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爭鳴】
人們圍繞“昆侖石刻”展開熱烈討論,“昆侖”地望與“昆侖石刻”真偽密切關聯,明確“昆侖”地望對認識“采藥昆侖”石刻具有重要價值。我認為“昆侖”地望不在黃河源頭而在西蜀岷山。秦始皇派人赴黃河源頭“采藥昆侖”缺乏依據。
“昆侖”的文化特征
“昆侖”的文化特征是“昆侖”地望指向的核心要素。梳理古史傳說記載,“昆侖”具有以下三大文化特征:
屬性特征——載天之山。《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百神之所在。”《山海經·西山經》也記載:“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晉郭璞注《山海經》釋“帝之下都”為:“天帝都邑之在下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引《昆侖說》稱:“三成為昆侖丘。昆侖之山三級……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為太帝之居。”可見“昆侖”為承載“天帝都邑”“天庭”的仙山。
區位特征——居地中央。戰國《禮記·曲禮》稱:“地中央曰昆侖。”西漢《河圖括地象》亦稱:“昆侖者,地之中也。”周代《穆天子傳》記載:“天子升于昆侖,觀黃帝之宮。”《列子》《莊子·至樂》同其說。《禮記·月令》稱:“中央土……其帝黃帝。”西漢《淮南子·時則訓》稱:“中央之極,自昆侖東絕兩恒山……黃帝、后土之所司者。”晉郭璞《足本山海經圖贊》稱:“昆侖……嵥然中峙,號曰天柱。”皆以“昆侖”居地之中央。《山海經·海內西經》稱:“河水出(昆侖)東北隅,以行其北……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所謂“河出昆侖”,實為河出“昆侖”之北。明末徐霞客《溯江記源》亦稱:“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后有都實之佩金虎符。其言不一,皆云在昆侖之北……按其發源,河自昆侖之北,江亦自昆侖之南。”河出“昆侖”之北,“昆侖”不在河源,故《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窮河源”尋找“昆侖”而不得,遂有漢武帝指認河源“昆侖”。
生態特征——出不死藥。《山海經》等書以“西王母”居“昆侖”,《淮南子·覽冥訓》稱:“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不死藥”又稱“不死樹”“壽木”。《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昆侖之虛……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玗琪樹、不死樹。”《山海經·大荒南經》稱:“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淮南子·墜形訓》亦記載“昆侖”有“不死樹”。戰國《呂氏春秋·本味篇》稱:“菜之美者,壽木之華。”東漢高誘注:“壽木,昆侖山木也。華,實也。食其實者不死,故曰壽木。”
由上可見,“昆侖”為上載“天帝都邑”“天庭”、位于“地中央”、生長“不死藥”的仙山。
“昆侖”在西蜀岷山
按照上述“昆侖”文化特征,現實中符合條件的大山,唯有岷山。
四川岷山與岷江。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一是岷山“載天”。《河圖括地象》稱:“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帝以會昌,神以建福,上為天井。”“天井”又稱“東井”,《晉書·天文志》稱:“南方東井八星,天之南門。”西漢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汶山”即岷山,“天彭門”即“天門”。西漢焦贛《易林·比》稱:“登昆侖,入天門。”“天門”在岷山。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昆侖”為“三成”之山,上成為“天帝都邑”“天庭”所在,也就是“成都”,故“成都(山)載天”。史稱青城山為“岷山南首”,《舊五代史》《蜀梼杌》記載前蜀后主王衍咸康元年(925年)游青城山住上清宮,《五國故事》記為:“幸青城,至成都山上清宮”,反映至北宋時岷山仍有“成都山”之名。流經青城山下的岷江段,歷史上又稱“成都江”,省稱“都江”,即因岷山又稱“成都山”得名。李白青年時代曾隱居“岷山東陽”數年尋仙問道,作有《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戴天山”即“載天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部》稱:“戴,又與載通用。言其上曰戴,言其下曰載也。”李白的詩亦反映岷山即“載天”的“昆侖”“成都山”。
《山海經·中山經》稱:“岷山之首,曰女幾之山。”“女幾山”在唐代稱“武都山”“綿竹山”(今稱“九頂山”)。王勃《益州武都山凈惠寺碑》稱武都山為“天帝遺墟”“仙都福地”,以武都山為“天帝”的“昆侖墟”“仙都”。蘇東坡《蜜酒歌》稱在武都山修道的西蜀道士楊嗣昌發明蜜酒為:“天教釀酒醉先生”,也以武都山為“天”所在。
