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千年前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
《過故洛陽城》一詩中
發出這樣的慨嘆
千年后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西側
一座嶄新的博物館巍然立起
經過近兩年的工程建設和陳列布展
7月16日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
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外景
該館聚焦漢魏時期歷史文化
薈萃1300余件(套)珍貴文物
全方位展現漢魏洛陽故城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都市
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的文明盛況
漢魏洛陽城始建于西周時期
作為都城長達600年之久
漢魏洛陽城體現出的“建中立極”思想
影響后世都城規劃達千年之久
瓦當是廣泛用于古代屋檐上的建筑構件
自1962年以來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經過六十余年的科學發掘
出土了大量的瓦當材料
不同時代、不同建筑上的瓦當各有區別
這是了解各時期建筑材料
和制作工藝的重要依據
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中
已發現東周至北魏各時期的磚
主要用于修砌地下排水設施
及室內外地面的鋪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漢魏洛陽城南郊的東漢刑徒墓地
曾發掘清理了五百余座刑徒墓葬
出土了八百余塊帶有文字的刑徒墓磚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唯一一處東漢刑徒墓地
也是目前發現的秦漢時期刑徒墓地中
面積最大、資料最為豐富的一處
漢魏時期
洛陽城南郊是一個獨立的禮制、教育區域
包括太學、明堂、辟雍、靈臺、圜丘等
這些禮制建筑形成了古代都城
禮教文明的典型模式
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熹平石經、正始石經、辟雍碑……
均在洛陽留存與發現
歷經悠久的歲月洗禮
相關建筑已不復存在
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仍舊醒目
使國制典范有跡可循
在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中
各式各樣的陶俑展現出
漢魏時期洛陽社會各階層的
姿容風貌與服制特點
東漢至北魏時期
邊疆民族的遷徙融合也使異域色彩匯流中原
人們的服飾
在傳統形制的基礎上經歷了一系列演變
多元文化的交融互動也在此間顯現
漢魏洛陽城作為東漢、曹魏、西晉和北魏時期的國都
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也是這一時期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
從洛陽一路西行
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
不僅聯通了東西方文明
更串聯起了沿線不同文化的人群
東西方文明開始了頻繁的交流
這面昭君出塞銅鏡是目前已知
最早記載昭君出塞故事的文物
證明昭君和親史事在東漢已為人所熟知
鏡銘所見七言詩
不僅是目前所知最早以昭君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反映了漢代俗文學的興盛
而且因其明確的年代及豐富的內容
成為梳理昭君故事在漢唐間形成與演變的關鍵證據
為古代文學史研究增添了重要史料
銅鏡上的銘文兩次出現“中國”字樣
對研究“中國”概念的演變意義重大
據了解,除文物展陳外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博物館
還通過建筑敘事、科技賦能、業態創新等
為觀眾打造“對話古今”的沉浸體驗
一座博物館
盡覽漢魏盛景
讓動人的歷史細節清晰入目
讓悠遠的中華文明澎湃入心
記者:袁月明、任卓如
設計:聶毅、鄭秋華(實習)
統籌:王晶晶、孔唯千
學術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隊長劉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