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本碑帖精華·龍門四品》
江吟 主編
西泠印社出版社
開本:12開
ISBN 978-7-5508-4450-6
定價:360.00元
國家圖書館藏《龍門四品》賞介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十二千米處,密布在伊水兩岸長達一千米的香山、龍門山崖壁上,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的三大石窟。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期,歷經北朝、隋、唐、北宋諸朝代,鑿刻相繼,題名題記,不絕如縷,是我國石窟造像題記最為豐富的一處。龍門石窟現存洞窟一千三百五十二個,造像約十萬尊,造像題記三千六百余塊,規模龐大,令人嘆為觀止。清人武億云:“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龍門石窟中的北魏題記,因其書法樸拙厚重,骨力挺拔,頗得后人推崇,尤其在清末碑學熱潮中備受關注。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北朝人書,落筆峻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贊道:“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構字亦緊密非常。”可謂的論。
在北魏造像題記中,《楊大眼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最負盛名,稱“龍門四品”,今選國家圖書館藏善本佳拓公諸同好,以饗藝林。
《楊大眼造像記》,全稱《邑主仇池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刻于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此刻石為北魏名將楊大眼平定南方戰亂后,率領大軍返回京城洛陽途中,經過龍門石窟,瞻仰孝文帝遺跡,為孝文帝建造佛像一尊并刻石記錄自己的軍功,以傳后世。楊大眼驍勇善戰,愛惜部屬,軍功赫赫,正史有傳。《魏書》本傳云:“大眼善騎乘,裝束雄竦,擐甲折旋,見稱當世。撫巡士卒,呼為兒子,及見傷痍,為之流泣。自為將帥,恒身先兵士,沖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楊大眼造像記》用筆方峻,波磔駿厲,提按頓挫有痕,結體中斂外張,書風以穩健莊重為主。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不止一處贊揚其風貌,云“南北朝碑莫不有漢分意……《楊大眼》《惠感》《鄭長猷》《魏靈藏》波磔極意駿厲,猶是隸筆”,“《楊大眼》為峻健豐偉之宗”,“《楊大眼》若少年偏將,氣雄力健”,足見康氏對此碑的喜愛。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為清乾隆年間拓整幅本,一張,碑身高七十五厘米,寬四十一厘米;額高二十厘米,寬十四厘米。首行“楊大眼為孝文皇帝”之“文”字較完整,末筆稍損;
五行“遠踵應府”之“遠”字,末筆完好;
十行末“備列刊石記”之“刊石”二字較完整。
此本經清代藏書家顧千里、瞿鏞遞藏,保存完好,鈐“顧氏所收石墨”印。
《始平公造像記》,又稱“慧成造像記”或“比丘慧成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始平公造像題記”,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四九八)九月十四日刻于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北壁,附始平公造像龕右側。孟達撰文,朱義章正書。記凡十行,行二十字,額六字,題“始平公像一區”。與北魏其他造像記不同,此記文皆陽刻,且每字均有界格,此在龍門石窟題記中較為稀見。《始平公造像記》于清乾隆年間為錢塘黃易訪得,始顯于世。羅振玉《石交錄》云:“黃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記》一品,后增《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為四品。”《始平公造像記》被稱為北魏造像書法的代表之作,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水平。楊守敬《平碑記》云:“《始平公》以寬博勝。”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價龍門諸品道:“寸字方筆之碑,以龍門造像為美……次之,《楊大眼》,骨力峻拔。遍臨諸品,終之《始平公》,極意峻宕,骨骼成,形體定,得其勢雄力厚,一身無靡弱之病,且學之亦易似。吾教十齡小女作書,十二日便有意勢,且有拙厚峻秀之氣矣。”足見康氏對此碑之推崇。
