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CCTV-7在《礪劍》節目中,提到了“殲-20在東海上空驅離外機”,引發了很多遐想——就目前來看,大家都認為“外機”就是F-35。而這次發生在東海上空的交手,也就是全球巔峰的隱身戰斗機格斗。
▲節目中透露了不少細節
2022年3月,美國空軍上將威爾斯巴赫在一場研討會中,首次公開提到“F-35A與殲-20發生接觸”,并對和殲-20搭檔的空警-500、霹靂-15大肆稱贊。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美國三軍及其盟友,正不斷擴大F-35裝備規模,三年前F-35和殲-20的交手,絕不是終點,只是一個起點——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在2017年1月就進駐日本巖國基地,后續不斷拓展規模,預計最終將容納48架F-35B/C。美國空軍也計劃用48架F-35A,取代原駐三澤基地的36架F-16。
▲F-35的服役規模并不小
如果再算上隨美軍航母、兩棲攻擊艦,常駐東亞的艦載F-35C中隊,僅美軍駐東亞F-35數量就超過120架。要是再加上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裝備的F-35,總規模將接近300架,這個裝備數量和密度,在全球首屈一指。好在殲-20的服役數量也與日俱增,盡管未必能達到“每年交付100多架”的程度,但現役數量確實不低于200架。在這種情況下,殲-20和F-35的對抗頻率可想而知,只不過雙方心照不宣,很少對外公開而已。
▲日本空中自衛隊裝備的F-35J
從技術上來講,霹靂-15和AIM-120D,雖然將理論空戰距離拓展到150千米以上,但在隱身戰斗機的高端對抗中,很難實現這種理想距離。低可探測性不僅意味著遠距離難以被發現,也意味著在接近到一定距離前,其反射的雷達信號往往是間斷、不持續的,火控雷達鎖定難度很大。再加上和平時期,機載雷達使用強度受限,因此,雙方實際上仍然以近距離機動博弈為主——這也就是節目中,提到“殲-20分毫不讓,與外機空中博弈”的原因。
▲殲-20為機動性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在大家印象里,遠程空空導彈的成熟,使得原本至關重要的機動性能不再關鍵,以雷達和航電為代表的態勢感知能力,成為戰斗機的制勝核心,殲-20與外機機動博弈的這一幕,看起來有點幼稚和不貼近實戰。但從空戰模擬來看,機動的價值仍然居高不下——能量機動空戰理論并未過時,戰斗機的機動狀態對發射空空導彈、規避來襲導彈,仍然至關重要。印巴空戰中殲-10CE之所以沒有表現出這一點,是因為在碾壓印度空軍,而這種絕對優勢國內是不敢奢望的。
▲殲-10CE能打碾壓局,并不意味著殲-20也可以
蓬勃發展的航空軟件,和更上一層樓的動力,使得殲-20的機動性在國內現役戰斗機里獨占鰲頭。開創六代機潮流的殲-36和殲-50,機動布局更是強得不講道理——如今可不存在殲-20立項時,急需追上F-22A的尷尬,殲-36和殲-50的機動特征如此明顯,只能說明國內認為值得付出代價,為六代機準備卓越的機動性能。而相比于中航工業對空戰性能的重視,F-35由于立項時美軍缺乏對手,定位于全球多用途作戰,為此大幅削減了空戰指標,面對始終以空戰為核心使命,力圖爭奪制空權的殲-20,處于下風是難免的。
▲眼看F-35不足為憑,美國已經決定花費巨資升級F-22A
只不過,這種下風并不足以奠定絕對勝局,雙方畢竟沒有代差,其他輔助裝備和機載武器,也沒有拉開絕對差距。哪怕是被視為王牌的空警-500,實際上也缺乏遠程發現并鎖定隱身戰斗機的能力。國內要想真正建立絕對優勢,至少得等到第四代預警機服役——“空警-3000”和“空警-700”這類,針對隱身戰斗機發展的新一代預警平臺,才是真正的隱身克星。最重要的是,美國四代預警機現在連影子都沒有,落后于“空警-3000”和“空警-700”是必然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