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母校的不舍和對未來的憧憬,7月2日,4000余名北京大學2025屆本科畢業生迎來了他們的畢業典禮。典禮上,北京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干以自己的求學科研經歷寄語畢業生,既要學會合理享受日常多巴胺帶來的各種短暫快感,更要追求靠艱辛付出而獲得的內啡肽幸福感,因為后者更珍貴,更持久,更有價值。北京大學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龔旗煌院士為畢業生們上了“最后一課”,他希望同學們做自立自信自強的北大人,在不懈奮斗中追逐青春理想。
為國守島礁17個月 畢業生代表深情回顧北大故事
邁上“未來可期”的邱德拔體育館臺階,4000余名2025屆本科畢業生將從這里揮別母校,帶著師長的祝福,走向新的人生道路。政府管理學院2025屆本科畢業生蔣昌焱作為畢業生代表談了自己走出大山又回歸大山的心路歷程。
蔣昌焱告訴北青報記者,他來自湖北省恩施,從小爸爸就掰著手指頭向他歷數北大、清華等知名高校,希望兒子有朝一日能夠走出武陵山區,去往更廣闊的天地。正是身處大山產生的動力,蔣昌焱通過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學。入學后不久,帶著對于部隊的向往,他又成為一名大學生士兵,隨部隊來到了南沙群島,成為一名為國守疆的官兵。
剛進入南沙部隊,蔣昌焱就被這里每日的宣誓環節所震撼,而在17個月為國守邊疆的日子里,他更是深刻領悟了這每日宣誓的意義。“南沙距離海南島還有1000多公里,有的地方甚至一漲潮,海水就漫過了礁盤,而且每天風吹日曬,只有親身經歷了這些,才能體會到每日宣誓南沙精神的意義。”
2年部隊歲月的磨礪,蔣昌焱又回到北大繼續讀書。回校后,他又加入志愿服務項目,與云南山區的孩子通過書信聯系,用文字為他講述山外的世界。“原來真正的走出大山不是地理上的遠離,而是心靈上回歸,”蔣昌焱在發言中說。他表示,希望自己的經歷和行為能夠鼓勵更多學子,生活不止眼前的田地和紅葉,也有高樓大廈和北大清華。
院士校友寄語 艱辛付出的幸福感更珍貴也更持久
校友致辭環節中,年近八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64級本科校友舒德干回憶了自己在求學和科研經歷。他回憶,當年他選擇就讀北大地質地理系古生物專業,學校開設了能激發質疑思維的達爾文主義課,在課堂討論中,同學們既啟蒙于達爾文改變人類自然觀和世界觀的科學進化論,也會討論物種起源中留下的議題,并一致決心日后要通過化石實證破解這些難題。
扎根科研35年,舒德干表示,自己曾犯過錯誤、遭遇挫折,但是他始終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攀登。在他不懈的努力之下,他終于發現了地球動物樹的完整框架,其科學意義非同尋常,它開啟了地球全新生態系統,并最終催化出今天美麗的動物星球。
舒德干表示,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其大腦進化出特有的新皮層,它誘使人們不斷獲取形形色色的愉悅感。希望畢業生們既要學會合理享受日常多巴胺帶來的各種短暫快感,更要追求靠艱辛付出而獲得的內啡肽幸福感,因為后者更珍貴,更持久,更有價值。
校長為畢業生講“最后一課” 做自立自信自強的北大人
“辟出一條新路來,向那光明的方向走,都靠著一班青年們的奮斗和努力。”百年前,北大老校長蔣夢麟曾如此寄語青年學生。跨越一個世紀,龔旗煌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表示,正處于創新如潮、動能奔涌的新時代,希望畢業生們于時代浪潮中自信、自強、自立。
魯迅先生說過,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希望同學們做自立自信自強的北大人,在不懈奮斗中追逐青春理想,母校是你們的起點,也是溫暖的港灣,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龔旗煌說。
供圖/北京大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月朦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