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以來全國多地強對流天氣,東北地區下起大暴雨,簡直像是在黑吉遼上學的南方同學們“求”來的——
因為最近全網都能聽到他們被連續高溫熱到破防的聲音。
以前,南方朋友們幻想去東北上大學就能徹底告別家鄉的粘膩悶熱,再也不用吃一絲夏天的苦頭,結果在這個夏天被氣溫35℃且沒有空調的宿舍迎頭痛擊。
正值畢業季、招生季,全國其他高校都在卯足了勁兒展現青春靚麗,只有東北是不一樣的煙火——
你在畢業典禮上和校長干杯比心,東北的同學們在喊“沒空調”;
你在拍變裝轉場視頻和抽象畢業照,東北的同學們在喊“沒空調”;
你在和學弟學妹們說“歡迎報考xx大學”,東北的同學們還在喊“沒空調”。
現在才知道,南方朋友們千里迢迢進山海關求學,遇到的最大挑戰竟是“防暑”。
東北沒有普及空調,成了互聯網上最新的地域差異沖擊。
01
南方大學生,
上東北練習耐熱力
半年前還在美滋滋地烤著暖氣、穿著短袖和父母視頻通話的南方同學,最近集體傻眼了。
光顧著體驗集中供暖的好了,本以為挨過東北的冬天就不會再被任何天氣打倒,沒料到東北的夏天可不是裝備黨。
此時你如果提問“沒有空調你們以前是怎么過夏天的呢?”,大概率會獲得本地室友的一句“以前誰家里沒事兒裝那玩意啊?”。
地域間基礎設施配備的差異,又一次刷新了外地人們的認知。
為了這個沖擊人生前十八年常識的體驗,大學生們自行評選組建了“N6聯盟高校”,包含六所沒有統一安裝空調的985、211院校↓
六所學校全部在北方地區,其中四所在東北,而另外兩所在黃土高原上。
許多網友還在不理解:“十年前我在黑龍江上大學的時候,夏天睡覺還得蓋棉被呢,不裝空調不是很正常嗎?”
但今年的東北大學生們,真的已經破防了。
有人在抱怨學校太不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轉頭發現校領導的辦公樓里也沒空調,教授們熱得挽起褲腿看文獻。
有人熱得整夜睡不著覺,功率支持宿舍使用的小型風扇又只能吹個寂寞,不得不嘗試各種“土法避暑”:
在寢室里放涼水、放冰塊、在校園里隨機刷新露營地點、躺在洗手池里泡冷水澡……
@封面新聞@極目新聞
思路打開,哪里蔭涼通風,哪里就是過夜的“寢室”。
既然校內的宿舍、圖書館、教學樓統統沒有空調,酒店就成了大學生們唯一的救贖,許多網友吐槽近期學校附近的酒店紛紛漲價且爆滿;
這招一方面對大學生有限的生活費不太友好,另一方面可能還要考驗訂房的手速。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空調的舒服日子一過上就很難回去了,吹過26℃的科技風后,還怎么回寢室繼續忍耐自己的破爛小風扇?
一遭避暑歷險記下來,沒想過空調還能成學校剛需設備的東北本地學生,也受不了這不能被空調吹拂的日子了。
現在,甭管是“從未想過空調能從夏天缺席”的南方朋友和“已經度過了n多個沒空調的夏天”的北方同學,終于達成一致——
一起羨慕嫉妒那鳳毛麟角的有空調的東北大學生。
剛好趕上高校招生季,有空調的學校馬上抓住宣傳機會,哈工大為“學生公寓空調全覆蓋”這么一件事兒專門剪了一條視頻↓
東北大學招生辦工作人員在和@正在新聞的記者通話中表示“放心吧,我們學校已經安裝空調了,東北有空調的學校較少,所以可以考慮下我們學校。”
關于空調普及率的南北信息差終于被戳破,網友們驚呼學校開始上手段了。
誰能想到,2025年東北高校招生的殺手锏竟然是空調。
02
地區差異這塊,
空調的門道比暖氣還深
全網感嘆“2025年了怎么還能把大學生熱成這樣”背后,空調在一些地區還真就是“小眾產品”,不限于學校。
相比于南方連續半年的高溫蒸煮模式,往年東北地區的夏天確實沒有那么難熬,一來氣溫不會上升到太過恐怖的數值,黑吉遼三省去年夏天的平均氣溫都沒超過25攝氏度;
二來高溫天氣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拿風扇對付幾天,一個夏天已經過去了;
所以東北的大部分居民和單位并沒有“必須配備空調”的意識。
但今年6月下旬,東北地區出現了同期罕見的高溫天氣,多地氣溫沖上35度,28日,黑龍江多地氣象監測站的氣溫甚至排到全國前十,霸榜全國前三。
有游客吐槽“來東北避暑差點中暑了”。
而需要接受“居然沒空調”沖擊的,不僅有東北的大學生,還有近兩年越來越多的西部游旅客。
根據當地向導的經驗,新疆大多數市區的酒店一般都帶有空調,但北疆各地,以及南疆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因為氣候比較涼爽,所以有空調的酒店、民宿非常稀少。
2024年夏季全疆平均氣溫24.2℃,考慮到這個本就不高的數值還是被吐魯番盆地大幅度拉高過的,且新疆山區晝夜溫差可達15-20度,所以比起擔心被熱到,夜里的保暖更需要注意。
對于常年生活在中部平原的游客來說,“酒店有空調”就應該和“酒店有床墊”一樣,是根本不需要在訂房時額外確認的基礎設施;
但出去玩一趟就明白自己屬實還是太無知了。
當你常識被震碎,疑惑地向網友求問“為什么?"時,網友會告訴你:
“拉薩裝空調?好小眾的詞匯,我只知道去年暑假嘴都被凍紫了”。
2024年夏季,西藏平均氣溫僅14°,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不用額外再安裝個帶電的。
網友們主觀的驚異,反映在客觀的數據上則是懸殊對比。
根據最新的《中國統計年鑒》,2023年末我國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的空調擁有量為171.7臺。
分地區來看,江蘇、浙江、重慶、廣東等地,平均每一百戶居民家里有200多部空調;
內蒙古、云南、西藏、甘肅、寧夏平均每一百戶居民家里僅有20多部空調,和“空調大戶”地區相比,數值差高達十倍。
全省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海,平均每一百戶城鎮居民家里甚至只有1.5部空調,沒錯,空調也能成為真·百里挑一的家電。
而遼吉黑三省平均每百戶的空調擁有量分別為79.9臺、33.6臺、24.0臺,同樣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東北氣溫急劇上升,但空調的普及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這次因為空調事件鬧上新聞的校方回應稱,至今沒有安裝空調的原因,是電網線路老化無法承載大規模空調負荷,而電路的升級改造需要更多時間。
關于空調的地區差異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大、更復雜。它是氣候條件、歷史因素、經濟水平、城鄉發展等等方面綜合造就的結果。
03
地域信息差,
無差別震撼南北方人
地域之間巨大的設施差異,是互聯網上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
有身在東北的南方人因為沒有空調汗流浹背,就有來到廣州的北方人面對寒潮過境,空對著只有制冷模式的空調束手無策。
不同地區之間居住環境的信息差,不光體現在設備有或沒有,還體現在方方面面功能設計的區別。
大家只有來了才明白,為什么老式粵語把空調直接叫做“冷氣”,因為廣東省內的很多空調本來也沒有制熱功能。
尤其是對于設施裝配比較簡易的出租屋而言,網友吐槽“功能齊全的空調比善解人意的甲方還罕見”,浴室也很少安裝暖風機或是浴霸燈;
網友們總結出的打工人南下第一課,就是接受出租屋里唯一會冒熱氣的東西是你的電腦CPU。
不過在華南,“屋里沒有會冒熱氣的東西”這事,是常年高溫的氣候條件決定的,所以也不能全怪房東不夠體貼。
不少北方朋友去到海口、三亞、萬寧這樣國內頂尖的旅行度假城市,卻驚訝地發現再高檔的酒店里,中央空調也不會吹暖風。
還記得文章開頭那位“來東北避暑差點中暑”的朋友嗎?他并不孤獨。因為來海南島躲冬天卻被凍感冒的也大有人在。
管你住兩千一月的出租屋,還是兩千一晚的奢華酒店,寒潮會不由分說拉平差距,讓大家平等地在夜里裹著被子瑟瑟發抖。
畢竟同品牌、同功率、同外型的空調,單制冷機要比冷暖機便宜200-500元不等,而且有些商家的單冷空調還有廣東地區的專享優惠;
對于經常入冬失敗的氣候來說,這確實是一筆可以省的錢。
如果說制冷/取暖設備的地域差異,是給每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最直接的文化沖擊;
那么家裝布局上的不同,則掐滅了許多人學習“別人家優雅生活方式”的幻想。
除了不封窗的露天陽臺是南方限定浪漫以外,“陽臺洗衣池”也是主要流行于南方家庭的一樣“小眾家具”,本北方人直到今年去福建旅游才第一次見到這種水池、搓衣板一體式設計的臺面。
它一般安裝在洗衣機上方,這樣衣物的機洗、手洗、晾曬都能在陽臺的空間內集中完成,非常方便。
許多人想要學習這個家裝思路,卻發現樓房設計里也存在地區差異。
北方許多居民樓(尤其是老舊小區)的陽臺根本沒設計上下水,這也是出于北方冬季嚴寒的考慮。為了防止水管凍裂的麻煩,大多家庭的洗衣機都安裝在更靠近“室內”的衛生間或者廚房。
大伙這才明白,“為啥家里一直都是傻乎乎地把濕衣服一盆一盆挪到陽臺去?”
北方朋友們只能扼腕感嘆:上學時候,沒體驗過校園青春偶像劇里浪漫的連廊教學樓也就罷了;
怎么長大了買房裝修,想照著網紅樣板間擁有一個露天還能洗衣的陽臺也這么難?!
算了算了,想想半年后零下十幾度的西北風,還是保暖保命要緊。
就像我們經常在胃痛的時候才能想起自己居然長著這個器官一樣,生活里許多基礎設施也是,平常以為它和空氣一樣存在,突然挪個地方才會發現差異與不習慣。
不過這樣的地域沖擊,出差旅行偶爾遇到一次還算新鮮的人生體驗,就怕會長期地影響生活;
畢竟很多習慣延續到今天已經過時,比如東北較低的空調普及率已經不能從容應對今年的異常高溫,比如現在大家對旅行住宿的體驗感要求越來越極致;
南北氣候類型各有利弊,大家想比的不是你有空調我有暖氣,而是不論天氣好與不好,生活質量與心情都不會受到影響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