國家圖書館藏此拓為清乾嘉時期精拓整幅本,三行“比丘慧”之“慧”字、“邀逢昌”之“昌”字較完好,
五行“始平公”之“公”字僅損末點,六行“匪鳥”之“鳥”字下四點全。
此本連額通高九十厘米,寬四十厘米,曾為胡震舊藏,有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二月望后三日胡氏題跋,咸豐八年(一八五八)七月錢松、八月二十五日松龕、十月一日癡伯等題跋共計十三款,題跋、鈐印滿秩,殊為珍貴。
鈐“胡震之印”“黃節讀碑”“胡鼻山藏真印”“錢松叔蓋印信宜長壽”“竹節硯齋金石文字”“癡伯”“周閑金石同壽”“劍人”“公壽”“松龕”“三才硯室”等印。
《孫秋生造像記》,又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孫秋生劉起祖等造像記”,北魏景明三年(五〇二)五月刻于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孟廣達撰文,蕭顯慶正書。古陽洞內兩側壁上層的八大龕,是龍門石窟開鑿較早的造像龕,孫秋生造像龕即為其中之一,自窟口向內第三龕即是。該龕為尖拱龕,高二百五十四厘米,寬一百五十厘米,深六十五厘米,造一佛二菩薩。龕右側刊刻造像記,即此《孫秋生造像記》。刻石高一百五十三厘米,寬五十厘米,蟠龍螭首,方形碑座。造像記自上而下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額題“邑子像”;第二部分為孫秋生等人發愿文,記載孫秋生、劉起祖等二百位邑子祈“國祚永隆,三寶彌顯”事,以表達對北魏王朝的忠心;第三部分為一百三十九位邑子題名。題名末尾之最后一行,刻“景明三年歲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訖”。在書法風格上,此碑穩重勁健,楊守敬評其“以勁健勝”,康有為則云:“太和以后,諸家角出……莊茂則有若《孫秋生》《長樂王》《太妃侯》《溫泉頌》。”又云:“龍門二十品中,自《法生》《北海》《優填》外,率皆雄拔。然約而分之,亦有數體,《楊大眼》《魏靈藏》《一弗》《惠感》《道匠》《孫秋生》《鄭長猷》,沉著勁重為一體……”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為清乾嘉時期拓本,顧千里舊藏,整幅本,一張,高一百二十三厘米,寬六十五厘米。
上列題記三行“劉起祖”之“劉”字基本完好,
五行“三寶彌顯”之“顯”字“頁”部未損;
下列題名末行“來祖香解廷?”之“解”字“角”部完整。
鈐“顧氏所收石墨”“北京圖書館藏”等印。
《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釋迦像薛法紹碑銘”,刻于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北魏景明年間,河南陸渾縣功曹魏靈藏與河東人薛法紹捐資于龍門石窟造釋迦石像,并將功德事跡以及自己的各種愿望,如祈禱國祚永延、子孫滿堂、闔家幸福、往生美滿等刻于此石,以傳后世。魏靈藏之名不見于正史,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僅據《魏靈藏造像記》碑文予以簡介:“魏靈藏,巨鹿人,為陸渾縣功曹。”蓋北魏景明年間一小官吏也。《魏靈藏造像記》展示了北魏佛教信眾的造像崇拜目的,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其書法風格雄奇角出,方筆棱明,鋒芒畢露,是典型的魏碑體風格。后世學者對其多有贊美之辭,徐珂在《清稗類鈔》中稱此碑“為魏碑中巨觀”,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盛贊以之為代表的北魏書體乃“方筆之極軌”。
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為清乾隆年間拓整幅本,一張,碑身高七十五厘米,寬四十厘米;碑額高十五厘米,寬十五厘米。
三行“遂騰空以刊像”之“騰”字較為完整,“馬”部不損,“空”字清晰可見。
此本字跡清晰,經顧千里、瞿鏞遞藏,殊為寶貴。
鈐“鐵琴銅劍樓”“顧氏所收石墨”等印。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金石拓片組 宋凱
本書裝幀方式為蝴蝶裝,封面錦緞精美。
原大排版,方便臨習。原色精印,纖毫畢現。
隨書贈送《始平公造像記》原大印刷品一張,方便讀者欣賞其上的題跋及鈐印。
(點擊小程序即可購買本書)
《善本碑帖精華·龍門四品》
江吟 主編
西泠印社出版社
開本:12開
ISBN 978-7-5508-4450-6
定價:360.00元特惠價:288.00元
※ 隨書贈送
《始平公造像記》原大印刷品一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