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詩 甘聞文
7月1日上午,湘潭大學法學學部“法護非遺,沅澧傳承”三下鄉實踐調研團走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鼓盆歌代表性傳承人劉靜老師,開展關于古老歌謠傳承、困境與法治保障的對話。
鼓盆新韻:從《扶貧佳話》看古老藝術的煥新
訪談伊始,劉靜老師細數鼓盆歌近年來的創新發展。她以參加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的作品《扶貧佳話》為例,向學子們娓娓道來。為了讓這項藝術更具生命力,劉老師和其他傳承者將戲劇、地方小調等元素融入表演,讓鼓盆歌表現力更為豐富。
圖1:劉靜老師介紹鼓盆戲
追溯鼓盆歌的源頭,劉老師將大家的思緒引向了千年前莊子的鼓盆而歌。“鼓盆而歌”展現了莊老通達的生死觀,而這便是鼓盆歌最古老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是其精神內核。
傳承之憂:民間沃土上的生存與薪火之困
當被問及鼓盆歌的發展前景時,劉靜老師稱,澧水流域鼓盆歌民間養分充足,2006年那場“鼓王擂臺賽”讓民間鼓盆歌高手嶄露頭角,后經推廣擴大了影響力。為了適應時代,傳承人們積極創新,“我們新編了許多反映當下生活的小節目,也常根據真實事件進行創作,為一些單位、企業進行表演。”
但傳承面臨著諸多困境。劉靜老師提到作為民間團隊,無專門組織與固定工資,傳承人多靠參與喪事活動維持生活,經費匱乏難以吸引留住年輕人。面對傳承人缺少年輕力量的現狀,劉老師憂心忡忡,劉老師擔憂這項藝術后繼無人,在當地學校開設社團進行教學,努力擴大影響,但這遠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圖2:調研團隊員們認真聽講
在組織層面也存在難題,民間藝人分散,管理松散,缺乏體制約束,演出協調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影響推廣效率。此外,社會認知層面偏見猶存,“鼓盆歌過去主要用于喪事,這讓一些民眾有所避諱,家長們由此不愿意讓孩子學習這一藝術,這也是后繼難尋的原因之一。這些年我們努力創作積極向上的節目,公眾接受度確實提高了,但徹底扭轉觀念仍需時間。”
關于傳承方式,劉老師介紹道,鼓盆歌多靠“口口相傳”,臨場發揮性強,極具靈活性,入門到獨立表演,需要時間的沉淀。為了讓隊員們有更直觀的感受,她即興介紹了鼓盆歌獨特的“十二個韻”,并現場聲情并茂地演繹了幾段經典唱腔,韻律回蕩,婉轉悠長。
圖3:劉老師展示鼓盆歌
法治薪火:照亮傳承之路的期盼與建言
面對鼓盆歌傳承在法律保障方面的現存問題時,劉靜老師打開了話匣子,她提及參加常德市非遺立法討論會的經歷。劉老師指出雖然地方專項保護法律正在醞釀出臺,但是優惠政策多傾向于有體制組織的非遺項目,民間傳承力量難獲關注與幫扶。劉老師懇切呼吁希望能得到更多實在的選擇與支持。
面對重重挑戰,劉老師也提出了一些充滿建設性的建議。她提到希望能夠搭建更廣的非遺展示與推廣平臺,提升鼓盆歌社會認知度和市場價值,逐步實現自給自足;建議建立有正式組織的專業鼓盆歌團體,提供穩定崗位,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也可嘗試將鼓盆歌項目掛靠到相關企業或事業單位,為藝人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險和一定的生活保障。現有補貼不足,難以覆蓋成本與激勵藝人。若要非遺項目實現真正價值轉化,就要讓藝人獲得合理收益,形成“傳承有效益、效益促傳承”的良性循環,進而吸引新鮮血液。
圖4:劉靜老師對故盆戲保護的愿景
訪尾聲,劉靜老師再次唱起鼓盆歌,旋律中飽含千年的堅守與對未來的期盼。這聲音,深深烙印在湘大法科學子心中。“法護非遺”,遠非紙上談兵。劉靜老師及其同行者的困境與希冀,為隊員們上了一堂最生動的法治實踐課——法律的溫度,必須精準滴灌到每一寸需要滋養的非遺土壤,覆蓋那些深植于民間的“活態”根基。鼓盆歌的傳承之路,不僅需要藝人的執著堅守,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為其掃清障礙、提供支撐、點燃希望。當法治的理性之光與青春的熱忱之火交織,沅澧大地上的這曲古老歌謠,方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擊響更加強勁、更加悠遠的生命回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