岷山之“岷”古音“mu”。與古蜀人具有淵源關系的藏羌彝諸民族,稱“天國”“天神”為“mu”,漢譯寫作“穆”“木”“目”等。按此,“岷山”意即“天山”。先秦至漢代岷山“冉駹”古國為今日岷山羌族本土先民,羌族巫師“釋比”經典稱天神棲居在最高神山“尕爾昆勒”,也就是康熙《幾暇格物編·江源》中稱為“真昆侖”的岷江源頭“科爾坤山”,“昆勒”與“昆侖”同音異寫。
二是岷山居地中央。《山海經·海內經》稱:“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蓋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淮南子·墜形篇》謂:“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蓋天地之中也。”“都廣”又作“廣都”,《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廣都縣,(蜀)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楊慎《山海經補注》考證:“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都廣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成都平原西側的岷山自然位居“天地之中”。《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昆侖)有開明獸守之……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開明獸”為春秋戰國時期建都成都的古蜀國王族開明氏的神祇,“開明獸”“東向立昆侖上”,也反映居“地中央”的“昆侖”即居“天地之中”的“都廣之野”成都平原西側的岷山。
三是岷山出“不死藥”。《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都廣之野……靈壽實華,草木所聚。”“靈壽實華”即“食其實者不死”的“昆侖山木”“壽木”。揚雄《蜀王本紀》記載古蜀國蠶叢、柏灌、魚鳧三代蜀王“各數百歲”,失國后率民眾歸隱岷山,“皆神化不死”。荊人鱉靈死后,尸體溯流而上,“至汶山下,忽復更生”,被蜀王望帝用為相。應劭《風俗通》亦記載:“鱉令至岷山下,已復生,起見蜀望帝。”這反映岷山生長著“不死藥”。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劉向《列仙傳》也記載:“齊人韓終,為王采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也。”《漢書·郊祀志》《后漢書·張衡列傳》對此亦有記載。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紀傳部》記載女仙黃景華“后師韓君,授其岷山丹方”,《云笈七簽·金丹部》記載“有岷山丹法,晉道士張蓋翕精思于岷山石室中,得此方也”。《蜀中廣記·神仙記第一》記載“秦韓仲為祖龍采藥使者,既而入蜀煉丹”,又引《真誥》記載“廣漢郡綿竹縣東九里有山,昔韓眾于上得仙”“景華,得韓終所授岷山丹,服而得仙”。清嘉慶《綿竹縣志》記載:“韓真君名眾,又作終,曾為秦始皇采藥餌煉丹于秦中山。”這表明韓終為秦始皇采藥煉丹之地在岷山。
明朝初年蜀王朱椿《與全弌老仙書》記載,洪武二十七年春,著名道學宗師張三豐以百余歲高齡應邀入蜀時對他說:“天國之山,仙人所居止也。茲行必欲造玄真之境,求長生之藥持獻左右,以報知己之遇。”之后,張三豐赴岷山東麓綿竹一帶和大邑鶴鳴山訪仙采藥。可見張三豐以岷山為生長“長生之藥”的“天國之山”。
傳說中“昆侖”三層四方形、上載“天庭”。岷山東麓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青銅神壇,正是作三層四方形、上載“天庭”太陽神殿;出土的蜀王暨大巫師青銅大立人像,立于三層四方形基座上。成都市北郊羊子山西周至春秋時期古蜀國夯土祭壇,造型也作三層四方形。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和羊子山祭壇,皆面向“岷山之首”的“女幾山”——今九頂山祭祀。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文物反映其主要祭祀對象為“天”,由天庭、天神(太陽神)、群巫、神山、神樹、神鳥、神獸和奇花異果等構成的天國神界,與關于“昆侖”“都廣之野”的傳說記載一致。三星堆遺址祭祀坑考古發現表明,古蜀人視岷山為承載“天庭”的“昆侖”,考古發現可為文獻記載提供佐證。
由上所述,正如著名前輩史學家蒙文通先生早年得出的“昆侖……舍岷山莫屬”結論那樣,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呈現的“昆侖”即現實中的西蜀岷山。
古史傳說中的“昆侖”地望在西蜀岷山,文獻記載中秦始皇亦是派韓終赴岷山采藥,并無派人赴黃河源頭進行“昆侖采藥”的記載。出現在黃河源頭區的“昆侖采藥”石刻,既于史無征,也與“昆侖”地望不合,疑為偽刻。
原文刊載于《光明日報》7月18日8版
作 者:徐學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稿 件統 籌:王笑妃、杜羽、陳雪
主編:李韻
責編:王笑妃 楊雪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