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作為第五代戰斗機,卻沒有安裝航炮,這在軍事愛好者圈子里是一個頗有爭議的話題。畢竟F-22、F-35和蘇-57全都裝了航炮,殲-20的做法可謂是特立獨行。
但是,最近有一篇俄羅斯專家的文章卻用數據支持了殲-20——海灣戰爭以來,空戰中被擊落的飛機都是被導彈打下來的,航炮沒有一個戰果。
眾所周知,殲-20是五代戰機中唯一沒有安裝航炮的,而四代戰機也沒有同類情況,殲-20用于空戰的武器只有各種短程、中程和遠程空空導彈。相比之下,F-22安裝有20毫米航炮,F-35安裝有25毫米航炮,蘇-57則安裝有30毫米航炮。
其實,殲-20沒有裝航炮也得到過解釋,那就是設計人員認為現代空戰重點是超視距作戰,很少進行近距格斗,短程格斗導彈就能應付,完全不需要航炮。盡管做出了這些解釋,國內外一些人仍然存在著疑問:殲-20設計者的這種強大自信,真的是正確的嗎?
這些人存在疑問并不難理解,因為歷史上就有現成的反面案例,“戰斗機不裝航炮”在七十多年前就出現過。在超音速戰機和空空導彈剛誕生的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導彈萬能論”影響下,一些新式戰斗機就沒有安裝航炮,例如美國的F-102和F-4,蘇聯的蘇-9、蘇-15、雅克-25以及后來的米格-25。
但是在越戰時期,沒裝航炮的F-4“鬼怪”在米格-17的航炮面前顯得非常被動,因為早期空空導彈實戰可靠性很差,命中精度也不高,近距空戰還是航炮更有效。美軍的F-4不得不緊急加裝外掛的機炮吊艙,才勉強能應付戰場需要。此后,各國第三代、第四代戰斗機就全都重新裝上航炮,“導彈萬能論”也就被記載為了一段“歷史的彎路”。
如果只看這些經驗之談,殲-20似乎在重走這段“歷史的彎路”,但是時代的進步速度,卻往往讓現實超越人們的想象力。
俄羅斯TOPWAR網站最近刊登文章《現代戰斗機上的機槍:必要還是無用?》,作者是武器專家安德烈·米特羅法諾夫,他在分析航炮的發展歷史時,列舉了上世紀90年代的戰例,指出了一個歷史現象:海灣戰爭以來,空戰中所有被擊落的飛機都是空空導彈打下來的,而沒有航炮的戰果。
米特羅法諾夫指出,1990-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發生了冷戰后規模最大的空中戰斗,堪稱是21世紀空戰的預演。不僅美軍戰機擊落了不少伊拉克戰機,伊拉克的米格-25還創造了擊落F/A-18的奇跡。但是無一例外,這些空戰戰果都是空空導彈達成的,米格-25使用的也是上世紀70年代開發的R-40空空導彈。
在后來的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最近的俄烏戰爭和印巴空戰,雖然都發生了不少空戰戰例,并且擊落了相當數量的米格-29、蘇-27、“幻影”甚至“陣風”戰斗機,但是沒有一架是航炮擊落的,而且多數都是被AIM-120、R-77、PL-15等超視距導彈在較遠距離擊落,使用短程導彈在格斗中擊落的比例都很少。
尤其是俄烏戰爭,開戰以來的三年里,俄軍戰斗機曾多次創造遠距離擊落敵機的射程記錄,但是近距離空戰次數就顯得很少,戰斗機有機會使用航炮的次數更是寥寥無幾。
這名專家詳細統計了俄烏戰爭的戰例,總算找到了一架蘇-30SM曾用航炮攻擊一架烏克蘭直升機的戰例,但是航炮多次射擊都未能成功,最后還是用R-73短程導彈擊落了這架直升機。另外,烏克蘭米格-29確實曾用航炮擊落了一架“天竺葵”無人機,但是隨后卻被無人機殘骸撞上,并因此墜機。
總體來看,俄烏戰爭中勉強能算入戰斗機航炮戰果的,只有一些無人機和巡航導彈,但是這些根本算不上正規飛機。不僅如此,航炮射擊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的效率,也遠不如空空導彈,只是成本較低而已。
米特羅法諾夫在指出這些案例的同時,認為航炮不僅在空戰作用大幅下降,而且對于戰斗機本身來說,航炮也可能成為了一種多余的“死重”。這個因素,很可能是航炮被淘汰的關鍵原因。
例如,美國戰斗機使用的20毫米M61A1航炮,重量為112千克,改進型M61A2的重量為92千克,俄羅斯23毫米的GSh-6-23M機炮重76千克,30毫米GSh-30-1機炮僅重 50 公斤。如果按照這個數據,對于10-20噸級的戰斗機來說,機炮占據全部重量的比例似乎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加上航炮配備的彈藥重量,數據就完全不一樣了。以美國F-22A的M61A2航炮為例,需要準備480發20毫米炮彈,總重200千克,再加上其他輔助設備,整個航炮系統額外增加的“死重”就達到了300-350千克。
與此同時,俄羅斯米格-31BM配備的23毫米GSh-6-23M機炮,備彈260發,全套機炮重量200-250千克。蘇-35配備的30毫米GSh-30-1機炮,備彈150發,全套機炮重量300-350千克。
相比之下,用于近距格斗的R-73空空導彈,重量僅有110千克,用于超視距作戰的R-77導彈,重量也只有175千克。也就是說,如果蘇-35戰斗機砍掉基本用不上的航炮,能夠額外增加3枚R-73導彈,或者2枚R-77導彈。
不要小看增加的區區2-3枚空空導彈,對于戰斗機火力輸出的提升,卻是實實在在的。即使不用于增加導彈,減輕的這一部分重量,也能明顯提升引擎推重比,改善戰斗機的機動性能。
俄羅斯專家認為,航炮的戰術價值對于飛行員而言,已經淪落為類似“手槍”或“匕首”的東西,只是在緊急情況下隨身攜帶。當然,這種“防身武器”也可以作為“國際交流語言”,比如在阻止外機入侵領空時,用航炮進行射擊警告。
但是殲-20作為隱身戰斗機,明顯是不需要去干“射擊警告”這種工作的。(作者:陶慕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