,李漢飛,王天奇.面向空間正義的城鄉開發權配置研究——佛山市規劃管理實踐的“實然、應然、使然”[J].規劃師,2022,38(06):88-94.
[13]任政. 空間生產的正義邏輯—一種正義重構與空間生產批判的視域[D].蘇州大學,2014.
[14]鄧智團.空間正義、社區賦權與城市更新范式的社會形塑[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08):61-66.
[15]陳建國.產權治權關系與城市社區治理分化:以六個社區為例[J].行政科學論壇,2021,8(07):40-45.
[16]王慶歌. 空間正義視角下的歷史街區更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8.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基于公眾參與階梯理論的居民參與實效研究——以青島市老舊小區改造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城市更新大家談 | 許檳: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中的適老化需求及對策思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案例 | 上海浦東新區金楊新村街道社區:賦權平等、空間正義與低碳發展的社區協同之路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