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啟,面對紛繁的旅游信息和熱門景點的人潮,你是否感到一絲迷茫?不妨換一種方式,翻開“三全本”的《洛陽伽藍記》《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讓古人的文字成為你的向導,穿越時空,深入探訪洛陽、開封、杭州這三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古都。
01
洛陽:伽藍盛景的回響與不朽石刻
北魏撫軍司馬楊衒之,在東魏武定五年(547)重游經歷戰亂浩劫后的洛陽城。面對滿目瘡痍、“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的慘狀,他以沉痛而詳實的筆觸,追憶了北魏鼎盛時期(約516)洛陽城內外佛教寺院的空前盛況。
全書共記載了大小寺院八十余所,不僅描繪了其建筑規模之宏偉、裝飾之奢華,也記錄了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軼事和社會風貌,是研究北魏歷史、佛教史、建筑史及洛陽城市地理的珍貴文獻。
今日可探尋的遺跡
白馬寺
作為公認的“釋源祖庭”,其寺名便直接源自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詳細記載的“白馬馱經”典故。雖然現在寺內建筑多為明清及后世重建,但寺址自古未變。清涼臺是寺內最古老的建筑基址,相傳為漢明帝當年避暑讀書和安置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處,是追溯中國佛教起源的核心地標。走進白馬寺,裊裊不絕的誦經聲,延續著千年古剎的香火,是《伽藍記》所載佛教在洛初興與傳承的最直接印證。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這里是北魏洛陽城的所在地,也是《洛陽伽藍記》故事發生的舞臺核心。如今是國家級大遺址公園。在廣袤的田野下,通過考古勘探和發掘,已清晰揭示了北魏宮城(宮城區)、內城(金墉城、建春門等)、外郭城的輪廓。永寧寺塔基遺址是公園內最重要的展示點,巨大的夯土塔基和出土的大量精美泥塑佛像殘件(現藏洛陽博物館),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的絕世高度與佛教藝術的輝煌,是楊衒之筆下最震撼人心的“紙上伽藍”在現實中的錨點。站在遺址上,書中所載伽藍的方位和規模變得具體可感。
龍門石窟
雖然《洛陽伽藍記》主要記載城內寺院,但北魏皇室開鑿石窟的盛舉與城內崇佛之風息息相關。龍門石窟的賓陽三洞(中洞、南洞、北洞)正是北魏宣武帝、孝明帝時期傾國力開鑿的皇家工程,其造像風格(特別是秀骨清像)和規模,完美體現了《伽藍記》所反映的那個佛教藝術鼎盛時代。盧舍那大佛雖為唐代所建,但其慈悲莊嚴的微笑,已成為洛陽乃至中國佛教藝術的永恒象征,與書中描述的佛陀慈憫精神一脈相承。龍門石窟是理解北魏洛陽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實地補充。
02
開封:汴梁繁華的遺痕與地上地下的對話
北宋遺民孟元老在南渡之后,懷著對故都汴梁(東京)的深切眷戀,撰寫了這部十卷本的回憶錄。它如同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以細膩詳盡的筆觸,全方位記錄了北宋徽宗崇寧至宣和年間(1102-1125)汴梁城的極致繁華。從城市布局(御街、里坊)、河道水系(汴河、蔡河),到皇城宮苑(宣德樓、大慶殿)、市井生活(州橋夜市、酒樓瓦肆、勾欄百戲),再到節令風俗、飲食服飾,無所不包。它生動再現了那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市民文化空前活躍的“造極之世”的都城風貌。
今日可探尋的遺跡
開封城墻(大梁門及古馬道遺址)
現存的明清開封城墻是在北宋東京內城基礎上多次修筑而成。大梁門(西門)是重要的登臨點。城樓內設有開封城墻古馬道遺址博物館,分層展示了清、明、宋三個時期疊壓在一起的古馬道遺跡,直觀呈現了“城摞城”的奇觀,是開封城歷史層累和黃河水患影響的最有力物證。
州橋及汴河遺址
州橋是《東京夢華錄》中反復提及的中心地標。近年來的重大考古發掘,揭露出北宋州橋遺址的主體結構(包括巨大的石砌橋面、橋墩、部分浮雕石壁)及與之相連的汴河故道(唐宋至明清)。這里是感受北宋汴梁城市核心區風貌的關鍵性考古現場。
