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世稱“昌黎先生”。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千百年來,韓愈備受矚目。
蘇軾大贊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文、道、忠、勇”四字,完美地概括了韓愈的一生。
本以為,如此風云人物,必是出身顯貴,時運雙濟。
直到看了谷曙光教授的《大唐孤勇者:韓愈傳》,才驟然知曉:
原來,韓愈是這世上少有的可憐、可悲之人。
他生不逢時,命途多舛,幾多坎坷,幾多磨難。
一次次遭受迫害、誣陷,一次次被誤解、被貶謫,又一次次跌至絕境。
但無論多么不如意,心性堅韌的韓愈,從未有過一次妥協(xié)。
用谷曙光教授的話說:“韓愈,是大唐孤勇者,于濁世中活成了一道光。”
翻開《韓愈傳》,你將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會哭會痛的韓愈。
他不再頂著唐宋八大家的光環(huán),不再高不可攀,遙不可及。
而是做回了普通人,像你我一樣,于千難萬難中咬牙硬挺。
如果眼下的你,也心有不甘,多有怨懟,不妨讀讀韓愈。
看這位發(fā)于毫末,一生孤苦的昌黎先生,如何披荊斬棘,逆天改命。
1
出身不如意,改命靠自己
在書里,作者先講了韓愈的身世之謎。
大家之所以稱其為“昌黎先生”,多因韓愈自稱祖籍昌黎(今隸屬河北秦皇島市)。
昌黎,出過好幾位韓姓宰相,居于此的韓氏家族,大多是名門顯貴。
然而經(jīng)過考證,作者發(fā)現(xiàn),韓愈撒謊了。
他往昌黎上“靠”,不過是想沾沾光,蹭蹭熱度。
他真實的籍貫,是河南河陽,而出身,更是卑微。
不僅是庶族,還是庶出。
也就是說,韓愈祖上并無官蔭,他本人也不是嫡子。
而且三歲就沒了父親,生母不知其人,全然由長兄撫養(yǎng)。
但11歲那年,長兄又暴斃,韓愈只能跟著寡嫂回鄉(xiāng)務農(nóng)。
此去經(jīng)年,每每想起兒時往事,韓愈不免哀嘆:天禍我家,降集百殃。
更殘酷的是,中晚期的唐朝,格外看重門第。
以韓愈的出身,想出人頭地,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事實是,韓愈不僅聞名于當世,還留名于青史。
而逆天改命的關鍵,就在于他從未被出身限制住。
家里窮困,影響不了他刻苦讀書,施展才華;
父兄早逝,影響不了他結交宗親,遍訪名師;
無人引薦,也不妨礙他遠去京城,拜謁高人。
寒微的出身,并沒有讓韓愈成為卑微的人。
作者感慨:縱然人生底色悲涼,但韓愈最終成長為六邊形戰(zhàn)士。
古文運動、教育革新、中興儒學、匡扶社稷、平定叛亂……
隨便哪一項,在韓愈這里,都沒有被所謂的“出身”拖累。
經(jīng)常聽人抱怨:家境不好,前途暗淡,父母無能,無人鋪路。
可韓愈讓我們分明看到:
什么出身、家境、祖宗、靠山,完全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走向。扎根貧瘠山坳,也能長成參天大樹;落于低洼泥淖,照樣一飛沖天。
出身不如意,靠自己也完全沒問題。
蕓蕓眾生,身份寒微者十之八九。
但再爛的開局,也只是開局。
人生結局如何,不在天定,盡在人為。
2
事業(yè)不如意,也堅決不擺爛
書里講,韓愈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也算是學霸一枚。
19歲那年,他意氣風發(fā)地踏上科考之路,臨行前,大筆一揮:
“我年十八九,壯氣起胸中。作書獻云闕,辭家逐秋蓬。”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什么一飛沖天,而是一次次名落孫山。
從21歲開始,連著三次失利,直到第四次,韓愈才好歹中了進士。
但中了進士,他也做不得官,想做官,還得等朝廷派遣。
不想等,就得參加博學宏詞科的制科考試。
但結果是,制科韓愈又考了三次,最后鎩羽而歸。
那幾年,韓愈焦慮得不行。
實在沒招了,就決定鋌而走險——直接給宰相上書。
他跨級匯報,針砭時弊,也發(fā)了點懷才不遇的小牢騷。
果然,三次上書后他一夜走紅,人人都知長安來了個韓昌黎。
但就一點,宰相就是不搭理他。
直到貞元十七年,韓愈才等來派官,去國子監(jiān)當老師。
但這門差事,他是越干越窩囊。
國子監(jiān)的學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一個個眼高于頂,自然看不起韓愈這種寒門。
氣得他寫下《師說》,以正視聽,但效果甚微,他還是不受學生們待見。
在書里,作者梳理了韓愈的仕途經(jīng)歷,囊括成一點,就是不得志。
除了學官,韓愈后來還做過監(jiān)察御史、陽山縣令、袁州刺史、國子祭酒……
然而無論干什么,都煩惱重重,要么上司不重視,要么同僚不配合。
即便如此,韓愈卻從未擺爛過一天,做什么都干勁十足。
書里寫他“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
