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呀?新疆哈密75歲的寇金成爺爺,現在每天6點準時打開小區門口的小賣部,8歲的小孫子總愛拽著他的衣角喊"爺爺早"。可誰又知道,他臉上那道從眼尾到下頜的疤痕,藏著70年前被狼咬掉半張臉的血淚往事?
1950年春天,哈密沁牧場的狼患鬧得兇。牧民們常看見草垛后閃著綠光的眼睛,牛羊被叼走的事三天兩頭發生。3歲的小寇金成在院子里追蝴蝶時,一匹餓狼突然撲了上來。等家人舉著鋤頭沖出來,孩子右臉的肉已經被撕得只剩牙床,半塊頜骨白森森地露在外面。
當地衛生院連麻藥都只有半瓶,縫針的線粗得像麻繩。父親看著孩子血肉模糊的臉直嘆氣,第七天竟把他抱到后山廢棄的窯洞里。"我就記得洞里潮得很,石頭縫里往下滴水。"寇金成后來回憶,要不是七天后路過的牧民聽見哭聲,他可能就喂了狼。
回家后的日子更難熬。父親讓他住在羊圈改的小屋里,冬天零下30度,麥草堆里凍得直打顫,他就把腳埋進剛拉的牛糞里取暖。13歲那年,父親一句"家里養不起閑人",把他趕到了叔叔家。倒是大姐寇玉梅,總在深夜翻墻送來熱馕,"我姐說,就算全世界不要你,姐也給你留口飯"。
25歲那年,他遇到了同樣因意外面部燒傷的聶惠琴。"她臉上有疤,我臉上也有疤,我們倆湊一起,倒像照鏡子。"1975年,兩人用大姐攢了三年的300塊錢辦了簡單婚禮。收廢品、撿煤渣、幫人搬貨,夫妻倆把三個孩子拉扯大。最苦的1982年冬天,家里三天沒米下鍋,鄰居馬大爺送來的兩斤羊油,成了全家兩個月的"葷腥"——切成指甲蓋大小,炒青菜時放半塊,拌面條時挑兩粒。
2002年《蘭州晨報》記者王建隆的偶遇,徹底改變了命運。報道見報后,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整形科主動聯系:"我們來治!"專家團隊一檢查嚇一跳:右側面部缺損35%,皮膚、肌肉、骨骼全遭破壞。主刀醫生張鮮英說:"這是我見過最復雜的面部修復案例之一。"
從2005到2006年,寇金成經歷了6次手術。第一次在耳后埋擴張器,每天往里面打水,讓皮膚像吹氣球似的慢慢"長"出來;第二次把"長"好的皮膚連肉帶血管一起轉移到臉上;后面幾次修眉毛、補嘴唇、調整咬合。"每次手術都像扒層皮,但想著能正常吃飯說話,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現在的寇金成,雖然右臉還有淺淺的疤痕,但能痛痛快快吃碗拉條子,說話也不再漏風。2007年政府給辦了低保,2010年搬進50平的廉租房,月租金才80塊。大兒子在汽修廠當技工,二兒子在烏魯木齊開小餐館,小女兒成了中學語文老師。"娃娃們每月都給我們錢,說要把小時候受的苦補回來。"聶惠琴邊理貨邊笑。
2019年社區幫忙開的小賣部,成了老兩口的"快樂窩"。貨架上擺著辣條、鹽巴、肥皂,每天能賣200多塊。最讓寇金成驕傲的是接送孫子:"我孫子說,爺爺臉上的疤是勇士的勛章!"現在他常被學校請去講故事,孩子們圍著問:"爺爺被狼咬的時候怕不怕?""您是怎么堅持下來的?"他總說:"日子再難,咬咬牙就過去了,只要人活著,總能等到甜的時候。"
網友評論區早就炸了:"看哭了!爺爺這一輩子太不容易";"感謝當年的記者和醫生,善意真的能改變人生";"現在看爺爺的笑容,覺得所有苦難都值得了"。
在我看來,寇金成的故事像面鏡子——照見了命運的殘酷,更照見了人性的溫暖:大姐的馕、鄰居的羊油、醫生的手術刀、政府的保障房...這些善意串起來,才讓那個被狼咬的小男孩,活成了現在笑著接孫子的"勇士爺爺"。
你說,生活里最珍貴的是什么?是絕境里的一絲希望,還是困境中伸來的一雙手?寇金成用75年的人生給出了答案:只要不放棄,只要有人拉一把,再難的日子,都能過成甜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