鐵塔公園(開寶寺塔)
這座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的琉璃磚塔,是《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開寶寺靈感塔。它并非鐵鑄,但因塔身褐色琉璃磚遠望似鐵而得名。歷經近千年風霜、地震、洪水甚至日軍炮擊,雖略有傾斜,仍巍然屹立,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繁塔(天清寺塔)
位于禹王臺公園內,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是開封現存最古老的建筑。原為六角九層巨型佛塔,元代上部遭毀,現存三層,清代在殘基上加建六級小塔,形成獨特造型。塔身鑲嵌著數以千計的佛像磚,雖經歲月侵蝕,仍可見其精美多樣,是研究宋代佛教藝術和建筑的重要實物。
清明上河園
這是一座以《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為藍本建造的大型宋代歷史文化主題公園。它通過仿古建筑、場景再現、民俗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北宋汴梁的市井風情、繁華街市、河道運輸和娛樂生活。雖然是人造景觀,但它是幫助現代人具象化理解《東京夢華錄》所載城市生活細節和氛圍的有效場所。
03
杭州:臨安遺韻的湖山印記與城市肌理
南宋遺民吳自牧仿《東京夢華錄》體例,撰寫了這部二十卷的《夢粱錄》。書名“夢粱”暗含“黃粱一夢”的慨嘆。它詳細記載了南宋后期(1241-1274)都城臨安(杭州)的城市風貌、宮廷禮儀、官府機構、市肆經濟、節令風俗、地理物產等。書中盛贊“杭城湖光山色之秀”,更以百科全書式的筆觸,描繪了御街的繁華、瓦舍勾欄的熱鬧、茶樓酒肆的興盛、四時風俗的獨特,是研究南宋城市史、經濟史、社會史和生活史的珍貴史料。
今日可探尋的遺跡
南宋御街遺址(中山中路)
南宋臨安城的中軸線御街,其走向與今日杭州中山中路大致重合。在中山中路(靠近鼓樓區域)設有南宋御街遺址陳列館,通過玻璃棧道或展示窗,可以清晰地看到地下保存的南宋、元、明、清不同時期的道路疊壓遺跡,包括石板路、排水溝、房基等,是感受臨安城核心脈絡的絕佳地點。
位于中山中路南端,是南宋御街的起點之一。現存鼓樓為明代重建,但其位置是南宋朝天門的舊址,是進入南宋皇城的標志性門樓。
德壽宮遺址博物館
德壽宮是宋高宗趙構退位后居住的宮殿,規模宏大,被稱為“北內”(皇宮稱“南內”)。近年經過大規模考古發掘,其遺址已建成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館內通過原址保護展示、數字化復原、文物陳列等手段,生動再現了這座南宋皇家宮苑的格局、建筑風貌與生活場景,是理解《夢粱錄》中宮廷部分的重要實體依托。
六和塔
矗立在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弘俶為鎮錢塘江潮而建。南宋時重建,現存磚構塔身為南宋遺存,外部木構檐廊為清末重建。登臨六和塔,可遠眺錢塘江(及錢塘江大橋)的壯闊景色。雖然吳自牧記載的江潮“玉城雪嶺際天而來”的盛況因河道變遷已難完全重現,但在特定季節(如農歷八月十八前后)仍能感受其氣勢。六和塔作為杭州的標志和門戶守護者,見證了臨安作為南宋“行在”的興衰。
西湖及周邊
《夢粱錄》開篇即盛贊西湖“湖光山色之秀”。西湖本身及“西湖十景”的形成與南宋有密切關系。漫步蘇堤、白堤,泛舟湖上,游覽柳浪聞鶯、雷峰塔(雖為重建,其故事與南宋相關)、岳王廟(紀念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等景點,都能感受到吳自牧筆下那“四時有不謝之花,八節有長青之草”的詩畫意境和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
這個暑假,讓“三全本”成為你獨特的旅行指南。當古人的文字與今日的遺跡相互印證,我們便能清晰地感知:那些輝煌的文明成就,那些鮮活的城市生活,那些深沉的精神信仰,并未在廢墟中湮滅。跟著“三全本”去旅行,正是在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斷壁殘垣、塔寺宮觀、街巷阡陌中,去諦聽那穿越時空的、文明永恒的回響,觸摸歷史最真實的溫度。
這,正是尋訪的意義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