還不遺余力地推行他“文以載道,務去陳言”的文化改革。
他在官場上沒一天痛快日子,卻也政績斐然。我特別共情韓愈的這段經(jīng)歷。
就像有些人,找工作頻頻受挫,就算找到工作入了職,也干得不開心。
他們總有一種錯位感,覺得入錯了行,走錯了路。
于是心里不服,又無可奈何,最后慢慢被磨平了性子,再沒有了從前的斗志。
然而,如果像韓愈一樣,換一副心態(tài),不管怎么樣都不氣餒。
那人生必然會是另一番境界與高度。
熬過事業(yè)低谷,沖出迷茫困境,大有作為也未可知。
3
境遇不如意,也能于困境中見微光
書里講,韓愈挺狂,人送外號“楚狂小子”。
他心直口快,不平則鳴,無所畏避,直言極諫。
當時的大唐,藩鎮(zhèn)割據(jù),朝堂昏暗,政令廢弛。
相比于其他人的懦弱自保,剛直的韓愈,說實話做實事,可謂難能可貴。
然而遺憾的是,這位“大唐孤勇者”,非但無人器重,反而總被中傷。
比如,在國子監(jiān)為官時,他去拜見中書侍郎鄭煙。
鄭煙仰慕其才華,請韓愈呈上詩作,細細拜讀。
韓愈也很恭敬,當即拿來詩文,二人就此暢聊。
這本是一段佳話,誰承想,待鄭煙拜相后,苗頭就不對勁了。
有人造謠說,韓愈見鄭煙時揚言“相國豈知我哉”,他鄭煙怎么配讀我韓愈的詩文。
此番搬弄,聽起來離譜至極,可傳來傳去,竟以假亂真,給韓愈帶來不小的麻煩。
一時間,討伐之聲甚囂塵上,韓愈終究扛不住壓力,逃去洛陽避謗。
之后,四五年時間,他閉關讀書,修身養(yǎng)性,不問世事。
等再出關時,全然換了一副心態(tài),不再與宵小之人纏斗。
一次,他聽聞當年遲遲無官可做,原因是有人從中作梗。
那人嫉妒他的才華,背后使了不少陰招,這才害得他仕途不順。
而這人,恰恰是韓愈的一位摯友。
韓愈聽罷,笑著搖了搖頭:都過去了,算了。
他不再糾結過去,轉而以平和的心態(tài)做學問,寫文章。
心一旦靜了,外面再無紛擾之聲,韓愈就這樣躲過一次次境遇的起伏。
看書時,我很為韓愈打抱不平。
他言行端正,心如明月,何故受這些刁難、戕害?
如此不順意的境遇里,人得多么痛苦壓抑?
但韓愈讓我頓悟:
境遇時順時逆,心境一變,陰霾中也可照見微光。
碰上爛人爛事,遭受無辜之禍,在所難免。
與其耿耿于懷,不如瀟灑轉身,走回豐盈的精神世界。
澄澈心境,釋懷心結,人生之路,終將轉入明亮的坦途。
4
命運不如意,但仍能活出自我
作者在書里,專門講了一下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這篇千古祭文,曾在時光的深處,打動過無數(shù)人。
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但年齡相仿,情誼堪比兄弟。
韓愈生來孤苦,就盼著有親人陪伴,便格外珍惜十二郎。
但天有不測風云,就在二人剛成家立業(yè)之際,十二郎患病而亡。
韓愈心痛難耐,含淚寫下這篇祭文。
他哭訴、哀嘆,質問蒼天,為何如此苛待于他。
這輩子,他想要的,從未得到,他所求的,從未實現(xiàn)。
做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為官,阻礙重重,壯志未酬。
他不是沒有抗爭過。
為給一家老小,他官俸低微,就放低身份去做幕僚,去接寫文章的私活;
為了黎民百姓,他不惜觸犯龍顏,扛起“滅佛”的大旗,奪回寺廟霸占的良田;
為了匡扶社稷,他去叛亂的軍營,顯揚大唐國威,以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結果呢?命運回報給韓愈什么?
仍是親人的離世、朝廷的厭棄,以及世人的冷眼旁觀。
但韓愈是誰,他是作者口中的“鋼鐵戰(zhàn)士”,怎會屈于命運安排。
自始至終,他愈挫愈勇,于萬般不如意中,很硬朗地活出了自我。
他官至禮部尚書,稱得上光耀門楣;
他剛正不阿,對得起天地良心;
他大興文教,堪稱百代文宗……
書里說:狂人韓愈,給我們一個重要的人生啟示——活著就要戰(zhàn)斗!
人生多有不如意,老天不會那么輕易地讓我們過上理想中的生活。
命運起伏間,有著太多事與愿違,求而不得。
但只要心氣不散,我們照樣能活得精彩。
不低頭、不服軟、不自棄,人就能成全自己。
《韓愈傳》最后,有這樣一段話,讀來很感動:
他四考進士、三敗吏試,卻終成一代文宗; 他上懟皇帝,下降叛軍,在濁世中執(zhí)筆如劍,既金剛怒目,又溫情脈脈。 他不是天賦異稟,他只是選擇了不退不讓。
縱觀韓愈一生,生來凄苦,前途無靠,境遇跌宕,仕途慘淡。
最絕望的時候,沒有人可依靠,被欺辱迫害時,也無人撐腰。
蠻荒之地,血腥沙場,昏聵朝堂,他單槍匹馬,九死一生地拼闖。
他這輩子,有多少不如意,就有多少抗爭,當真是“不退不讓”。
書里問:一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讀韓愈,還有意義嗎?
作者自答說:意義就在于,不如意的人生中,我們要學會怎么活。
是被打倒?還是絕不氣餒?是沮喪頹廢,還是豁達率性?
我相信,讀完這本《韓愈傳》,你已有了答案。
人活一世,煙火一瞬,愿你我都如韓昌黎。
勇敢、堅毅、熱烈又鮮活地,過完這一生。
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